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人力资本理论视野下的中国教育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人力资本理论视野下的中国教育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等人创立的人力资本理论,开辟了人类关于人的生产能力分析的新思路,对教育的认识引发了一场深刻的革命,对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理论与实践价值很高,对我国发展教育有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人力资本理论;教育;资本短缺

[中图分类号]G40-05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426(2007)07-0037-02

一、人力资本投资收益高于物力资本投资收益

舒尔茨是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学教授,由于其人力资本理论在经济学发展中产生深远影响,与另一位经济学家威廉・阿瑟・刘易斯同时获得了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他是人力资本理论的创造者之一,提出人力资本理论是经济学的核心问题,强调经济发展的关键是增加人力资本投资。他还认为传统经济理论中资本的概念,仅包含生产资料和货币,而忽视了重要的生产要素──人的能力。在经济生产过程中,事实上存在着两种形式的资本,即体现在物质形式上的物力资本和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人力资本,这两种资本都对经济成长起着作用,都会使国民收入明显增加。但人力资本比物力资本具有更大的增值空间,有着更大的增值潜力。作为“活资本”的人力资本,具有调整经营策略、优化资源配置等市场应变能力,能够对投资收益率差异作出合理的反应,对GDP的增长具有更高的贡献率,故人力资源自然成为一切资源中最主要的资源。

在舒尔茨之后,经济学家们深入研究发现,发展中国家在20世纪60年代的物力资本投资收益率为13%,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为15%;而到了20世纪70年代,这两个数字分别为15%和20%,表明人力资本投资的作用呈递增趋势。经济学家根据我国1978年至1996年间有关的统计资料计算,每增加1亿元人力资本投资,可带来次年近6亿元GDP增加额,而每增加1亿元物力资本投资,仅能够带来2亿元GDP增加额。另据200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詹姆斯・海克曼的测算,中国教育投资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5%,用于物质投资的比重则达到30%;而在美国分别是5.4%和17%,在韩国是3.6%和28%。二项投资比例分别为,中国是12:1,韩国是8:1,美国是3:1,他由此得出结论,“中国对人进行投资的支出远远低于各国平均数,如果中国过多投资于物力资本,而人力资本投资不足,财富增长的机会就丧失了”。当前,我国虽然整体上已进入了小康社会,但还有很多穷困和落后地区。长期以来,中央政府通过救济扶持、发放补贴、财物援助、免除税赋等扶持政策,采取“以工代赈”、“优惠贷款”和“项目扶贫”等方式,给予贫困地区特殊优惠政策,使贫困地区经济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但因为长期推行以物力资本投资为主的“输血型”扶贫方式,虽然能一时缓解这些地区的贫困,却无法解决这些地区人力资本短缺的深层矛盾,难以跳出由低能力所导致的“低增长陷阱”。

二、树立人力资本是第一资本的观念

人力资本投资与物力资本投资都是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两大生产性投资,但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率高于物力资本投资的收益率,而且发展中国家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率尤为显著,一般高于发达国家,投资人力资本在发展中国家具有更大的经济意义。

1.认清人力资本投资是收益率最高的投资。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是由投资而形成的,也是可以测算的,应考虑其投资的效益。据资料统计分析,美国在20世纪后半个多世纪的经济增长中,物力资本投资增加4.5倍,收益增加3.5倍,人力资本投资增加3.5倍,收益却增加了17.5倍。从1919年到1957年的38年间,美国的生产总值增长额中49%是人力资本投资的结果,新增加的国民收入1520亿美元中,有33%是由劳动者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所致,人力资本的增值贡献率为70%。这一结论在世界上引起很大反响,人们开始真正认识到人力资本的价值。

2.牢固树立人力资本优先投资的观念。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教育、科技与文化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按人力资本理论,教育超前发展可短时间、大跨度地提升人力资本层次。然而,受“贫困累积循环”规律的影响,落后地区人力资本投资能力普遍薄弱,人力资本不足制约经济发展,反过来又阻碍人力资本投资。只有把人力资本投资放在优先投资的战略地位,才能建立起支撑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

3.确立以人力资本投资为主导的发展战略。人力资本理论从全要素的视角研究经济发展,认为人类在经济活动过程中,一方面不间断地把大量资源投入生产,制造各种适合市场需求的商品;另一方面以各种形式发展和提高人的智力、体力与道德素质等,以期形成更高的生产能力。研究表明,人均国民收入低于1000美元的国家,人力资本收益率高出物质投资收益5个百分点,人力资本投资与国民收入成正比,比物力资本投资增长速度要快。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更要重视人力资本投资,重视提高国民素质,这样才能及早进入发达国家行列。

