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报纸在媒体融合中遇到的障碍及解决思路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报纸在媒体融合中遇到的障碍及解决思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当前,和媒体融合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报纸要在新的潮流中保持立足之地,也必须顺应媒体融合的趋势,本文指出了报纸在媒体融合过程中遇到障碍,并提出了解决思路

当今的社会,你不会惊讶于一个人没有电视机却在看视频,也对用手机看报纸习以为常。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报纸、杂志、广播、电视这些原本独立的大众传播媒介可以集中于一个小小的屏幕,媒介融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一、媒介融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媒介融合又称“全媒体”,从字面含义来讲,“全媒体”就是全部的媒体,其所指并不是一个个体概念,而是一个集合概念。我们可以把“全媒体”理解为:综合运用各种表现形式,如文、图、声、光、电,来全方位、立体地展示传播内容,同时通过文字、声像、网络、通信等传播手段来传输的一种新的传播形态。

网络媒体在媒介融合过程中起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也正是由于网络媒体相对于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所具有的一些优势,使得媒体融合的趋势更加明显。

让我们先来看看相对于传统媒体,网络媒体具有何种优势。

第一,网络媒体成本低。传统新闻媒介依靠的是纸张、收音机和电视机者投入成本较高,而网络新闻则依靠的是互联网,终端只需一台电脑或手机。互联网传播平台的成本主要包括域名费用和服务器费用等硬件设施,按照目前的市场报价,域名的费用仅为数十元,服务器的费用约为1-3万元左右。

第二,网络媒体传播范围广。网络新闻通过各大网站编辑的不断复制、不断链接和不断转载,很快就会在网络上“四处开花”。

第三,网络媒体可实现全时性报道。传统新闻需要策划、采访和编辑,从酝酿到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而网络新闻随时采写,随时,随时反馈。例如中国新闻网的滚动栏目,每天24小时随时播发各种新闻。

第四,网络媒体新闻模式丰富多样,融入了文字、图片、影像、动画和声音等多种元素,令人耳目一新。

第五,网络媒体互动性强。

而媒体融合本身也有其积极的方面,媒体相互融合发展的最大意义在于:以传播渠道整合和信息载体剧增,冲破了媒体间的介质壁垒和机构割据,所有传媒组织实现程度不同的资源共享和协同运作,共同打造产品链以实现内容增值,延伸媒介产品的生命周期,获得效益最大化。当今的媒体融合要求在具有文字、图片的同时具有视音频功能,并且受众对视音频的追捧程度也相对以往更高,而报纸在是视音频方面却具有明显的劣势,因此,实现报纸与其他媒体的融合,是一项迫切的任务。

二、报纸在媒体融合过程中的问题

2009年6月16日,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宣布,将推动下属网站荆楚网、湖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大楚网的建设,打造百万手机报的无线新媒体。

6月12日,宁波日报报业集团耗资数千万巨资打造的“报业全媒体数字采编系统”平台通过新闻出版总署的验收。这是继烟台日报之后,国内第二家全媒体数字化平台。这一数字化平台可以实现平面、音频、视频以及动漫等多介质操作,为宁报集团未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月28日,京华时报创刊8周年纪念日,国内首家基于3G无线网络的视频新闻平台———《京华播报》正式上线。拥有3G手机的用户都可以收看到视频版的京华时报,互联网用户也可以通过登录京华网在线收看相同的视频内容。

作为我国第一大党报,人民日报社编委会对人民网的发展寄予前所未有的重视。前不久提出“加强人民日报和人民日报海外版、人民网这三家‘人’字头中央媒体的主体地位”的战略目标。报社将原来几千平米的工厂用地划拨人民网,目前新增1700平米的改扩建工程已完工,设有新建的机房、远程视频访谈室和大演播室等。

一项项事实表明,报业向全媒体进军的步伐锐不可当。同时我们也看到,在报纸向全媒体进军的过程中,也存在的一些问题,加以解决才能改变互联网时代报业的不利处境,焕发报业的生命力。

首先,报纸在向全媒体的过渡中,全媒体上表现的内容却依然只是照搬报纸,没有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来提升自己。现今网络上绝大部分的报纸网站,上面刊登的内容几乎均为报纸内容的翻版,只是将报纸上的文字、图片照搬上去而已,其实,这样的方式只是做到表面上与互联网的融合,却没有充分利用互联网所具有的特点和优势。我们知道,互联网具有及时性的特点,一条最新的消息可以及时地更新在网上,而报纸最快也要第二天才能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如此,很多愿意及时了解新闻的读者便等不及,直接从网络上获取最新消息;另外,在互联网上,视音频的功能也是纸质报纸所没有的;此外,互联网极强的互动性当今的很多报纸新闻网站也没有很好地利用。如此,报纸网站只是将原来的纸质版移到了互联网上,却没有新的功能,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读者群的提高。

其次,报纸在媒体融合的过程中,缺乏新型的新闻编辑和编辑部资源的整合。

众所周知,传统媒体的新闻编辑是为单一载体编制新闻内容的专业人员。而当传统媒体实现数字化转型,变为多媒体集团中的一分子,并且这一集团又是以媒介互动与融合为运行规则的时候,新闻编辑显然不再只是过去人们熟悉的“把关人”角色了。如今的新闻编辑要处理大量的3D图形、数字音频和视频信息,还有从WED网传来的高带宽信息。新的工作平台一方面在调整甚至削减他们固有权力,另一方面又在赋予他们新的职责和能量。而当今报纸网站具有如此素质的新闻编辑却不多。

