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甘肃“花儿”的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甘肃“花儿”的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花儿”作为一种民间演唱形式,深深根植于西北人民群众之中,它反映着流传地方的社会风貌、风土人情、乡俗民愿,具有浓郁的地域和民族特色。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西北“花儿”的发展陷入瓶颈,文章拟从促进“花儿”的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的思路出发,研究解决民歌发展面临的难题,将这一艺术形式保护和传承下去。

[关键词] 花儿;传承;创新发展

[基金项目] 本文是西北民族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ycx13126。

【中图分类号】 G1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3-234-2

“花儿”,又称“少年”,流行于西北地区(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省区)的一种山野之歌,是当地人民口头传唱的民间艺术形式。它内容丰富多彩,形式自由活泼,语言生动形象,曲调高昂优美,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特色,是西北高原人情感的表达和反映。深受回、东乡、保安、撒拉、藏、裕固、土、蒙、汉等各族人民的喜爱,被誉为“大西北之魂”、“活着的诗经”,是甘肃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花儿”的生存现状

“花儿”作为西北地区最具原生态特色的传统文化之一,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被研究者称为“西北地区亘古以来的天籁之音”。它以特有的价值存在于世界多元文化之中,是人类艺术研究的“百科全书”。但不容乐观的是,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使得“花儿”的生存空间正面临萎缩,“花儿”的发展陷入日渐弱化的困境。在一些名为“花儿会”的地方,难觅民间歌手的痕迹,真正原生态的老歌手、唱把式寥寥无几,“花儿会”日渐式微。昔日精彩、激烈的“花儿”演出场景逐步被经贸洽谈等商业活动所取代。其次,由于经济社会的变化及现代交通、通讯信息业的发展,文化艺术不断发生转型,各种新兴文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融入进来。“花儿”作为一种民间艺术,最大的特点就是源于大众,源于生活。但是,传统的艺术文化一旦在转型中丧失个性,则意味着消亡。“花儿”在其发展中,因无形的融入过多现代流行音乐元素而缺少最初的原生态韵味,使其发展陷入险境。再次,西北“花儿”是一种生活化的艺术产物,它的延续方式主要是口头相传,但这种原始艺术出现了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老一代歌手相继辞世,不少作品随之失传。健在的老歌手想向后人传授,但却无人可教;年轻一代离乡打工,无心学歌;部分年轻歌手由于经济等原因,不愿从事传统民歌传承工作而纷纷下海,从事商业性演出,使得“花儿”的传承环境和条件逐渐恶化。另外,“花儿”即兴性的创作,使得众多曲谱未能被有意识的记录整理,导致大量宝贵的艺术资源逐渐遗失。因此,如果不及时抢救和有效保护,“花儿”只会随着文明的演变而走向自然消亡。

2009年,甘肃“花儿”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得到了高规格的荣誉和强有力的保护,引起了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重视,政府投入专门力量保护“花儿”的传承,文化部门也举行“花儿”比赛和研讨会,但保护的力度、广度与客观要求相比仍存在众多不足,“花儿”民俗文化研究和文艺美学研究收效甚微,并未从理论上和保护机制上制定相对稳定的保护措施。

二、“花儿”的传承与保护

甘肃“花儿”的传承与保护是一项重要工作,需要借助政府、学校、文化部门等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完成。

(一)保护“花儿”传承人

提到“花儿”的传承与保护,首先不可忽视传承人对于弘扬“花儿”文化所做出的贡献。“花儿”把式和传承人是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发展的重要载体。如果没有这些传承人的口传心授,没有他们的精心付出,也就没有“花儿”这种原生态艺术的存在。特别是那些生活在最底层来自民间大众的传承人,政府应建立相应的保护机制,一方面给予他们一定的经济补贴和社会地位,在技能传授和设备更新等方面给以必要的资助,让他们有能力\有信心将这项民间艺术传承下去。另一方面,不断发掘、培养新兴的高水平民间演唱者,定期组织“花儿”老艺人对其进行教授、指导,避免出现演唱技艺断层,让“花儿”艺术能够永葆生命力。

(二)让“花儿”走进音乐课堂

“花儿”作为一种民族民间音乐,不仅具有民间意义,而且更具民族特色。传统音乐文化通过校园这个国家和社会传承文化最重要的载体进行普及,无疑是最理想的传承方式。首先,可以通过与学校音乐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将“花儿”演唱引入艺术类高校课堂,定期邀请专业的“花儿”演唱者对学生进行演唱技巧与创作方法的教授指导,从而使“花儿”的传承专业化。其次,在中小学音乐课程中设置“花儿”的欣赏与学唱内容,培养专业的“花儿”创作、演唱师资队伍,服务于中小学、普通高校及艺术院校中。通过从基础教育开始普及的方式,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三)规范“花儿”资料的整理与研究