三、人力资本投资的核心是发展教育

教育是人力资本投资的核心,是提高人力资本的最基本和最有效手段,人力资本的改善必须通过教育来实现。

1.明确学校教育是人力资本的最大投资。人力资本投资的形式包括正规学校教育与继续教育、医疗与保健、普及推广实用技术、劳动力就业与迁移支出等投资。舒尔茨认为,上述五种人力资本投资形式中,最主要的是普及教育、职业教育、短期培训及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教育投资是整个人力资本投资的最主要部分。

2.正视我国教育发展的差距。我国人力资本投资率偏低,人力资本短缺问题尤为突出。人口数量增长,但人口质量提升缓慢;人力资本存量缺失,增量尤为不足;人力资本生成率低,导致区域生产率不高;人力资本开发滞后,对经济增长作用乏力;人力资本结构不合理,创业型人才严重匮乏等。究其原因主要是教育发展滞后,一是九年义务教育还不稳固,贫困学生特别是女童辍学率高,流动人口中适龄少年儿童失学严重;二是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人才成长环境长期得不到改善;三是师资配置效率低,导致师资逆向流失;四是目前就业困难所导致的新“读书无用论”泛滥等。这些问题若不及早解决,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成为脱贫致富的严重障碍。

3.建立教育投入长效机制。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就是要保证教育投入优先增长。人力资本投资中存在负外部性,导致市场失灵,政府应积极干预和介入,要遵循国家扶持与自力更生相结合的原则,建立教育投入长效机制。一方面实行后发人力资本“借贷策略”,以获得人力资本投入与转移中的“后发利益”,通过创造优惠条件吸引吸纳各方投资,以节省投资成本,提高人力资本的扩散带动效应。另一方面国家要对教育给予优惠政策,设立教育专项资金,依法保障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即各级政府财政拨款的增长要高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在校生人均教育经费逐步增长,教师工资和学生人数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还要发挥政府在人力资本投资中的主导作用,组织社会力量投资人力资本,积极开展教育对口支援,充分运用财税、金融等手段支持和发展教育事业,保证人力资本形成中的机会均等,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四、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1.提高增强专业化人力资本的认识水平。现阶段我国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不容乐观:一是数量不足,队伍不稳定,教师中改行和外流现象很普遍;二是教师学历偏低,素质不高,尤其缺乏专业技术课教师;三是教师知识结构不合理,专业课教师教非所学的现象普遍;四是少数民族地区工作和生活条件比较艰苦,优秀教师难引进、留不住等问题较为严重;五是待遇不高,地位偏低,在岗培训与继续教育跟不上等。这些问题都直接影响师资队伍建设,影响人力资本的开发。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罗默尔、卢卡斯为代表的人力资本学者,在古典经济学生产函数中加进了人力资本要素,提出了“内生经济增长理论”,故又称之为“新增长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专业化的人力资本”才是促进经济增长的真正动力。这种“全要素”资本概念,注重提高人口质量,强调人力素质的价值,主张人力资本投资重在提高知识与技能。因此,我国要加快专业化人力资本的形成,积极培育专业化、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教育发展的重点。

2.不断扩大专业化师资的力量。“自由竞争”与“充分报酬”是美国硅谷形成与发展的两大根本性因素。要在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努力提高教师的待遇和地位。调整优化收入分配机制,实行充分的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好现有师资力量。制定优惠政策,创造良好工作和学习环境,改善教师待遇和社会地位,吸引和留住更多高水平教师从事教育事业。重视少数民族地区师资培训,加强县级教师培训基地建设,充分利用国家师资培训基地,培训少数民族地区师资和管理干部,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的师资力量。培养和引进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学管理人员,进一步加强校长培训,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优化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和图书仪器等资源配置,改善教育环境与条件。

3.调整和优化师资结构。建立专兼结合、面向社会公开选聘教师的用人制度,主动引进科技人员和有专业技能的人员进入教师队伍,建立和完善任职资格评定制度,形成人才流动的有效机制。进一步深化教育制度改革,拓宽教师来源渠道,鼓励非师范院校毕业生和东部地区高校毕业生到少数民族地区任教;采取定向招生等特殊措施,加快培养落后地区“用得上、留得住”的教师;积极推广现代化教育手段,鼓励教师学习与科研,提高教师学历层次与质量,努力建设专业化、高素质的民族教育师资队伍,为促进少数民族地区人力资本开发与经济增长提供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