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推动淄博市制造业与生产业融合发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推动淄博市制造业与生产业融合发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作为一个经济总量庞大的资源型重化工业城市,推动制造业与生产业融合发展对淄博经济转方式、调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把发展生产业作为推动工业发展的战略举措,促进制造业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的转变,把淄博打造成为高端生产业的集聚辐射区。

【关键词】淄博市制造业;生产业;融合发展

淄博市是一个资源型老工业城市,正处于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的关键期。制造业发展方面,2011年全年工业总产值、主营业务收入分别达到10265亿元和10102亿元,工业增加值1975.38亿元,是全省第3个、全国第16个工业经济过万亿的城市,但受土地、资源、环境等因素制约,发展前景遭遇挑战,急需生产业的强力支撑;生产业发展方面,2011年全市生产业固定资产投资157.06亿元,增速达到76.5%,现代物流、金融保险、科技服务、服务外包等知识密集型、附加值高的现代服务业和服务业新型业态虽呈现加速发展态势,但起步晚、份额较小,其进一步发展有赖于制造业的需求扩张。大力发展生产业,加快推动制造业与生产业融合,是促进经济发展由工业和服务业双轮驱动、实现转方式调结构的必由之路。

一、淄博市制造业与生产业融合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1.传统制造业发展路径依赖,生产业的直接消耗偏低。传统产业在淄博市经济发展的大盘子中占有支配性地位,创造了绝大部分的产值、利税和就业机会,形成了庞大的规模和雄厚的基础。与国内先进水平相比,工业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突出表现在企业装备水平低,先进生产能力占比较少。如全市医药行业、机械行业、钢铁行业、建陶行业等技术装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比例偏低。骨干企业拉动能力弱,产业集群发展滞后,2009年度,进入中国企业500强的淄博企业有5家,2008年度进入山东省百强企业有6家,进入2008年度山东省工业百强企业有8家,与济南、青岛等先进地区比人有不小的差距。截至2009年底,从技术研发角度看,淄博国家级技术中心有6家,省级45家,市级81家,研发投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争创名牌看,淄博是共有中国驰名商标38个,中国名牌产品30个,名牌带动效应较弱。这种情况造成制造业各行业对技术流服务业的直接消耗系数过过低,反映了淄博制造业尚缺乏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制造业多处于价值链低端,难以形成有竞争力的核心技术,这是淄博制造业、生产业产业升级和转型面临的很重要的瓶颈因素。

2.主要制造业产业链延伸不够,生产业发展受到抑制。淄博工业结构中,原材料初加工类产业仍占较大比重,原料工业(包括采掘工业)与加工工业的比例达45:55,原料工业的比重远高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上游产品所占比重高,全市工业产品70%以上属于上游产品,终端产品比较少,产品深加工能力不足。如淄博市塑料原料产量市内消化率不到35%,合成橡胶市内消化率不到10%,氧化铝市内消化率不足30%,原料药制剂自我消化率在10%以下。装备制造业方面,产品主要以单机和配套零部件居多,主机成套产品只占15%左右。淄博市钢铁只生产生铁、铁精粉、钢坯等初级产品,铁钢比高达1.5,材钢比高达2,而全省铁钢比高达1.1,材钢比高达1.05。这种情况导致企业在产品设计、本地研发和技术服务、高端管理人才培训、物流服务、法律服务、广告策划、市场调研等服务等方面需求不够旺盛,本地生产业的发展受到影响。

3.生产业发展相对滞后,难以满足制造业快速发展需要。据统计,2011年,全市服务业对生产总值的贡献率33.73%,拉动经济增长4.0个百分点,全市生产业固定资产投资157.06亿元,虽然增速76.5%,但其占全部服务业投资的比重只有20.8%。传统行业仍是服务业发展的主体,代表服务业未来发展趋势的现代物流、生态旅游、金融保险、服务外包等知识密集型、附加值高的现代服务业和服务业新型业态起步晚、占服务业的份额较小。具体表现为:一是生产业的整体规模偏小,发展速度偏低,企业呈现出散、小、差的普遍问题,与先进地区尤其是与国外发达国家生产业相比差距巨大。二是生产业的层次偏低,专业化分工差。如物流业多数处在第一方物流或者第二方物流阶段,第三方物流和第四方物流还没有破题。三是结构不合理。2010年,批零贸易、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为45.2%,金融保险、科学服务等生产业发展滞后,现代服务业大项目少,缺少行业领军企业。如为先进制造业服务的研发设计服务业,大部分研发设计都在工业企业内部,社会化、专业化水平低,服务范围狭窄,尚不具备自我发展的能力。四是生产业人才不足。近年来虽然加大了服务业人才培训和引进工作力度,其总量呈快速增长的趋势,但仍存在人才层次偏低,高层次人才较少,生产业人才依旧短缺,领军型、复合型现代服务业人才更是稀缺。

