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从《商君列传》轶事描写中解读商鞅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商君列传》轶事描写中解读商鞅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内容摘要:《史记》中,凡是被司马迁立传的人物,都可以看到令人过目难忘的精彩故事,而这些人物的传记,主要就是由一、二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构成。司马迁主要采用避实就虚的方法,只用三言两语就概括了他们的一生,而把重点放在“轶事”描写之上。本文将以其中的《商君列传》为例,从商鞅轶事中,分析商鞅冷静机智、谨慎贤明的人物形象。

关键词:《史记·商君列传》 轶事描写 人物形象

一部《史记》,几乎就是一部历史人物的故事集。在《史记》中,有些人物的传记主要就是由几个生动有趣的故事组成的。这些“轶事”描写,不是可有可无的闲笔,而是画龙点睛,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通过着墨不多的小故事来提示人物的思想面貌,表现人物的个性特点的做法,是司马迁写人物的惯用手法。

其中,以《商君列传》为代表,整个传记内容具有很强的故事性。作者从魏相公叔座临终荐贤落笔,写得极富情趣。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为中庶子。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曰:“公叔病有如不可讳,将奈社稷何?”公叔曰:“座之中庶子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嘿然。王且去,座屏人言曰:“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王许诺而去。公叔座召鞅谢曰:“今者王问可以为相者,我言若,王色不许我。我方先君后臣,因谓王即弗用鞅,当杀之。王许我。汝可疾去矣,且见禽。”鞅曰:“彼王不能用君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君之言杀臣乎?”卒不去。惠王既去,而谓左右曰:“公叔病甚,悲乎,欲令寡人以国听公孙鞅也,岂不悖哉!”

司马迁明写公叔座知人识才,实际上暗述商君之德之贤,是堪委重任的“奇才”。一者为商鞅助孝公变法图强称霸作铺垫,二者为后文魏惠王悔不听公叔座之言设下伏线。在笔法上有一石二鸟之妙。

虽然这只是商鞅发迹前的一则轶事,但它通过描写魏惠王、公叔座和商鞅这三个人物之间的对话,展示了三个人物各自不同的性格特点。

公叔座作为一国之相,先公后私,是非分明,为国家着想,他推荐商鞅接替自己担任相位,颇有识贤之能,可惜不被魏惠王接受,以致错失了一位栋梁之材;从主人与门客的感情着眼,他又非常富有人情味,劝商鞅赶紧出逃,以免招惹杀身之祸,一种关心、爱护之情溢于言表;更可贵的是,他把自己在魏王面前所说的两个主张毫不隐瞒地告诉了商鞅,并说明自己之所以这样做的原因,坦坦荡荡,真不愧宰相风度。推荐不成则建议杀掉商鞅,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矛盾,而且正是这种矛盾之处,增强了人物形象的立体感。

魏惠王去看望病中的公叔座,体现了君王对朝中重臣的深切关怀,出自真心真情,但是他关于公叔座万一不幸谁可接班的询问,则是有口无心,所以当公叔座一本正经地推荐商鞅时,他以“嘿然”的态度作答,并没有把这个合理的建议放在心上,其实心里是不以为然的,他的许诺杀掉商鞅,也是应付而已,目的是为了照顾公孙座的颜面,并没有真的当一回事,所以出门时,才会对身边的大臣说公叔座是老糊涂。从魏惠王的表现中,我们分明看到了一个胸无大志,目光短浅的昏庸君王形象:他一不问问清楚,商鞅究竟有何德何能,以致公叔座要超常规破格提拔他来接自己班;二是当面答应,转身就失信于人,与大臣之间缺乏一种互相信任合力兴国的责任感;三是自作聪明,暗于识人既不了解自己的宰相,也不了解商鞅,糊里糊涂地埋没了一个杰出的人才,商鞅如果不出走秦国,可能就永无出头之日,更何谈建立千古功业。

这个故事真正的主角是商鞅,公叔座的推荐,补充说明商鞅的非凡才干,为商鞅的出场作了很好的铺垫;魏惠王既不用商鞅也不杀商鞅,为商鞅以后有机会远走秦国施展才华埋下了伏笔。商鞅对魏惠王态度的分析,洞察入微,有理有据,表现出惊人的智慧和超常的胆魄,如此冷静,如此镇静的一个人,才是一个可以成大事的人。

