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为语文教育打上生命的底色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为语文教育打上生命的底色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日本教育家池田大作在《我的入学》里谈到:一句话具有一颗心。的确,语言是人的精神活动、生命活动、心灵活动。然而,在现实中,恰恰是本应最具人性、最丰富多彩、最激荡人心的语文课却总让孩子们望而生畏,望而生厌。

早在1997年《北京文学》发起的“语文教育大讨论”中,就有人深刻地批判,当时的中小学语文教育是“学生的桎梏,语文的扭曲、文学的悲哀!”时至今日,语文教育依然步履维艰,走不出惯性与积习的漩涡。为此,《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提出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这些都根植于对语文的人文性的深切体认。

一、语文教育的重心在于培植人性,涵育人情

语文教育的本质就是人文教育。人文的根本意义就是人的觉醒与人的发现。可征之于现实,语文教育依然是“空山不见人”,没有人的个性体验,没有人的情感参与,没有细致丰盈的人性感受,“只是用一种简单粗暴的方式,好像解数学题一样”。想起在“心灵作文”课题研讨活动以“悲”为主题的一节课中,杨老师引导孩子说,在这世上有没有最疼你的人?他有没有遇到悲伤的时候?你是怎么安慰他的?结果一个名叫许琼妹的同学由轻声低泣而嚎啕大哭而呜咽不已。(原来她父亲前一阵子在车祸中丧生,而爷爷经受不了打击相继去世。)人间惨剧刺痛了所有人的心,全班同学再也无法抑制自己的情感,课也无法再上下去了。第二周星期四的作文欣赏课上,杨老师请许琼妹上来读自己的作文。读着,读着,孩子眼中的泪水滚滚落下,语音带着哭腔,语调含糊与拖沓。教室里一片沉寂,有的孩子偷偷地拭去眼角的泪,有的将书竖起来遮挡住受潮的目光。听课的教师也情不自禁地泪意涟涟――又有谁不为孩子的不幸境遇感到悲伤。不料文章读过之后,杨老师竟问全班同学:听了这篇作文,从写作表达上你们获得什么启发?――课堂里一片令人难堪的沉静。在参加课后研讨活动时,有位学生出人意料地追问:杨老师,如果许琼妹哭了,您也哭了,那这课您就真的一定要上下去吗?老师,难道您觉得文章的表达方法比真实情感更重要吗?老师哑然。

我们的语文课堂过多地受了教学初衷的牵累,受了教师潜意识内对事物既定看法的牵累,过份执求知识性与技能性教学,却忽略了孩子心灵状态与情感体验。这种卖椟还珠式的教学方式是不可取的。在实际课堂中,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朗读某个悲情片断时,教师一再提示用悲痛的语调去读,可学生们还是无动于衷,甚至忍俊不禁。缺乏语言的感受就是缺乏人性的感受。正如文质先生所谓,语言自觉的背后是人的自觉,人的反省,人的精神世界的开放与解放。这种自觉的缺失造成了语文学习与生命的疏离和隔阂。语文教育患了严重的“丧魂落魄”症,这是致命的伤痛。不去体味学生的生命感受以及语言内核的灵魂气息,只是一味地讲究知识的系统完整、训练的严格有序……语文教育失却了灵魂,本末倒置,语文必然沦为奴役人、驯化人、禁锢人的工具!课标中提到的“注重情感体验”、“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确实是意味深长。

吕叔湘先生曾在《中小学语文教学问题》一文中谈到这样的一个典型例子:有一篇课文,学生自己看到时很受感动,掉下了眼泪,后来讲到那一课时,老师就分析时代背景、作者生平、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方法等等,“分析来,分析去,左分析,右分析。”学生说:“老师分析完了,我无动于衷,我的眼泪出不来。”实际上,语文最有灵性的部分往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最具情韵的部分只能在不断品味中获得渐悟。

二、语文教育的活力在于张扬孩子的个性,孵育孩子的灵性

德国的语言学家洪堡特认为语言是一种创造性的精神活动。可我们传统的语文教育仍偏执于工具性,存在着大量的模式化,刻板化倾向。教学中常常忽视了语文的灵性,扼杀了语言的活性、思维的活性、心灵的活性。如某考试有道修改病句题:“我们要热爱时间,好好学习”。学生们纷纷改为“珍惜时间”,众教师皆以为然,某者据理力争――“为什么不能热爱时间?”大家振振有词,这是出考卷的人的意思!诚这样,我们的语言竟精确到“独一无二”或是贫乏到无再生能力?

有位老师在上人教版语文十一册第21课《凡卡》时,在分析“在写第一个字以前”凡卡为什么要看了一下那个昏暗的神像?时,学生们众说纷纭:“凡卡不是想求神像保佑,他在鞋匠家受尽了非人的折磨,神灵从来就没有保护过他。凡卡的心里恨透了神灵。你看,他不是‘斜着眼’看了一下那个‘昏暗的’神像吗?”“老板经常在神像面前打凡卡,因此凡卡一看到神像就毛骨悚然。”“其实凡卡在写信之前就是随随便便看了一下神像。因为天黑,他又点着蜡烛,因此神像才显得昏暗。凡卡才九岁,怎么会那样的头脑复杂。”孩子思维的空间如此的宽广无边,无论哪一种回答,都比旧有的分析(凡卡是想求神灵保佑自己写信不会被老板发现)来得更富于特性。在教学上,只有关注了孩子独特的心灵体验,尊重了孩子的思维差异,才有可能创造出丰富多彩的课堂生活。

每个孩子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独特的精神世界。著名学者钱理群先生认为,语文教学要为每一个孩子造梦。因为我们相信,只有梦得万紫千红,才能穿越人生的千山万水。语文教师首先应该是每个儿童美丽梦幻的守望者。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了解儿童的精神世界,是每个教师和校长的首条金科玉律。

总之,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返璞归真,回到起点,回到人,就是回到人的个性感受、回到人的情感体验、回到人的精神世界,就是给学生打上生命的底色,铺垫好精神的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