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荷兰人在云南的“榕树根”情结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荷兰人在云南的“榕树根”情结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云南西部的德宏自治州,高山和坝子相间排列,山中林木茂密,强烈的阳光透过繁茂的枝叶照到地面,既原始又生机盎然。20岁的景颇族姑娘增同宽龙穿着色彩艳丽的景颇族服装,胸前挂满银饰,站在一棵参天的大榕树的树枝上,用载瓦语唱着歌:“我的妈妈住在大山里,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摘树叶、砍柴、辛苦农作,抚养我长大成人,辛苦了一辈子……”

“我的妈妈真是太辛苦了……”树下传来一个男人的对歌声,增同宽龙朝下望去,一个留着波浪长发、手里拿着根木棍当手杖的外国人也正仰头看着他。

“妈妈常常告诉我,在山里要注意蛇和虫子……”对歌又进行了一段,增同宽龙微笑的表情里带着一丝疑惑:“你怎么也会唱载瓦语的歌?”

“我就是来这里学习载瓦语的。”

“你去哪里学?”

“我去找住在山上的老人学。”

“沿着这条山路一直向上走,就是他的家了。”

告别唱山歌的景颇族女孩,荷兰人乐安东(Anton Lustig)继续向前。地势陡峭,他有时抓着树根攀爬上一个小山坡,一会儿又从一个小土坡上快速滑下。雷弄山上,94岁的景颇族老人跑张卡东独自生活,乐安东来到这里,是为了向这位有些世外高人意味的老人请教景颇族的传统故事和文化。

46岁的乐安东是荷兰莱顿大学汉藏语系的博士,也是一位画家和作曲家。1991年,他手拿一张地图走进了景颇村寨。随后的20年里,他长期生活在景颇族聚居区,开展语言文化研究。他不仅是第一个全面系统地记录和描述载瓦语的学者,还依照国际通行的研究方法编制载瓦文文字、讲解语音、语法、词汇等。他用英文编著的《载瓦语语法及词典》于2010年由著名的Brill出版社出版,被收录在诸多知名大学的图书馆中。

真诚热情的性格让乐安东完全融入了当地生活。除了研究、记录景颇族的载瓦语和文化,他还希望用实际行动为景颇族人做些事情。于是,他将目光放到了教育上。

迷茫的一代

跑张卡东老人身上似乎没有年岁已高的痕迹,他步伐矫健,还能用自制的弹弓打下树上的果实。面对来访的乐安东,他开始讲起景颇族传统的“老虎和兔子”的故事:“有一天,兔子掉进洞里出不来了,就对老虎大声喊:‘天要掉进来了,快到洞里躲啊……’”

这些少数民族的寓言童话看起来与这位语言学博士不太搭调,但实际上,乐安东把收集来的“老虎和兔子”的系列寓言讲给了自己教的景颇族的小学生,成了课堂上的重要素材。孩子们很喜欢,而且从没听过――外来文化的冲击加上传统文化的丧失,很多孩子对本民族不甚了解。

当地儿童在学业上还面临着多重考验。“所处地区和资源让他们不能像城里孩子有所选择,而用第二语言汉语学习和考试对他们来说很困难,就好比让北京的孩子用英语考数学语文。景颇族学生在竞争中明显处于劣势。”北京人李是乐安东的妻子,受到安东的影响开始关注景颇族儿童教育。因为山里的景颇孩子生活在载瓦语的母语环境中,如果单方面强调提高汉语水平,对孩子的语言能力发展也是不利的,日后一定会成为限制第二语言(汉语)能力的瓶颈。

2009年1月,李第一次来到德宏州的景颇村寨时,就深深迷上了那里的文化。在与当地孩子们的接触中二人发现,与城市孩子相比,农村孩子在成长中受到的束缚更少,更亲近大自然,有良好的艺术感觉和潜质,而外界常常忽视他们的优点。同时由于从小身处多语言环境,这些孩子的早期智力开发在某些方面甚至优于一般的城市儿童。

