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对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述评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对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述评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本文对国内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研究进行简要的梳理与回顾,认为股权融资和债券融资对中小企业的融资并没有太大帮助,重点介绍与金融机构贷款相关的两个方面:一是讨论了中小企业融资与金融机构的关系以及他们之间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民间金融对中小企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二是从会计信息相关性这个角度阐述了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最后,本文对相关问题提出了初步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中小企业 金融机构 会计信息 相关性

一、引言

中小企业经营困难尤其是融资难问题一直是人们讨论的热点。Myers的融资次序理论认为企业的融资次序是先内源后外源,在外源中则是先债权后股权。然而,张捷和王霄(2002)则认为这一理论无法揭示企业成长过程中资本结构的动态变化规律。Berger(2004)认为大银行借贷给小企业成本过高,因而惜贷,建议成立中小银行。黄智锋和欧阳令南(2002)认为靠发展新的中小金融机构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缺口问题有点力不从心。杨媚(2007)认为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能够弱化会计信息的不对称。

本文认为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应该从“银行”和“企业”这两个融资行为主体谈起。具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当企业没有能力偿还债务时,就算企业提供了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相关性的信息,银行为了规避风险还是不大可能为其提供资金;二是由于传递信息误差的存在,银行会误以为企业没有偿还债务的能力;或者银行存在一些制度上的限制,也会导致中小企业出现融资难的情况;或者没有较好的融资渠道而使得中小企业无法进行融资。在本文中,笔者仅讨论第二种情况,即以“会计信息”及“银行体制及政策”作为出发点对中小企业融资问题进行研究。

二、剖析中小企业融资的现状

(一)股权融资并非最佳的融资方案。在发达国家,非正式权益资本市场、风险投资体系和二板市场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中小企业的“权益资本融资缺口”。而在我国,非正式权益资本市场常常作为“乱集资”而被取缔、风险投资体系很不健全、二板市场的推出一缓再缓,对大多数中小企业来讲,利用资本市场融资不太可能。通过股权融资来弥补金融缺口对中小企业来说存在困难,无论是股票市场还是风险投资都存在过高的佣金成本和投资回报,这并不符合我国中小企业的普遍需求(杨思群,2000)。可以肯定地说,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中小企业的融资缺口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债务融资来解决。

(二)中小企业更倾向于从金融机构融资。由于股权融资不能很好地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债务融资就成为中小企业融资的重要渠道。中小企业债券融资是一种对市场进入“门槛”要求高的债务融资方式,一般更适宜于那些规模大、净值高、盈利能力强、负债水平低、自有资本大及市场声誉好的成熟的企业群体。但是中小企业的信息私人化程度很高,外部投资者难以把握,也没有权威性的信用评级机构对其进行评级。此外,这类企业一般也不能向投资者提供经审计的财务报表,导致其在融资中处于不利地位。因此中小企业更倾向于从金融中介(机构)融资。从既有的研究来看,学术界对中小企业从金融机构融资的问题达成的一个共识就是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是融资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有学者甚至认为它是分析和解决这一问题的“牛鼻子”(张捷,2003)。

(三)从金融机构的角度阐述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现状。

1.大型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排斥。大型金融机构之所以会在经营中将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区别对待,这是因为:(1)即使在地方上设有分支机构,其经理人员也会经常调换,使得其对地方中小企业的了解程度相对较差。(2)即使这些地方分支机构的经理人员能够了解地方中小企业的经营状况,他们也很难向其上级机构传递中小企业的经营信息,因为中小企业缺乏经营透明度的一个关键特征是其信息不具有“公开性”。(3)由于单位贷款处理成本随着贷款规模上升而下降,大型金融机构一般更愿意贷款给贷款规模大的大型企业,所以它们往往会忽视对中小企业的贷款,这就很难与中小企业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很难解决存在于金融机构与中小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因此,大型金融机构倾向于较少地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

2.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对中小企业融资缺口力不从心。中小金融机构比较愿意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除了因为它们资金少、无力为大企业融资外,主要是因为中小金融机构在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方面拥有信息上的优势。但是从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我国的商业银行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纷纷出现。然而我国的中小企业融资似乎并没有得到缓和,这些新兴的商业银行并没有把中小企业作为它们的主要客户。出现这种情况,其原因有二:第一,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实行计划经济和资金信贷指标配给,严格禁止任何形式的民间融资行为和商业信用,从而割裂了中小金融机构与中小企业的关系;第二,我国的中小企业技术比较落后、人员素质偏低、信用状况较差,违约率和破产率都很高,这必然会增加我国中小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为了增强抗风险能力,中小金融机构不得不提高资金准备率,增加超额准备,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贷款的数量,中小企业融资更加困难。综上,我国的中小金融机构既没有对中小企业的信息优势,也没有向中小企业放款的强烈倾向。因此,靠发展新的中小金融机构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缺口问题有些力不从心。

