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羚羊木雕》教学实例与反思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羚羊木雕》教学实例与反思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本课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22课。)

【教材分析】

本文写“我”把羚羊木雕送给了好朋友万芳,父母发现了,逼“我”要回来,“我”被逼无奈,只得硬着头皮把“羚羊”要回来,我对朋友反悔了,伤心极了。这是一篇反映小朋友之间友情的文章。

【学情分析】

本文是讲小朋友之间的事,很容易调动同龄学生的阅读兴趣,但七年级学生对生活的认知能力往往还停留在表面。在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课文的关键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2.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采用自读,分角色朗读,把握课文内容。

2.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合作、交流、探究、质疑等方式完成本课教学任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悟友情的可贵,正确认识父母的行为。

2.品读课文,从中获得人生启示。

【教学重点】

1.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

2.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

1.领悟作者的感情倾向。

2.文章插叙的运用。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大屏幕投影展示“羚羊木雕”。)

师:同学们,你们认识这种动物吗?

生:(齐答)羚羊。

师:对,这只羚羊是用木头雕刻而成,我们叫它羚羊木雕,就在这个精美的羚羊木雕身上,两代人发生了一件不愉快的事,同学们想知道吗?(待学生回答后)好!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张之路的文章。

(设计说明:这个环节利用课件创设情景适时导入,目的是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为进一步学习作准备。)

二、自读自学

第一遍默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顺语句,停顿正确,遇到生字新词,查字词典解决。)

第二遍朗读(要求:读得流利,有一定感情。)

(大屏幕展示问题。)

1.按自然段次序标明序号。

2.课文先后出现了几个人物?人物之间发生了怎样的矛盾?

3.矛盾围绕什么展开的?

(设计说明:这个环节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积累了语文知识,了解了课文内容,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整体知识

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声音洪亮,注意衔接,感情饱满。)

(大屏幕展示问题。)

1.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人物性格是怎样刻画的?

3.你对课文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理解的?

(设计说明:通过分角色朗读,加深了学生对人物的理解,从而更好地把握课文内容,为下一步交流作铺垫。)

四、交流展示

1. 理顺脉络

提示:本文自然段较多,共38段,要抓住作者的行文思路就容易解决了。如:开头写妈妈查问木雕,接着回忆“我”与万芳友情赠送木雕,然后写“我”被迫要回木雕,最后写“我”因讨回木雕而伤心。

要求学生写出结构图,并在组内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展示板书:

羚羊木雕发生 查问木雕——倒叙起因 赠送木雕——插叙高潮 逼要木雕——顺叙结局 伤心难过——顺叙

2. 解读人物形象

师:本文人物特点鲜明,读后给人留下较深的印象,下面我们来简要分析一下人物的性格。

(提示:从人物描写方法入手。)

生:我说说妈妈。妈妈一开始突然就问:“那只羚羊哪去啦?”一副咄咄逼人的气势,当知道“我”把那只羚羊送人后,更加不能容忍:“你现在就去把它要回来。”语气坚定,没有回转余地。

生:我说说爸爸。爸爸知道这件事后,也说:“这样贵重的东西不像一块点心和一块糖,怎么能自做主张呢?”听起来很平静,可是话里带着威严。

生:课文中,爸爸妈妈的语言虽各有特点,但他们的基本态度是一致的,他们只看重羚羊木雕的贵重,却忽视了“我”和万芳的感情。

生:我看万芳妈妈和“我”爸妈的态度也是一致的,当她知道这件事后,开始非常惊讶,然后对万芳说:“你怎么拿人家这么贵重的东西呢?”

生:我来说说奶奶。她站在门口想说什么,又不敢说,但最后还是说了:“算了吧,这样多不好。”可见奶奶的态度还是跟爸妈不同的。

师:刚才同学们把大人们的性格做了解读,接下来再说说“我”和万芳吧。

生:“我”的性格既有语言描写又有动作和心理描写。如万芳到“我”家玩,“我”把羚羊递到她手上说:“送给你,咱俩永远是好朋友。”这是语言描写。当妈着“我”要回木雕时,“‘我’再也受不了了,推开妈妈的糖盒,冒着雨飞快地跑出门去”。“……一路走一路想,叫我怎么说呢?她还会像以前一样和我要好吗?一定不会了。”这是动作和心理描写。正是通过这些描写,表现“我”重视友情,但又被逼无奈的痛苦心情。

生:万芳的语言和动作也很有特色。当“我”的裤子被划破后,她坐在“我”旁边,一个劲地叹气。提出:“咱们先换回来……”当“我”把小刀送过去,要回羚羊木雕后,万芳追上“我”,把小刀塞到“我”手里说:“你拿着,咱俩还是好朋友。”

