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学校管理:少点约束,多点激励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学校管理:少点约束,多点激励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学校管理,重点在于管制还是激励?在很多人的眼里,管理的内涵就是“管”,就是管制,就是约束,就是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对被管理者进行管理和约束。比如对学生的管理,就是让他们在学校各项制度的范围内活动,将他们身上的顽劣性去除,从而培养他们身上的优点、优势。换句话说,就是多一点规范,少一点自由。

学校管理,从理论上说,就是对人、财、物的管理。实际上,人、财、物三者中,人是最根本的,最为活跃的因素,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其他的两个因素,都是在人的支配之下才起作用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管好了人,就等于管好了学校。

人,作为一个最为活跃的因素,一个管理学研究的核心,生存与发展是其最为根本的追求。学校管理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助人成长。对学生要助其成长为合格公民,成长为优秀人才。对教师,要使其成长为具有自身特色的优秀教师。

学生,是一个个成长中的人,他们最渴望的就是长大。换句话说,就是成长。在求学阶段,学校怎样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对学校管理来说,的确是需要深刻思考的。

以往的管理,制度多多,规矩多多,学生动不动就犯了规,违了纪。实际上,这是一种抑制性的管理,这种“管”的目的就在于把学生“管”住,“管”规矩,“管”“死”。在古代,这样的管理是比较典型的,也已经暴露出了它的不适应。所以,在那个时代,“闹学”就成为必然。仇英的《村童闹学图》,主要描绘了一班在村校读书的顽童,在炎炎夏日中,他们耐不住静静地坐着听课,趁老师打瞌睡时,便四处嬉戏、捣蛋和装鬼脸,把书室弄得翻天覆地。所以,框框越多,就意味着约束越多,学生突破得可能就越厉害。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校管理,还是少点约束多点激励好。

同时,我们还需看到,少点约束,并不是不要约束,我们不能走极端。没有约束,作为成长中的未成年人,就难以形成基本的做人、行事的规矩。国际教育界早就提出,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这几大支柱,就是学生做人、行事的基本的要求。当然,其中的每一个要求,都包含着丰富的内容。比如学会合作,就包含了很多与做人有关的内容。像怎样与人沟通,怎样与人交谈,怎样处理各种人际关系,都有着一些非常具体的要求,具体的规范。而学生要懂的基本的规范,基本的规矩,都不是他们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所致。用一句社会学术语来说,就是人的社会化。人,如果没有经过这样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就难以顺利地走向社会,难以与其他社会成员和谐相处。更为重要的是,这些规矩的形成,不仅是后天的,更是教育的结果,有时候也是约束的结果。

规范中,有正确的价值导向,有整个社会历史文化对人的基本要求,更有着时代要求的印记。这些,对每一个成长中的孩子而言,都是外在于他们的东西,都是他们走向社会,走向人生道路的必需的要素。对他们来说,有很多都是对他们野性的规范,对他们顽劣性的剔除。一个从小养成了不良习惯的孩子,如果没有一点外在的强制性的约束,顽劣性就可能永远存在于其身上。一个养成了随地乱扔垃圾的习惯的学生,如仅仅教育或鼓励他改掉坏习惯,可能不一定管用,有时就得用制度去引导,去规范,乃至用必要的处罚。这个时候,激励可能就不那么管用,显得苍白而无力。

一个学生,屡次偷偷去上网,教育无效,那就得强制管理,甚至用必要的处罚。否则,学校教育就可能显得过于无力,无效。

今天,是一个注重个性的时代。教育中,个性的培养已经成为主旋律。个性又如何形成?是在一系列的制度的规范中,还是在制度的激励中?很显然,过多的规范是难以形成个性的,这是不易之真理。个性,更多的是激励的结果。

如何激励?学校、班级,除了制定必要的以激励为主导的专门的制度之外,在所有相关的制度中,也应该贯彻以激励为基本价值导向的精神。更为重要的是,制度应该是民主协商的结果。制度的制定,应该广泛听取被管理者的意见,甚至让他们参与制度的制定过程,广泛采纳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例如,宿舍管理制度,学生用餐管理制度,乃至卫生制度等等,这些与学生密切相关的制度的制定,最好是广泛听取各方面(包括学生)的意见,使制度更加合理化,更加人性化。也让学生从学校制度的制定过程中,看到自己的作用,体会主人翁的主体地位。

在制度的制定与修改前,学校可以设立意见箱,召开相关的会议,广泛吸收各方面人士的意见,使被管理者的意志得以在制度中体现,而不仅仅是体现领导者的意志。

制度的执行,也应该是一个人性化的过程。制度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它的刚性,是它的确定性。但制度的执行者仍然是人,仍然是一个个具体的领导者。

真正优秀的学生的成长,不是约束出来的,而是激励出来的。约束与加压造就的,仅仅是能够巧妙应付外在需要的“机器”,而不是真正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

学校有两个主体,一个是教师,一个是学生。以上仅仅以学生为例。实际上,还有教师这一群体,这一主体。对教师的管理,也应该以激励为主旋律。制度的规范,仅仅是基础。教师个性的形成,仍然需要激励。

在目前的学校管理中,规范多,激励少。何以见得?我们只要走到一所学校,到了每一个处室,墙上总是挂满了各种各样的制度。制度中,有针对处室本身的,更有针对部分或所有教师的。制度中,要求多,鼓励少。比如备课,要求每周必须备多少节,多少节详案,详案中必须具备哪些部分,每学期检查多少次,等等。更进一步,所有检查的结果,都与教师的收入及晋级等挂钩。有了这样的规定,谁还敢不乖乖地驯服?教师课前准备过程中的个性特征,几乎完全被“规范”掉了。这种对教师个性的剿灭,还是比较彻底的。当年的青岛教师王泽钊,就是这方面的例子。王泽钊有着“民间教改第一人”、“自由教育者”之称,他是挑战现行语文教材的第一人。从教多年,他长期使用自编语文教材《新语文》,这套教材被《中华读书报》称为国内“第一套由个人力量编写的教材”。其课堂深受学生喜爱,教学业绩也是得到学生认同的。但他也是被制度所“淘汰”了的教师。

王泽钊老师的被“淘汰”,其实质就是在拷问我们的教育管理,拷问我们的学校管理:是培养个性鲜明的优秀教师,还是造就平庸的只懂应试的教师?规范太多,要求过细、过严,只能造就一批既无思想、又无个性的平庸者。真正有思想、有个性的优秀教师,真正的大师级的教师,是靠激励出来的。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激励出名师。给那些有思想、有个性的教师更多自由的空间和时间,给他们创造更优良的环境,是造就名师的根本措施。

这才是现代学校管理的真正内涵。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丰县付坊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