(四)民间金融与中小企业融资。有学者认为,我国在积极发展中小企业引入民营经济和竞争机制的同时,忽视了在金融体系内发展民营金融机构,从而严重阻碍了民营经济获得金融支持,使得中小金融机构无法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正因如此,有学者提出的一个颇有影响的政策建议,就是我国应降低金融市场准入门槛,大力发展民营银行。由于民营银行一般规模比较小,数量众多,分散在各地,对当地的中小企业情况比较熟悉,取得信息的成本低,运作比较灵活,因此民营银行必然会填补大银行留下来的市场空白,给中小企业开辟新的融资渠道(徐滇庆,2001)。事实上,在中小企业发达的浙江省这种观点已经有了较为成功的例子(史晋川、严谷军,2001)。

(五)对“信息”的看法。大型金融机构之所以不愿意贷款给中小企业,归根究底是信息不对称的缘故。中小企业内部缺乏经营透明度,信息不具有“公开性”。而财务报告是企业对外披露的信息载体,是控制会计信息不对称的重要手段。会计信息要能够发挥其应有的功能,站在融资的角度,必须与银行是否发放贷款决策充分相关,这样才能使银行依据提供的相关信息相信企业有能力偿还债务,做出贷款给企业的举措。现行的财务报告模式提供的通用会计信息,是按照“公共选择”的思路,权衡公共“利益”后的结果。所以,站在投资者决策的角度上来看,目前通用财务报告本身存在严重的不足,主要表现为使用者对信息的偏好存在个体差异(Slovic,1969;Mear and Firth,1990)。但是,中小企业到底会提供与银行相关程度为多少的会计信息,取决于以下因素:(1)会计信息披露的私人成本因素,即增加会计信息披露相关性的总效益是否可以超过由此导致的总成本;(2)若按照最高程度的相关性进行会计信息披露,则会导致可靠性受到损失及遭遇事后诉讼的可能性;(3)管理当局作为追求个人私利满意化的理性经济人受到利益驱动的影响,即管理当局的道德因素是否导致其利用信息优势或私有信息欺骗投资者;(4)会计信息披露的公平和效率,即会计信息披露成本的分摊问题等等。

三、改善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方法

(一)从银行体制的角度。

1.加大对中小金融机构的扶持力度。我国中小企业需要的是与其制度、规模相对称的中小金融机构为其提供金融服务。组建新的中小金融机构并扶持现有的中小金融机构,可以增加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并有效地对资金进行分流。特别是要建立一大批直接服务于或以中小企业为重点服务对象的中小商业银行,打破银行“官营”的垄断,以拓宽中小企业的间接融资渠道。这也有利于把民间借贷纳入正常的融资体系,使地下金融浮出水面,从而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改善金融环境。

2.限制中小金融机构的经营地域和发展规模。中小银行虽然是地方性银行,也要注意引进银行间的竞争机制,防止人为垄断产生的低效率。鉴于做大做强是每个企业家的梦想,中小金融机构的经营者也不例外。但是为了防止地方中小银行由于经营地域范围过大出现资金周转困难,增大金融风险,监管部门应当根据其发展的规模、经营情况来设定相应的地域范围,促使其充分挖潜,支持所在地区经济的发展。

3.改革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这个方案解决了下级机构难以向其上级机构传递中小企业经营信息的问题。基层金融机构直接与客户打交道,它们更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和信用状况,对资金的发放更有发言权,但我国金融机构一般实行高度集权的内部控制,这造成了基层金融机构无权自主经营,必须向上级机构报告中小企业的经营信息。因此,为了防止上级机构与中小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必须改革目前这种决策权高度集中的状况。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以整体分拆重组方式为宜,将国有商业银行进行分拆,分解为一个全国性的银行和若干个区域性银行,新的全国性银行由国有商业银行的总行、中心城市的分行及所辖的城区机构重构而成;区域性商业银行则由国有商业银行的某个区域内大城市的少数机构、中小城市与县城的机构重组而成。这样国有商业银行可分拆重组为三个全国性的银行、若干个跨省区域性商业银行与省级区域性银行。全国性银行只在全国100到150个中心城市内设立机构,跨省区域性商业银行主要在中小城市设机构,省级区域性银行的机构主要设在中小城市与县城(杨利亚,2001)。各银行承担相应的资产负债与资本,具有相对独立的经营自,这样,区域性银行就可将目标顾客锁定在当地中小企业,并加强银行与企业的战略合作,克服信息不对称。