师:以上同学们说的都很好,说明同学们读课文很认真,但课文还有一处描写,同学们忽略了,“月亮出来了,冷冷的……”可别小看这句话,他不是闲笔,这是借景物描写来烘托人物心情。

师:同学们品读分析了人物形象,下面请同学们用概括性语言给每个人物写一句话。(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每小组选一名代表到黑板展示,师生评议,评议后选出最恰当的内容。)

老师板书:

人物:

父母:武断、重财轻义

“我”:反悔、伤心至极

万芳:宽容、重情仗义

奶奶:和蔼、重义明理

3.探讨作者的感情倾向和课文思想内容

师:经过以上分析,同学们对每个人物的思想感情已经清楚了,但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呢?

(学生讨论,每组讨论明确后,由一名学生在班上宣读。)

(学生评议,教师点拨:这个问题在本文也算一个难点,要结合全文抓住关键性语句,如奶奶的话,特别须要揣摩课文结尾一句:“这能全怪我吗?”综合起来看,作者的思想倾向还是比较清楚的。孩子们美好的心灵是须要加以保护的,大人们粗暴地伤害孩子的行为是不对的。但课文字里行间也流露出“我”做事没跟大人商量,自作主张,也是有欠缺的。七年级的孩子也只有十三、四岁,与课文的“我”同龄,感同身受吧!理解起来不是太难的。)

(设计说明:通过这个环节的分析、交流和展示,学生对课文人物以及课文的思想感情有了清晰的理解,突破了重点和难点。)

五、探究、质疑

1.讨论探究

(大屏幕展示问题。)

①怎样才能避免此类事情的发生?

②“我”既然已经把羚羊木雕送给了万芳,你认为事情怎样处理才妥当?

学生先小组讨论,各组把讨论结果说给全班学生听。教师可稍作点拨:对于第一个问题,本文矛盾产生的原因就是没有跟大人商量,自作主张,无论大人孩子,有事相互沟通,就能减少矛盾。第二个问题是个开放性问题。旨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可以从多个角度去考虑,鼓励学生有不同的看法,只要说得入情入理就给予肯定。

2. 师生对话

师:同学们刚才讨论得都很认真,还有什么问题吗?大胆提出来。

生:课文第二部分插叙,为什么要插叙这部分内容呢?

师:你提的这个问题是文章顺序问题(大屏幕展示:插叙)。本部分插叙是在第一部分爸爸妈“我”向万芳要回羚羊木雕后安排的,这部分插叙不仅交代了“我”与万芳的友情,而且也使情节更加紧凑,所以这部分插叙是非常必要的。

生:文章原题是“反悔”为什么改为“羚羊木雕”?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反悔”似乎更贴近课文内容,但“羚羊木雕”特指爸爸从非洲带回来给“我”的礼物,全文的矛盾纠葛因它而起,文章也是围绕它组织材料,展开叙事的,他是贯穿全文的线索。(这个问题可联系鲁迅的“风筝”来说明。)

(设计说明:这个环节有利于学生对写作知识的掌握。)

六、拓展延伸

(大屏幕展示问题。)

1.写一段话,谈谈你学习本文后的感受(150字以内)

2.口语训练

①爸爸妈妈,“我”想对你们说……

②万芳,对不起,这次是“我”错了……

(设计说明:通过“写”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说”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七、布置作业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羚羊木雕》这篇课文,从中学到了许多语文知识,还从课文中得到了有益的人生启示。课后,请同学们写一篇回忆性的文章。

要求:

1.以一件物品为标题。

2.要有插叙。

3.题目自拟。

(设计说明:这个环节主要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也是检验学生对本文写作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设计与教学,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通过自主学习,整体感知等环节,学生独立完成了语文知识的积累,通过分角色朗读,让学生走进了人物,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交流、研讨、师生对话等环节,使课堂活跃,落实了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的目标,教学有意训练了学生的多种能力。如:朗读能力,创新思维能力,说的能力和写的能力。另外,教学中教师适时适度的引导和点拨,也对学生的思维起到启发和引领作用。总之教学过程是依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循序渐进,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

不足之处:

1.学生自主学习时间不够,影响了下面各环节的顺利进行。另外,各环节的时间安排缺乏科学性,随意性大,出现了前松后紧的情况,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积累与掌握。

2.部分学生积极性还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参与教学的热情不高,有些环节(如交流、探究环节)学生活动不到位或流于形式,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的落实。

3.由于本节内容偏多,加之教师整体调控不力,只侧重于各环节任务的完成,教学重点不够突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