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喝出什么“味”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喝茶本是一件很普通的事,然而却成为一门艺术,而且还倾倒了全世界。有些人对这也许就不明白了,难道就因为茶好喝吗?如果单从口感、味道来说,茶确实不那么好喝,甚至有的人喝茶时往往还会咂咂嘴,连声叫“苦”。
喝茶之所以被发展成为艺术,是因为茶能作用于人的精神世界,让人喝出滋味来。这“滋味”不是人的感官得到的物质性的味,而是一种精神的“滋味”,那就是哲理,或者说是一种奇妙的精神体验。这历来是说不清道不明的一件事,可以说是见仁见智,一百个人会有一百种感受,也就会有一百种滋味。如果说,酒能让人们喝出“诗”昧,那么茶呢?它让人喝出的是“禅”味。
茶的品格是洁净,清雅,脱俗,历来为清修的山僧道流和品性高洁的雅士所钟情,他们从茶中感受到一种高洁明心的意境。其最高境界不是用口舌而是用心神去品味的。他们认为喝茶的要义是身无晦浊之气,心无鄙俗之念,清虚恬淡,和寂泰然,在“白瓷瓯甚洁”,“竹炉火初红”的精心烹泡中,自然升华出一种幽清的氛围,一种恬静和通达的心境。可以说,品茶就是在随缘任化、脱去一切矫饰、反璞归真中品出一份清爽、一份平静。品茶品的是自然,这种心无尘染的境界十分微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佛日:“不可说。”这就是禅的境界。所以古之高人雅士都称“茶与禅通”、“茶禅一味”。喝茶也就成了佛门解禅的一种形式。
相传唐代赵州高僧从谂禅师在某寺遇见一个和尚来问禅,从谂就问:“以前来过没有?”那和尚回答:“来过。”从谂便对他说:“吃茶去。”过了一会,又有另一个和尚来,从谂又问他来过没有,那和尚回答“没有”后,从谂还是说:“吃茶去。”寺主持不解其意,从谂还是那句话,叫他也“吃茶去”。因为禅理是能从喝茶中去参悟的。“吃茶去”从此成为著名的禅林法语。已故中国佛教协会名誉会长赵朴初先生也有“空持千百偈,不如吃茶去”的诗句。历代名僧无不把茶艺功夫称为“茶禅”,简直能与传统的修持方法相提并论。
“啜茗翻真偈,燃灯继夕阳”。茶与僧人、寺院有不解之缘。日本民间有茶树是禅宗始祖达摩的眼皮之传说:达摩有一次在静坐冥想时睡着了,醒后悔恨不已,一怒之下便割下自己的眼皮,掷落地上。忽然间,眼皮落地处便长出一株大茶树来。人们把茶叶摘来煮汤,喝后精神倍增,睡意全消……寺僧修行,终日念经打坐,极易瞌睡,茶无疑是他们必需的提神兴奋剂。尤其是禅宗,“学禅务于不寐,又不餐食,唯许饮茶”,就更注重饮茶健身这件事了。所以寺院尚茶,是自然不过的事。
俗语有言:“天下名山僧占多”,又说:“好茶出在我山中。”茶多长于阳崖上幽谷中,而寺僧道流又常潜修于远离寰尘的名山中,他们既因需要而尚茶,便必须种茶。所以古来名茶大多出自寺院。唐初浙江长兴顾渚山名茶“紫笋”便“起于山间僧人”,后经陆羽推荐列为贡茶第二品;福建名茶“铁观音”相传也是安溪一个佛教信徒发现的;著名的石亭绿茶,则是宋末由福建莲花峰延福寺僧人净照、胜因在石岩间发现并培植出来的;历代都列为贡品的“天下第一名茶”一蒙顶甘露,也是在西汉末由甘露寺普慧禅师于上清峰上种下的七株茶树发端的。被人称为茶圣的陆羽也出身于寺院,他的茶艺和著作也得力于寺僧的帮忙……
中国人饮茶的风尚和茶艺发展与寺院的提倡有莫大的关系。明代浙江法藏寺一个高僧被人称为“茶僧”。诗人陆容有诗记其事:“江南风致说僧家,石上清香竹里茶;法藏名僧知更好,香烟茶晕满袈裟。”这首诗把僧、茶、禅三者关系说得淋漓尽致。
由于茶受到佛门的重视,所以几乎所有的寺庙不但以茶礼佛,而且都设有专门招待香客的茶寮、茶室,至于殿中法器钟鼓设置,有的寺院不止设一钟一鼓,还在殿堂西北角设一面“茶鼓”。据史料记载,历代寺庙中僧人饮茶,不但在诵经、坐禅、做功时饮,而且饭后纳凉、休息、吟诗、下棋、会客等场合中,也离不开茶。既然无僧不茶,寺院生产茶、研究茶,自然也是必然之事。唐代诗人吕岩在《大云寺茶诗》中说:“玉蕊一枪称绝品,僧家造法极功夫。”茶的种、制、烹、饮功夫在他们手上越来越精。寺僧道流与槛外高士又常有过往,可以说,寺院是最有条件研究、精制和宣传茶叶的场所。所以“自古名寺出名茶”这句话绝非虚言。唐代李肇在《国史补》一书中便列举了不少出自寺院的名茶。如福州方山露芽、剑南蒙顶石花、岳州湾含膏、洪州西山白露等。历代都有珍品茶出自寺僧之手,近代安徽的如“黄山毛峰”、“六安瓜片”等,均为明代高僧所创。
当然,茶出寺庙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茶能健身养性,僧道高人都视其为养生修炼的灵药,而不仅仅是饮茶论禅而已。据陆羽《茶经》记述,那时敦煌人单道开坐禅饮茶不怕冷热;李白在咏玉泉“仙人掌”茶时也说玉泉真公常采茶而饮之,“年八十余岁,颜色如桃花”;唐末五代人毛文锡在《茶谱》中谈到四川一僧人久病不愈,得一老翁相告,于蒙山上筑室采茶,治愈了病。道人修道目的在于长生不老,注重服食。茶是重要的服食之灵物。他们认为“苦荼(即茶)久食羽化(即登仙)”。仅《茶经》记载的服食者,就有汉代的丹丘子、黄山君,晋代的郭璞,南北朝的陶弘景等。有“诗僧”之称的皎然,与陆羽是好友,一生与茶为伴,便有“三饮便得道”的名言。这是他在饮剡溪茶时作的诗,说“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清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不但禅味十足,简直把茶当作天赐的仙药了。
上面说的是古人喝茶情况和感受。随着时代的前进,喝茶到了今天,已大不相同了。现今生活节奏极快,人际关系复杂,需要思虑的事更多,要做的事也更多,越来越忙,不少人对整天坐下来,慢条斯理,细细品味的饮茶方式产生了抗拒感,更没有闲暇去体会茶中的什么禅味了。人们喝茶,无非一是解渴,二是为了保健,三是为了礼节往来。节时省事的袋装茶、机制茶、罐装液体茶等便应运而生,并且大受欢迎。第四才是讲究茶艺,细加品味的饮法。人们在紧张的生活节奏中,总是需要放松一下紧绷的神经。喝茶无疑仍然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正如有副对联所说的:“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且喝一杯茶去;劳心苦,劳力苦,苦中作乐,再倒一杯酒来。”从茶艺的讲究中,能令人暂时抛开烦恼,体味闲适,享受一时的平静和片刻的纯真,现代人一样能从茶中获得好心境。所以有人预言,茶在二十一世纪仍然是人们必不可少之物,茶艺必然还能再振雄风――当然不会是简单的复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