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胡正荣说:“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真正的联动,不是说成立一个新媒体部去联动,而是真正在一个媒介集团下,按照业务流程把内容制作、内容集成和营销进行分工,而不是按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形态分工。这个问题如果解决了,我们真正的联动和融合,去构建一个新的舆论传播环境才成为可能。”而我们目前的报纸的媒体融合,不少却只是独立辟出一个地方成立网络版而已,这样的融合不是真正的融合。

再次,报纸网站难以超越目前已在网络上占有绝对优势的门户网站,比如新浪、搜狐等。当今的互联网,大型门户网站已经占据了人们了解最新消息的主要途径,报纸网站想要突出重围,是个不小的困难。

三、报纸如何在媒体融合过程中屹立不倒

要解决报纸在媒体融合的过程中遇到的障碍,需要对于问题一一采取措施。

第一,报纸网站要充分利用并发挥互联网的优势,报纸可以在网站上滚动新闻,将最新发生的新闻及时放在网上,供读者观看,一些必要的也可以采用视频的方式。比如早上发生了一则突发新闻,就在第一时间将事件的简单信息上传到网站上,然后陆续增加消息来源、深度分析、背景解读等史多的信息,如果有必要,会有一个专门的记者负责对新闻进一步报道,最后刊登到第二天的报纸上。

第二,需要改变新闻编辑的职能,从单纯的“新闻把关人”转向“新闻解析者”与“公共论坛主持人”。 在传统的媒体垄断传播的时代,为媒体提供信息的主要是政府机构、社会团体和企事业组织,承担采集与新闻信息的主要是职业新闻工作者及作为“准新闻工作者”的通讯员。编辑完全能够控制与主导新闻传播。然而,新媒介的出现,使变通翁获得了参与新闻传播的能力,他们借助手机、博客等,新闻表达观点。现代传播技术正改写新闻传播的流程,新闻编辑必须在这样的一个新的媒介环境下重新思考自己的角色定位,应该怎样做才能跟上快速发展的媒介?

首先,新闻编辑需要更多地承担对新闻进行解释和评析的任务,而不是简单地决定报什么不报什么。技术发展促使新闻传播方式正在从单向式变为专业媒介组织与变通公民共同参与的分享式、互动式,这种新格局一方面造成新闻信息供给过剩,另一方面也促成人们对专业媒体组织整合、诠释信息的更多依赖。

其次,新闻编辑还需要担负起“公共论坛主持人”的新角色,组织与各类新闻相关的对话甚至观点交锋。同时,编辑部资源也需要一番整合,对编辑部办公室布局结构进行重新设计,消除报纸部门和网络部门在空间上的分离,是报业机构推进媒介融合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最能体现媒介融合特点的,要数英国《每日电讯报》首创的“中央辐射型”办公室,就是在开放式的办公室里,各部门核心领导的位置设在正中央,形成一个核心区,其他人员呈辐射状依次在四周排开。纵向排列的位置形成一条直线每条“直线”上的工作人员负责一个新闻板块,比如国际新闻、经济新闻、体育新闻等,而横向相邻的位置则形成了一个弧线,在同一条弧线上的人分管内容、设计和生产。这种管理人员居中、其他工作人员在四周分布、纵横有序排列的布局极大地提高了办公室人员的信息沟通速度和工作效率。这个办公室是整个电讯报报业集团的内容生产部门。这里的工作人员不仅供应新闻,而且生产音频和视频内容。[ 《欧美报纸编辑部的融合路径》,载《中国传媒科技》,2009年第8期,第15-16页]

第三,针对报纸网站如何突破已有新闻网站的优势,本人以为,报纸网站可以与大型门户网站合作,或是在上面做广告,或是成为其中的一部分,比如,如果《扬子晚报》可以在新浪上开辟一个“扬子新闻”的版块,里面由扬子的人员负责采编。

同时,也应该看到,网络媒体有着先天缺陷和后天“软肋”,报纸网站也可以利用自身具有的优势对自己进行定位,从而取得比较优势。

一是没有新闻采访权,由此导致内容的先天不足。就目前现实而言,网络媒体中只有政府背景的官方网站,譬如新华网、中国新闻网、人民网等,具有新闻采编权,而一些商业性网站只能依靠转载,因此其内容缺乏真实性,原创内容少。

二是权威性不高。媒体权威性的衡量标准,是受众对所新闻、发表观点的采信和认同程度,网络媒体在这方面存在先天不足,特别是网络媒体上可靠信息和垃圾信息相伴而生,成为广受受众诟病的“软肋”。同时,网络媒体目前还存在信息过量、安全性和社会责任性等方面的问题。这些方面是报纸网站可以超越一般新闻网站的地方,报纸网站可以以此为着力点。

另外,鉴于当今手机技术的发展,在手机上看新闻也已经成为很多人的选择,报纸也应该注重开发适合手机读者观看的界面与内容,在科技的发展中掌握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