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日内瓦学派意识批评的差异性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日内瓦学派意识批评的差异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在文学批评领域中的“日内瓦学派”经常被称为现象学批评或意识批评。值得思考的是被称为日内瓦学派的内部思想家对于意识批评的理解并不相同:马赛尔·莱蒙强调的是认同批评,是批评主体对于创作作品的认同;乔治·布莱强调的是批评主体对于创作主体意识的认同;斯塔罗宾斯基从语义学入手,揭示“凝视”的阅读批评,强调整体性的批评和内在批评的结合。可见,大家对于意识批评的理解还是有差异性的,有着各自不同的批评方法。

[关键词]马赛尔·莱蒙;认同批评;乔治·布莱;意识批评;斯塔罗宾斯基;凝视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3 — 0114 — 02

“日内瓦学派”这一称谓最早诞生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的美国,其后传到欧洲,主张文学批评是一种意识的活动。值得思考的是虽然被称为日内瓦学派,它们并没有统一的纲领和口号,没有固定的组织和集会,也没有统一的刊物发表观点。由此也可以看出各个成员之间的理论、观点、方法并不相同,并且在某些方面还表现出相当大的差异。本文的重点不是对于日内瓦学派进行理论的梳理而是探究学派内部不同批评家意识批评的差异性。鉴于日内瓦学派批评方法的丰富性,将重点通过学派的创始人马赛尔·莱蒙、学派名称的提出者乔治·布莱、学派中最注重批评方法的批评家让·斯塔罗宾斯基,几个人批评方法的不同来阐述学派内部的差异性:

一、 马赛尔·莱蒙的认同批评。

马赛尔·莱蒙被称为日内瓦学派的创始人,早年在法国索邦大学求学,受到当时流行的实证主义的影响。后来在德国莱比锡大学任教两年,在那里他接受了很多先进的思想,在1933年发表了日内瓦学派的开山之作 《从波德莱尔到超现实主义》一书,在诗人当中名声大噪。也就是在这部作品中马赛尔·莱蒙提出了他的理论主张“认同批评”。在《从波德莱尔到超现实主义》中他开宗明义:“重要的是,创造出一种做法:它与教训相反,不给传记任何地位,把历史的成分压缩到最小。……永远要揭示出每一个诗人、每一首诗的特性,把它最准确地表达出来,而不作泛泛之论。对于事实的参照应该委婉地暗示出来,应该以最直接的方式抓住根本。”〔1〕这段话充分表明了他对当时法国流行的实证主义的反叛。并且在这部作品的描述中“没有一句话涉及到诗人的生平和诗产生的社会环境,论述的重点在于诗所引起的哲学反思。诗人与社会的人相比,诗人是主要的;诗与诗人相比,诗是主要的;诗的表层意义与诗的内在含义相比,诗的内在含义是主要的;这与当时还在法国占主导地位的实证主义批评大相径庭,已经显露出新批评的模样”。〔2〕

马赛尔·莱蒙提出的认同批评强调批评主体和批评对象之间要有一种认同的关系,在达到这种认同之前,首先要有一种近似“苦行”的破除我障的剥离,也就是批评家在认识一首诗、一件艺术品时,要摒弃他的前见,抛弃怀疑、抵制、批判等心态,破除一切与原初清净的自我不相干的社会、历史、政治、文化等,这样才能进入一种纯粹的接受状态。接下来马赛尔·莱蒙提出要采取一种体验的方法进入作品当中,要以参与、认同的方式直接进入作品中,他认为进入作品中可以不通过任何的中介,直接体验的是诗,而不是诗人,他拒绝会见诗人,拒绝他们的谈话,因为诗人已经将所有的一切放入到作品中了。也就是说马赛尔·莱蒙强调的认同批评是批评主体对于作品的认同,是一种主体和客体的融合。这一点他受到了卢梭的影响,卢梭在《漫步遐想录》中就表现过类似的想法。主体以一种近乎忘我的状态去投入到客观的自然之中,心中既无高兴也无忧伤,既无所畏惧也无所享受,在主体的关照下大自然的美景尽收眼底,达到一种主体和客体相互交融的境地。但是,马赛尔·莱蒙认为这种客体,是已经包含着创作主体的全部精力的客体,也就是具有创作者主体意识的客体,“简言之,无论是诗还是散文,一旦人们面前是一件艺术品,作家为了创造它而投入了全部的力量的艺术品,那就应该全身心地投入,竭尽全力去发现这部作品最本质的东西。困难的是这本质的东西并不总是在同一个点上,也不总是可以加以准确的界定的。但毕竟是可以在其运动中、在其内部加以追寻的”。〔3〕

二、 乔治·布莱的意识批评。

乔治·布莱是“日内瓦学派”这一称谓的提出者,并在1971年发表了被称作日内瓦学派“全景式宣言”的著作《批评意识》,在这部作品中全面阐述了他的意识批评理论,主张文学批评是意识的活动,是一种双重意识的互动,强调批评主体通过文学作品最终达到对创作主体的认同。