但景颇孩子的优势却无处发挥,贫困、泛滥、艾滋病流行等社会问题,又使他们的心灵承受了太多的压力与创伤。有数据显示,在整个云南的少数民族中,景颇族受到和艾滋病侵害的比例最高。“我们合作的项目点营盘小学所在的地区,约有8%的孩子是或艾滋病家庭的孤儿,”李说,“贫困不是最可怕的,跟外界比较、产生强烈自卑感,进而自我否定、自暴自弃,才是令许多孩子走向深渊的深层原因。”

比起一些自然条件恶劣的特困地区,亚热带地区的景颇族孩子虽然也生活在极度贫困线以下,但借助良好的生态环境,满足基本温饱相对容易。但外界文化的冲击和本民族文化的丧失让年青的一代产生迷茫和自我否定的心理,“通过电视和其他途径,觉得我们是落后偏远的,一个孩子长期处在这样的心理状态下,很难有自信和自尊,难以坚持梦想,去勇敢闯荡。”

李和乐安东经常在当地的小县城看到“迷茫的一代”:年轻的男女孩大部分上不完初中就没有信心读下去了――反正也是不及格,还不 如早点出去打工。因为学历低、能力有限,在城市里找不到像样的工作,受到歧视的同时自己也很困惑,身边又随处可见、网吧和龌龊的KTV,很多男孩子会吸食,女孩则有可能从事。

一边是在学校里聪明懂事的景颇族儿童,一边是县城里他们几年之后的“未来”,强烈的对比让两个人很是痛心。

李说,他们想做的不是简单的“献爱心”,而是希望让当地孩子们拥有自信,能够理智地做出人生选择,“他们也会出去打工,但心态完全不一样。”

景颇族的“喜羊羊与灰太狼”

2008年,乐安东和李只是打算自己去学校里教孩子,后来有越来越多的人支持他们,帮着出主意和介绍各类资源,同时也有很多志愿者加入队伍,于是在2009年,帮助景颇族儿童教育的行动成为了公益项目――“榕树根”得以启动,通过贯穿传统文化的语言和艺术教育,帮助当地儿童树立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重拾自信,发挥创造力,鼓励他们从事真正感兴趣的事业。

项目开展3年多以来,“榕树根”项目每年寒暑假都会带领3~6名来自各行各业的优秀志愿者,为孩子们设计传统文化、木偶戏、绘画、摄影、游戏、信息技术等许多活动:2011年2月,“榕树根”以螺旋为主题,对孩子们进行抽象绘画训练。乐安东先向孩子们展示了自然界中各类美丽的螺旋照片――花、藤蔓、海螺、漩涡等,再展示出景颇传统服饰和图腾中的螺旋纹饰、目脑纵歌节上螺旋的舞蹈队形、世界名画中的螺旋等,最后拿出颜料和油画笔,请孩子们选择4种颜色,用芭蕉叶当调色盘,在纸上画自己心中的螺旋,最后签上名字将画作在院子的地上铺开晒干。孩子们的家长被请来观看画展,他们中的很多人之前并不觉得自家的孩子有绘画方面的天赋和喜好,在他们心中,学好汉语、走出去打工挣钱才是好孩子的标准。

2010年的暑假,乐安东为孩子们设计的活动是为期十天的木偶戏:他先把景颇族传统的寓言系列“狡猾的兔子”讲给孩子们听,然后让大家从房前屋后采来竹枝、芭蕉叶、找来废报纸,加上志愿者带来的颜料、画笔、彩线、布、铁丝等材料,让孩子们根据故事情节配合自己的想象,共同制作木偶。

除了合演一台大戏,孩子们还要分小组创作汉语或载瓦语的新剧本,进行木偶戏比赛。一听到比赛,孩子们就兴奋异常。这些代代相传的民族故事,孩子们的父母小时候都听过,可他们已经不再讲给孩子听了。“兔子和老虎”的系列故事,在孩子们心中比得上电视上的“喜羊羊与灰太狼”。

余海涛是中国对外经贸大学的学生,在一次环保讲座中,他认识了李,并了解了“榕树根”。余海涛是汶川的羌族人,但从小在县城长大,一句羌语都不会说,“我非常清楚丢失了自己的民族文化之根是什么感觉。”现在,他是榕树根的核心志愿者之一,帮助在大学里招募、组织志愿者,榕树根项目的部分翻译和微博、网站更新工作都是由他和他的团队成员完成。