二、推动淄博市制造业与生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现代工业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现代服务业又为工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两者的融合互动是提升现代工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对淄博市而言,实现工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的关键在于找准关键点和突破口,大力发展生产业。

1.继续推动制造业剥离非核心业务。一要加大宣传力度,强化典型带动,提高企业剥离非核心业务的积极性。二要建立完善企业剥离非核心业务联席会议制度,明确财政、地税、统计、发改、经信、工商、国税等相关部门在工作中的责任目标、任务要求,对正在剥离的企业和适合剥离的企业列出时间表,进行分类指导,搞好督导落实。三要加强对剥离组建的服务业企业跟踪服务,及时为新组建的企业办理相关资质,积极提供政策、土地、资金、人才等方面的支持,协调解决存在的问题,促进其健康快速发展。

2.加快服务外包业发展力度。一要积极构筑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载体和公共平台。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励有条件的区县、省级经济开发区建设服务外包产业示范区,形成各具特色的服务外包产业基地,全力建设服务外包示范区。二要积极开展服务外包招商和市场开拓活动。加大服务外包对外推介、宣传和招商力度,瞄准国内外知名服务外包企业和培训机构,重点发展与日韩、欧美跨国公司离岸服务外包的合作,积极吸引服务外包企业和培训机构来淄投资,提升淄博服务外包产业的层次和规模。积极发展离岸外包,拓展国际市场,并利用各种招商会、推介会等活动,为企业提供更好的服务平台。三要改善服务外包企业投融资环境。市政府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引导、扶持服务外包产业发展。鼓励服务外包企业通过资产重组、收购兼并和境内外上市等方式加速扩张。支持各担保机构为中小服务外包企业提供各种形式的贷款担保。

3.做大做强生产业龙头企业。一要加强服务业重点城区、重点园区、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的培育与建设,优化服务业重点城区空间布局,明确功能定位,大力吸引现代服务业、生产业等高端服务业向城区集中,提升服务业发展层次。二要强化政策扶持,鼓励支持重点服务业企业通过兼并、重组、联合和授权经营、跨行业经营等方式向集团化发展,重点围绕现代服务业、生产业,精心策划一批有重大影响的大项目、好项目,提升项目层次,带动结构优化升级。三要努力为服务业企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经营环境,给企业提供尽可能多的支持,减轻税务方面的负担。要突出研究大幅度增加服务业项目建设用地供应的对策措施,保证服务业项目顺利建设。要适当放宽对服务业项目建设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编制及审批条件,减化手续,提高效率。还要适当减化服务业项目规划定点审批手续。切实增加服务业企业、项目信贷资金规模,为服务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4.培养、引进生产业高端人才。一要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培养发展现代服务业急需的高新技术、信息服务、金融、商务服务以及熟悉国际服务贸易规则等方面的人才,不断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充分利用淄博职业学院、淄博科技职业学院等教育资源,大力发展职业培训,提高从业者的服务技能和职业素质。二要全面推进高端人才的交流合作,着重引进国内外高端服务行业领军人才。加快现代科学技术、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和普及,以科技为支撑,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服务业提高层次和水平,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大力推行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及时研究制定地方行业标准或企业标准,规范服务业经营行为,加强质量管理,促进服务业规范发展。

5.进一步深化服务业管理体制改革。一要尽快理顺服务业管理体制。结合政府机构改革,积极探讨服务业一体化管理的思路,强化服务业主管部门的行政职能,统筹安排服务业发展。二要尽快理顺上下各级服务业管理机构。结合政府机构改革,尽快建立起上下对应、职能一致、左右衔接的组织机构体系。三要尽快深化服务业重点产业和重点工作协调推进制度,切实发挥好各分管领导、行业主管部门和参与部门的职能,充分发挥好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形成促进服务业跨越发展的强大合力。此外,随着改革发展深入推进,传统非营利行业要进一步开辟公共基础服务层面和可商业化增值服务层面,修订准入门槛,促进增值服务层面多元投资和加快发展。营利业行业要更加注重主体创新、服务产品创新、内部管理创新,提升行业竞争力。

参 考 文 献

[1]郑吉昌.服务经济论.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M].2005

[2]顾乃华,毕斗斗,任旺兵.生产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文献综述[J].经济学家.2006(6):37

[3]吕政等.努力推动制造业与生产业互动发展[J].中国工业经济.2006(8):6

[4]刘碧华.发展现代服务业 培养高素质人才[J].企业导报.2009(2)

[5]王友军.当前加快发展生产业的思考[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2009(8):20

[6]淄博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生产业的意见(淄政发〔2009〕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