(二)从会计信息相关性的角度。

1.增加披露的信息。中小企业增加财务报表的披露内容对财务报告的使用者是否有利尚未有一致结论。Casey(1980)在银行信贷员的破产预测的研究中使用了三种水平的信息负荷。第一组的信息只有财务比率,第二组的信息含有财务比率但没有附注的财务报表,第三组信息含有财务比率和有附注的财务报表。后两组的破产预测明显比第一组准确,另外,第二组的成员比第三组成员进行破产预测所用的时间要少,说明第二组成员在不丧失准确性的基础上提高了效率。相反Iselin(1991)发现在破产预测中信息负荷水平对预测的准确度并没有影响,Iselin试验中所用的信息负荷水平与Casey前两组的信息负荷水平类似。

根据以上结论虽然无法判断出披露多少会计信息才能够使银行对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预测的更为准确,但是,有学者研究出披露合成信息使得金融机构更倾向给中小企业提供资金。Abdel-khalik(1973)检测了三种信息合成对有关破产判断和信贷决策的影响,发现合成信息只对曾经拖欠贷款的样本公司的信贷决策有影响,与合成信息相比,未合成信息导致更低的信贷额和更高的违约率。此外,信贷员要用更多的时间进行决策,且他们的判断与更少的合成信息更具内在一致性。这说明中小企业在向金融机构传达自己有能力偿还债务的信息时,在会计信息中应该注重披露一些合成信息,使金融机构能够准确高效地做出与中小企业实际情况一致的结论,并能够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

2.解决“信息通用性”的措施。中小企业为了向金融机构传递自己经营情况良好的信号,会自愿增加对会计信息的披露。但由于会计信息的通用性,其他财务报表的使用者未必需要企业额外增加的信息。若中小企业根据金融机构的决策需求选择相关性会计信息进行披露,那么此时受益的是金融机构,而其他财务使用者则可能被迫接受“信息过载”的现实,而不得不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和资源对财务报告进行分析。为此,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案就是“按需收费”,使社会总成本降低。但是,由于交易费用的制约和财务信息使用者类型的信息不对称,企业只能粗线条地区分使用者的群体而不可能进行详细的分类,所以每一个群体内部仍然存在“信息不足”和“信息过载”的现象。随着中小企业对财务报表使用者类型划分的进一步精细化,出现“信息不足”和“信息过载”的几率将降低。

3.事项会计的思路。根据索特(Sorter,1969)的观点,由于单一的历史成本计量无法反映经济环境特有的动态性和不确定性,也往往与经济现实不符,而多元计量属性却存在缺乏可比性的问题,且通过单一财务报告体系提供的会计信息又难以满足所有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不同决策需要,可以考虑将中小企业经济活动的主要事项提供给财务报表的使用者,将根据这些基本事项生成会计信息的任务转移给他们,以更好地实现信息加工和信息使用的连贯性,避免出现无限制地指责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现象。

此外,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企业披露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也使得通过推行事项会计,从而较好地解决会计信息的相关性问题成为可能。原因在于,通过互联网,企业可以将经营活动的基本数据实时提供给利益相关者,根据自己特定的决策模型自主地进行数据加工,从而生成相关的会计信息,有助于降低决策面临的不确定性,促使社会资源的趋利性配置。然而,通过XBRL推行事项会计,提供高度相关的会计信息,还必须解决诸如搜索引擎的快捷性、网络资料的安全性和可审计性等诸多问题,这些都将是需要继续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捷,王霄.中小企业金融成长周期与融资结构变化[J].世界经济,2002,(9).

2.Berger.A.N..Bank Concentration and Competition:An Evolution in the Making[J].Journal of Money,Credit and Banking,2004,36(3):433-51.

3.黄智锋,欧阳令南.我国中小企业债务融资研究[J].财经研究,2002,(3).

4.杨媚.基于公司治理结构的会计信息不对称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2007.

5.杨思群.小企业金融:理论和政策[J].财贸经济,2000,(3).

6.郭斌.企业债务融资方式选择理论综述及其启示[J].金融研究,2005,(3).

7.张捷.结构转换期的中小企业金融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8.王自力.民营银行准入:目前还宜缓行――兼与部分呼吁开放民营银行的同志商榷[J].金融研究,2002,(11).

9.徐滇庆.为民营金融鸣锣开道[J].中国民营科技与经济,2001,(1).

10.杨利亚.论国有商业银行的组织改革[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1,(11).

11.Casey,C..Variation in accounting information load:The effect on loan officers’ predictions of bankruptcy[J].The Accounting Review,1980,(55):36-49.

12. Abdel-khalik A.R..The effects of aggregation accounting reports on the quality of the lending decision: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view,1973,(11):104-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