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尊重学生前概念,为促进概念转化而教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尊重学生前概念,为促进概念转化而教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科学概念教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实际是对学生前概念的纠错、补充、深化、发展的过程。但我们也发现学生前概念的存在对科学概念的形成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欲将前概念的深化、转化使之发展成科学概念,光靠老师的简单讲解是很难达到效果的。它需要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讲究策略、主动建构、促使前概念逐步转化。

【关键词】 前概念;转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33-0-02

学生在走进课堂前对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由于生活经历的不同已经形成了各自独特的看法。我们把学生正式学习某个的科学概念之前,头脑中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及对于该概念已有的认识称为“前概念”。正像奥苏伯尔认为,影响学生学习最重要的一个因素乃是学生已经知道的东西,肯定这一点并据此教学才能更好的建构知识网络。教师应当充分了解和尊重学生的前概念,促成学生将前概念转化为科学概念。

一、关于前概念一些认识

1、前概念的形成原因

前概念来自学生直接的感受。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有许多直接的感受,这些感受在学生的心灵下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因为是直接体验,由此认为自己是对的。

案例1:惯性的认识

生活中经常可见这样的现象:快速行驶的小车难刹住。由此学生认为:将惯性现看成是力的作用,认为运动物体才有惯性,而且速度越大,物体的惯性越大;认为运动状态变化时才有惯性。

前概念来自学生片面的经验。经验是建构概念的基础,但片面的经验容易使学生以偏概全,建立起事物非本质的联系,从面形成错误的概念。

2、前概念对学习科学概念的影响

研究表明,许多前概念是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的,根深蒂固很难改变。在新的科学概念形成过程中若不能让前概念发生有效的改变,或新建立的科学概念的在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应用范围非常有限时,许多错误的前概念过一段时间又会死灰复燃。这给科学概念的建立和巩固带来一定的困难。

案例2:力和运动的关系

水平传送带上物体在匀速运动,物体受到几个力。学生通常就会认为物体有受到摩擦力作用。既使教师已给于纠错。但若没有与学生原有知识结构中的力与运动关系发生联系。学生还是会出现重复的错误。由此说明前概念是顽固的。

奥苏伯尔认为:学生在接触到新的知识时,总是试图用旧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去理解它,有时甚至会修正新知识的含义,以适应旧有的知识结构与思维方式,结果新的与旧的混杂在一起,派生出形形的偏离了科学概念的想法。(这就是所谓的相异构想。)影响新的科学概念的形成和运用。

二、前概念转化的几点策略

1.尊重学生原有知识,增加了解和利用

目前教学中比较普遍存在问题“四缺”即对学生的前概念缺少了解,缺少尊重,缺少分析,缺少利用。为了促成学生实现概念的转化,教师首先应当走近学生,透彻地了解他们在学习科学概念之前究竟存在哪些前概念。由于不同的生活经历,使每个学生对同一问题存在着不同的看法。针对这点教师必须创造条件,提供众多学生表达的机会,从而使学生能够暴露出自己的前概念。有了充分的了解,才能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重要的教学资源。顺利地开展有效的教学。

案例3:物质的构成

用真空泵可以将里面的空气抽出。假定你有魔力眼镜,你用它能够看见烧瓶中的空气。请你用图画出如下两种情况下瓶中空气的概貌。

(1)在没用真空泵抽出烧瓶中的空气时;

(2)在用真空泵从烧瓶中抽出一半空气后。

了解的方式有很多,有时提一个开放式的问题。有时像案例6中一样让学生动手画一画。隐藏在学生头脑中的前概念就直观呈现出来。

2.积极创设问题情景,引发学生认知冲突

研究证明,概念转化的四个条件:(1)对已有观点的不满,(2)新的概念必须是可以理解的,(3)新概念是合理的,(4)新概念必须是有效的。学生通常也不愿意改变他们已有的观念,对教师来说创设条件使学生对现存概念感到不满是很有挑战性的工作。

当老师充分了解学生的前概念之后,要使学生放弃错误的前概念,教师应当呈现给学生新的事实,诱发学生认知上的冲突。学生经历思想上的冲突和震撼,就不得不对已有的前概念进行反思,对建立科学概念产生期待。当新的概念带来更多的成功,学生就自然而然的接受。

案例4:力和运动

取一辆小车,让它翻过来停在桌面上。不推它,会怎样?――静止。(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怎样使它运动?――推它。(有力的作用,物体才会运动)要它运动得更快,怎么办?――加大推力。(力越大,物体运动越快)观察:当手撤去后,物体并不立即停下来。(没有推力作用却运动,形成冲突)将车翻回来,推力撤去后,――运动更远。(强化冲突)推测:如果没有阻力――车将一直运动下去。科学概念形成: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如果在教学中能根据需要为学生建立这样的一种认知冲突情境,能鼓励学生不断地对已有的观点产生怀疑,不断发现新的疑问,不断做出新的假设,他们的探究欲望将会非常强烈,他们的学习状态也将从“要我学”进入到“我要学”。教师如能抓住机会,顺着学生思维的发展,为学生提供新的有结构的材料,必将对学生科学概念的建构起到一个事半功倍的效果。

3、加强实验教学,为新概念的建构架设桥梁

在科学课堂上,想引导学生实现从前概念到科学概念的转变,就要帮助学生架起原有认知与现在认知之间的桥梁,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为学生准备可供自主探究的观察、实验材料,让学生通过实验以从中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在观察现象、分析数据的基础上,让学生将自己的探究结果与原有的认识进行比较,发现矛盾之处,从而去积极地建立新的科学概念。学生的前概念大多是在生活的具体情境中建立起来的,科学教学如果能够重现学生获得前概念相类似的情景,通过情景的审视和分析,则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将前概念转化为科学概念。

案例5: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实验片段:

第一组实验:

1、如图将1.5克和6克的硝酸钾分别加入10ml水中,充分振荡,观察现象。

2、取少量硝酸钾分别加入A、B两试管中,观察是否溶解?(提示:如何排除B试管底部的硝酸钾的干扰?)

说一说:根据实验现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第二组实验:

3、选一种方法将上面得到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

说一说:根据实验现象,对饱和溶液的描述在(一)的基础上还需要哪些补充?

4、利用现有条件,用最简便的方法将上面实验得到的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第三组实验:

5、在硝酸钾的饱和溶液中能继续溶解硫酸铜

议一议:对饱和溶液的描绘在(二)的基础上还需要什么补充?

在这段教学片断中教师先通过实验让学生获取丰富的感性认识,而后通过学生的语言表达,故意暴露学生对饱和与不饱和溶液概念认识的片面性。(学生认为“是否能继续溶解溶质”是区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唯一依据。)通过第二组实验,学生再次亲身体验、真实感受到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可以互相转化。让学生原有的认知与真实的实验感受发生了冲突,让学生对原有的概念产生不满,自发对前概念进行修正(学生自己得出描述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时需要加两个条件:“一定量的溶剂”和“一定的温度”)。通过第三组实验让学生再一次感受,再次对概念进行修正。概念形成过程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科学概念的严谨性和完整性及概念的真正内涵。实验就是架设在前概念与科学概念之间的桥梁,引导学生从前概念向科学概念转化。

参考文献

[1]郑青岳.浙江省玉环县教育局教研室,讲座

[2]徐建荣.安吉天略外国语学校,初中科学教学中前概念的转化策略

[3]吴宇洁.平阳县鳌江镇第四中学,与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概念建构相关的实验改进

[4]郁波.关注科学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