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家兄”与“舍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家兄”与“舍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笔者曾读过一则笑话:兄弟二人外出,路遇朋友,兄长每每向人介绍:“这是舍弟。”弟弟暗记在心,恰遇自己熟识之人,急忙引见:“这是舍兄。”对方脸现诧异,事后兄长纠正:“你该称我为‘家兄’,怎能称‘舍兄’?”弟弟反问:“你舍了我一路,我舍你一下也不行?”

“家”和“舍”均是称谓语的词根,主要用于向别人介绍自己的亲属,带有一定的谦逊色彩,如:

家父。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陈思王称其父为家父。”

家兄。《三国志注・诸葛恪传》:“家兄年老,而恪性疏。”

舍弟。曹丕《与钟大理书》:“是以令舍弟子建,因荀仲茂时从容喻鄙旨。”

可见,“家”和“舍”作为称谓语词根的用法不会晚于南北朝时期,但是要区分二者的具体差异,似乎有一定难度。

《汉语大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对“家”的解释强调“多指比自己年长的或辈分高的”,这或许是“家”与“舍”的显著区别,但是也有例外,如“家弟”:

曹植《释思赋》:“家弟出养族父郎中。”

《世说新语・栖逸》:“家弟不改其乐。”

“家弟”这一称谓的出现并不晚于“舍弟”,用例亦非罕见。清代梁章钜的《称谓录》及当代许多称谓语工具书均有收录。有研究者认为这种用法现已统一为“舍弟”,虽然可信,但仍未能解释“家”与“舍”的区别。

《现代汉语词典》认为“舍”的用法侧重于“称自己的辈分低的或同辈年纪小的亲属”,如:

舍妹。《西游记》第四十三回:“那厮是舍妹第九个儿子。”

舍侄。宋代诗人高翥有七言律诗《舍侄来》。

但用例多相对晚出,缺乏早期依据。且现在仍有“舍亲”一词(见《现代汉语词典》),用于对外人称呼自己的亲戚,很难说这里的舍亲都是自己的晚辈或平辈中年幼者,如《红楼梦》第三回,林如海对贾雨村说:“若论舍亲,与尊兄犹系同谱,乃荣公之孙。”这里的“舍亲”指贾赦和贾政,既非晚辈,又非幼者。《辞源》对“舍亲”一词追溯至王世贞的《弁州山人四部稿》:“既舍亲王从事来,致手教。”而“家亲”的用例要早得多,如刘孝标《世说新语・方正》:“崔少府女,未嫁而亡,家亲痛之。”然而笔者认为,或许早期“家”的使用更为普遍(刘孝标注《世说新语》有“家亲”一词,指家族中的长辈),后来特别表示谦逊之时,往往用“舍”。

另一个现象是,“家”的应用对象甚广,既可用于家族中同姓者,亦可用于外姓之人,如:

家母。曹植《叙愁赋序》:“家母见二弟愁思,令予作赋。”

家舅。《世说新语・俭啬》:“家舅刻薄,乃复驱使草木。”

有时甚至身兼谦辞、敬辞两者的职能,如“家君”,《世说新语・德行》:“客有问陈季方:‘足下家君太丘有何功德而荷天下重名?’季方曰:‘吾家君譬如桂树生泰山之阿,上有万仞之高,下有不测之深。’”这里的两处“家君”,前者用于称对方的父亲,后者用于称自己的父亲,谦敬之义无疑不同。

相比之下,“舍”不能兼作敬辞,但亦可指称外姓之人,如“舍甥”,《说岳全传》第四十回:“待等舍甥再长两年,就到令尊帐下效力,望乞提携。”

那么,“亲”和“舍”的区别究竟何在?笔者以为,这难以划定明确界限。因为称谓语,尤其亲属间称谓语的使用,受社会风俗、家庭结构等因素的影响不断变迁,有时甚至有很大随意性,若非将每个称谓的出处及发展过程梳理一遍,极难分辨其中的细微差别。

单就名词词性而言,“家”和“舍”在“家庭”义上多有相通。但“家”的用法更为抽象,包含亲属关系等诸多义项,而“舍”则偏重强调居住之所,因此《汉语大字典》认为“舍”是“对自己的家或亲属的谦称”,如“舍间”“舍下”等说法,是“家”所不具备的。或许正是这种差别,才使作为词根的“家”和“舍”有所不同。

亲属间的称谓,包括古代,并非庙堂制度般等级森严,“家”和“舍”的应用尺度,自然不免有伸缩的余地。很多用法虽属约定俗成,但在具体语境下可略作调整,如“家”多称长者,但偶尔可称“家弟”,“舍”在用法上谦辞的成分更重,故多用于幼者,尤其多用于同姓的幼者,有时为了表示谦逊,亦可用于外姓,如“舍甥”,但终须以血缘或婚姻关系为限。“家”在谦辞中带有敬辞的色彩,且由于其原本抽象的含义,应用上较为复杂,不仅可用于外姓,亦可引申为亲属之外的称谓,如“家师”“家僮”等,这里显然不能简单地用谦辞或敬辞来概括“家”的用法。当然,作为历史悠久的两个词根,“家”和“舍”的用法还是成式多于活用的,如果脱离了特定语境,随心所欲,难免出现文章开篇的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