作为区域的民间艺术,“花儿”口头传唱者的即兴创作未能被有意识地记录整理,导致大量宝贵的艺术资源逐渐遗失。针对此现象,政府和文化等相关部门要重视“花儿”音乐素材的归整编排工作。定期组织专业音乐工作者下乡采风,挖掘、搜集、整理现存“花儿”曲谱,完善“花儿”艺术的理论系统,并将这些资料运用到“花儿”研究当中,使得采风、整理、传承与保护“花儿”音乐艺术形成良性循环。另外,要进一步推动西北“花儿”的学术研究,有关部门应定期召开研究会、专题讲座,演唱比赛、“花儿会”等学术和演出活动,充分发挥专家学者和民间文艺工作者的作用。

三、花儿的创新发展

随着网络、电视等现代传媒工具的普及,人们的艺术审美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以往老一辈传下来的老调子,很难满足现代人的欣赏要求,这必然对“花儿”的表现形式有了更高的要求。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将对“花儿”的搜集、整理、拍录等看作主要的传承保护方式。但这只是“博物馆式”的保存。传统艺术的延续源于自身的个性与时代主流文化的融合。顺应时展要求,实现“花儿”文化的产业化,“创新”才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根本出路。因此,重视“花儿”的创新与发展,让其在保留独特性的前提下与现代文明相结合才能使“花儿”这一民间艺术长盛不衰,永葆青春。

(一)继承与变革结合

“花儿”的创新、发展,并不是对过去的全盘否定,而是将变革与继承相结合,在继承中变革,在变革中实现创新。首先是演出环境和演唱形式的创新。对演出场所及演唱方式区别对待:一方面,对于参加国家级、省级等文化交流、重要演出和赛事等活动,其演唱形式可以严格要求,追求专业、创新,以满足时展下人们的新要求,做到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提高的变革尝试;另一方面,对于群众自发、自娱的田间“野曲”,则无须作过高要求,应在其顺应时展的变革中继承传统,保留原始“花儿”的根本性艺术特色。总之,创新的原则就是作品优美,符合“花儿”的特点及韵味且能被大众认可接受。要力求达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效果,使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更具思想性、艺术性和趣味性。

(二)词曲旋律的创新

实现“花儿”的创新与发展,继承与变革是一方面,更重要的还是词曲旋律的创新。首先,在歌词创作上,传统“花儿”着重写景,即借助对某一自然物的咏唱,达到抒感的目的。新时期的“花儿”创作,可以在保留唱词比兴手法创作特点的基础上,扩大咏唱范围,将单一的唱景、唱物与时代主题和新时期文化主线相吻合,丰富“花儿”的唱词素材和文化内涵。其次,曲调创作上,在遵循“花儿”原有曲调创作规律的前提下,对富有特色和富含韵味的音调基本元素用新的艺术手法进行强化,使其在风格、特点上更鲜明,让歌曲演唱更富活力。在演唱形式上,可以根据需要就行扩宽。传统的“花儿”一般是独唱或对唱,这种传统形式过于单调呆板,不利于“花儿”的创新与传承。可以在此基础上将它与现代合唱艺术形式相结合,发展为男女二重唱,女生三重唱或多人合唱等形式,并运用传统的民族调式进行表演,使其更富民族艺术韵味。为进一步丰富“花儿”的艺术表现力,可以改变单调的演唱方式,适当增加简单的民族乐器进行伴奏,使“花儿”表演更富新时代特色。

西北人用“花儿”描绘着自己的生活,讲述着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宗教观。在多元文化迅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生活方式的转变以及现代传媒日新月异的发展把原生态民歌推到危险的边缘。每一个有使命感、责任感的音乐工作者,都应当为“花儿”的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们有责任为这一重要文化瑰宝的传承尽一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杨沐.西北花儿研究现状思考[J].西部音乐文化,2005,(01).

[2]刘阳生.关于花儿的保护与传承[J].群文田地,2012,(03).

[3]康红英.二郎山花儿会初探[J].西部音乐文化,2006,(8).

[4]贾卓玛.浅谈花儿音乐[J].音乐大观,2012,(7).

[5]邹海林“花儿之乡”话“申遗”[N].甘肃日报,2008.

[6]郗惠民.西北花儿学[M].兰州大学出版社,1992.

作者简介:齐敏敏,(988-),女,汉族,山东滨州人,西北民族大学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声乐演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