而为了突出商鞅的性格特点,这个故事在艺术手法的运用上也颇为讲究:

一是侧面描写和正面描写相结合。文章开头交代了商鞅的姓氏、籍贯,这是《史记》传记写人的惯用方法。接下来即转入公叔座向魏惠王推荐商鞅的描写,借公叔座之口说出商鞅是个可以“举国而听之”的不可多得的人才,这比正面描写商鞅如何贤明能干的效果要好得多,同时还能给读者留下十分丰富的想象余地,又为下面商鞅在秦国变法图强作好了有力的铺垫。紧接着,文章写商鞅不肯离开魏国逃命时,则又用了正面描写,这里强调的是商鞅的大胆心细,从容不迫。侧面描写的目的是突出商鞅的贤才,正面描写的目的则是表现商鞅与众不同的胆量和气度。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从不同的侧面写出了商鞅的非凡之处。

二是对话描写。这个故事基本上是由对话组成的,每个人的对话都非常符合人物的身份,也能表现出各自的性格特点。公叔座摒去身边的服侍人员才敢向魏王提出“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的建议,可见他谨慎小心;但他转眼又把商鞅叫来,告之了他之前给魏王的推荐和建议。一方面可以说是他公私分明;另一方面,这也是他做人的圆滑之处。然后,商鞅在回应公叔座之言时却更为巧妙,他说:“彼王不能用君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君之言杀臣乎?”这样的回答实属于智者的一种推理。这样平常、浅显的道理,聪明的公叔座在情急之中却没能参悟,身处“险境”的商鞅却不慌不忙,一语道破,商鞅的镇定、机智不就比公叔座还要高出一筹么?

在司马迁的笔下,商鞅是个形象完整、个性突出、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他“少好刑名之学,”“年虽少,有奇才”,这是他推行变法功成业就的自身条件。他思维敏捷,善于析理,公叔座荐贤未果,劝他逃走,他说:“彼王不能用君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君之言杀臣乎?”真是语出惊人。他长于言辩,三说秦孝公,终见重用;舌战甘、杜,初战告胜。对变法,他面临重重险阻,迎难而上,孜孜不倦,不屈不挠,在斗争中始终采取进攻的姿态,牢牢地掌握主动权。他高瞻远瞩,刻意进取,对事业不断追求,二次变法,一步一个新台阶,收效甚著。这是一个政治家非常可贵的品质。他不仅是个伟大的政治家,而且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他以战略的眼光看待秦魏关系,“非魏并秦,秦即并魏。”他看准了“齐败魏军于马陵”,太子被虏,庞涓被杀,魏军元气大伤,“诸候叛之”的大好时机,力劝孝公“可因此时伐魏”。他分析说:“魏不友秦,必东徙。东徙,秦据河山之固,东向以制诸候,此帝王之业也。”秦魏交兵,他诱捕了魏国的统帅公子昂,致获全胜。这种欺诈手段在道义上虽非光明正大,但于军家来看,亦属“奇谋”。但是,在作者笔下,他又是个悲剧性的人物,他“天资刻薄”,刑公子虔,欺魏将昂,黯公孙贾,不听赵良之言,滥刑于百姓,畜怨积仇比于丘山,最后所逃无处隐身,所归无人容纳,导致车裂身死的可悲下场。

在太史公给我们讲述的一个又一个精彩的故事、描写的一个又一个细致的情节中,镇静机智、谋略过人但又充满了悲剧色彩的商君,就这样活生生地出现在了历史舞台上,更让我们对他有了过目难忘的深刻印象。

参考文献:

[1]杨玲.司马迁评商鞅探微——兼论《史记》“太史公曰”的独立价值.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5).

[2]田宏虎.读《商君列传》.中国民航学院学报.1992(01).

[3]赵书芬.读《史记·商君列传》之商君.牡丹江大学学报.2010(01).

[4]李家桂.公孙鞅为变法图强而献身——重读《史记·商君列传》.理论探索.1986(01).

[5]余樟华.《史记艺术论》.华文出版社.2002(01).

[6]何世华.《史记美学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07).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