并不是所有的课程都能 得到孩子们“捧场”。在去年的暑期活动中,有一个环节是“用谷歌地球看世界”――给孩子们看电视上见到的知名景点的卫星照片。大家原以为孩子们一定会觉得新奇有趣,结果他们确实一开始对电脑很激动,但看了一阵之后却不太明白,“后来我们发现他们还没有建立起基本的地理和距离概念,完全不知道卫星照片是何物,也难以体会屏幕上显示的是真实的地点。”

想要让课程获得成功,就要充分了解那些孩子,这很不容易。

扎根当地的长远计划

在2010年暑期的木偶戏活动中,孩子们迎来了另一位外国人的面孔――荷兰的儿童舞台艺术家、儿童文学和动画片作家哈瑞亚特(Harriet van Reek)。从网上看到了“榕树根”的哈瑞亚特,正巧有两个月时间到中国旅行,她希望做些有意义的事情。于是,她来到德宏州,与孩子们一起创作了十天的木偶戏。

“那次活动非常成功,这也是我们今后想要发展的模式,贯穿着传统文化,又能发挥创造力、锻炼表达,”李对《世界博览》记者说,“哈瑞亚特是我们重要的志愿者,我们还有各方面的其他专家。”

“榕树根”项目的志愿者有近50名,主要是通过网络或推广活动招募,李希望在项目开展初期通过参加各种公益项目评比,获得一些资助和宣传,并希望能够招募到企业员工志愿者,建立规范化的志愿者管理模式以及财务、人力资源制度, “不能永远都是‘夫妻店’”。

“榕树根”也得到了海外力量的帮助:计划将来可以出版景颇族的儿童故事书,把传统故事配上插画,用多种语言推广,而一些美国的儿童插画师对此很感兴趣,愿意为此贡献优秀的创作;欧洲也有一些志愿者希望与“榕树根”合作,通过办展览、交笔友等形式,实现欧洲孩子与景颇孩子之间的跨文化交流。

“榕树根”发展到今天,似乎已经和乐安东和李的最初想法有些偏离了:“如果只是个人梦想,我们会选最偏远的高山上,因为到那里很难,最需要支教,往往也是风景最迷人的。这很个性化。最初的设想就是亲自给孩子们做活动,住在那里和孩子们在一起。”但随着项目的发展,梦想发生着现实的变化,想影响力更大,就不能“世外桃源”。

所以,选定的项目合作点营盘小学处在一个半山半坝的地方,离芒市仅需要两小时的车程,学校里有一个前几年由华裔商人捐助的电脑室,机箱已经盖满厚厚的灰尘,去年终于有一台电脑连接了网线,也找到了能教基本操作的计算机课教师。

同时,乐安东和李觉得寒暑假活动远远不够,正计划将课程扩展为长期教学。为此,乐安东辞去了在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教师工作,而在北京工作的李也是两地跑,“时间严重不够”。因为与当地的教育部门和小学合作得很融洽,同时学校有大量的自习课,“榕树根”的课程已经被排入了营盘小学的课表――语言文化教育和艺术活动。两人希望以营盘小学为根基,先改善这里的教育状况,过些年有条件再把课程内容和活动整理成课件,送给当地的教育部门,在教师培训系统中传播,并在双语网站上向全世界分享。乐安东也希望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加上向当地民族文化研究机构请教,与合作伙伴一同编写出内容更生动、融入更多传统文化精髓的载瓦语和汉语的双语教材,作为一般教材的补充。

前一段时间,辞去工作的乐安东一直在山坡上盖竹楼,那里将集志愿者之家、活动中心、画展场所以及二人的住所于一身,为志愿者解决居住条件等后顾之忧。盖竹楼时,乐安东和李就住在营盘小学里,听听孩子们上课,看看他们的生活:300多人的小学校,不少孩子吃饭时端着碗一边跑一边吃,生机勃勃。

学校里有一棵巨大的榕树,两人带去了一些故事书,课余时间坐在树下给他们讲故事。每晚熄灯前,在自然淳朴的环境中,一群人聚在榕树下,故事会变成了歌会,也成了多民族儿童的party。“孩子们对你带来的一切都是渴望的,一拿出电脑,他们全都会围上来。短期活动是无奈的选择,想要解决当地的教育问题,就需要长期、可持续地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