乔治·布莱认为文学批评的对象是文学作品,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的时候也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读者,也就是在阅读活动中读者和作品是和平时没有阅读的读者和作品不同的,在阅读过程中充满着主动性,读者以一种真实而直接的方式进入作者的主观世界,可以借助于文本而超越一切阻碍体味到作者的意识。这明显的受到了胡塞尔现象学哲学的影响,把现象学的哲学理论引入日内瓦学派,使意识批评理论具有了浓厚的哲学色彩。读者可以通过“现象学还原”,使自己保持纯粹中立的态度,透过作品介入到作者的意识中,体验到作者创作时的意识,然后在自己的写作中把这种意识再度投射出来。“阅读是这样一种行为,通过它,我称之为我的那个主体本源在并不中止其活动的情况下发生了变化,变得严格地说我无权再将其视为我的我了。我被借给另一个人,这另一个人在我心中思想、感觉、骚动。”〔5〕这样,在读者和作为“隐藏在作品深处的有意识的主体”的作者之间,就通过阅读这种行为产生一种共用的“相毗连的意识”,并因此在读者一边产生一种“惊奇”。而这种惊奇也就是乔治·布莱所说的批评意识,也就是读者意识。读者在阅读的活动中把他人的思想当作了自己的意识对象,从而与创作的主体达到一种认同。

另外,乔治·布莱在阐述他的《自我意识和他人意识》时,借用了笛卡尔的“我思”这一概念,“任何文学作品都意味着写它的人做出的一种自我意识行为。写并不单纯是让思想之流畅通无阻,而是构成这些思想的主体。我思,这首先是说:我显露出我是我之所思的主体。思想在我身上经过,像一道急流流过峭壁而并不与之混为一体一样,湿润着我这个人的不断活跃着的基础,并使之焕然一新。我目睹这种现象在我身上出现。软弱或强硬,清醒或模糊,我的觉醒了的思想从来也不能完全与它所想的东西混为一体。它处于未到达的状态。它单独活动,它定调子。” 〔6〕文学作品是由作家创作出来的,充分的体现着作家的“我思”,而读者要真正的理解作家就要从作家的我思作为出发点,体味到作家的我思在读者内心的流淌。他说:“批评是一种思想行为的模仿性重复,它不依赖于一种心血来潮的冲动。在自我的内心深处重新开始一位作家或哲学家的‘我思’,就是重新发现他的感觉和思维的方式,看一看这种方式如何产生,如何形成,碰到何种障碍;就是重新发现一个人自我意识开始组织起来的生命所具有的意义”。〔7〕通过这段话也可以看到乔治·布莱的意识批评针对的主要对象不是文学作品的结构、技巧、形象等等,他重点强调的是对于作家意识的一种认同。作家的我思是可以有无限的多样性的,但是只有一种是批评家所要遵循的,那就是批评家和作家之间的融合,同一个我应该既在作者那里起作用,又在批评者那里起作用。因此,发现作家的我思,就等同于在同样的条件下,几乎使用同样的词语再造每一位作家经验过的我思。”这样也就产生了批评的认同。因此,乔治·布莱得出的结论是:“批评首先应该回忆起的正是这最初的我,这是存在的最初的感知。然后它在所研究的作者那里,紧随其在解释和重建宇宙中产生的意识的一切变化,它首先应该确定的就是存在与其自身的最初接触。一切批评都首先是,从根本上也是一种对意识的批评。”〔8〕

三、 让·斯塔罗宾斯基的“凝视”。

让·斯塔罗宾斯基是日内瓦学派的批评家中最注重批评方法的一位,并且思想包容性极强,历史的方法、结构主义的方法、语义学的方法、阐释学的方法、精神分析的方法对他的思想都产生过影响,他提出了一种“凝视”的批评方法。斯塔罗宾斯基强调“凝视”是一种内在性的批评,批评家完全放弃主观自我的存在,完全融入到客观的作品中追寻与创作主体的契合。然而他认为无论怎样,批评主体也不能完全泯灭自身,也就是无论怎样努力都不能与创造意识完全地融合为一。从这也可以看出这和马赛尔·莱蒙强调排除一切前见进入到作品中不同,也可看到和乔治·布莱最终批评主体和创作主体的完全融合也不同。当然,斯塔罗宾斯基也说对一个作品参与感悟、体验是必要的,但是要彻底的抛弃主观的自我是做不到的。另一方面,就是整体性的批评,在批评家和批评对象之间拉开一定的距离,批评家全方位的理解作品,不仅要看作品,而且要注视当时的历史社会文化等等因素,这样所面对的就不再是真实的作品了,而是“变成了一个时代、一种文化、一种‘世界观’的无数表现之一”。 他认为这样也是一种失败的批评。最终斯塔罗宾斯基强调将两者融合“即阅读始终是一个双向的动态过程,而其目的则是:“注视,为了你被注视。”这就是说,阅读最终要在批评主体和创造主体之间建立联系,在这种联系中,两个主体都是主动的,同时又都是被动的,都是起点,又都是终点,一切都在不间断的往复的运动之中。因此,批评最好是认为自己永远是未完成的,“甚至可以走回头路,重新开始其努力,使全部阅读始终是一种无成见的阅读,是一种简简单单的相遇,这种阅读不曾有一丝系统的预谋和理论前提的阴影”。〔9〕

综上所述,我们列举了日内瓦学派三位最主要的批评家的批评方法,在乔治·布莱的意识批评理论中强调的认同关系是批评者对于创作者的意识的一种认同。这明显和马赛尔·莱蒙的认同批评不同,虽然两个人都强调一种认同关系,但是马赛尔·莱蒙的认同批评是主体参与到客体当中,是主体对于客体的一种融合认同,也就是批评家对于作品的认同。而乔治·布莱的批评主张是主体和主体之间的一种认同,由此也可以看出马赛尔·莱蒙和乔治·布莱两个人在具体的文学批评方法上还是有差异的。斯塔罗宾斯基强调的“凝视”是一种内在性的批评和整体性的批评的融合,也与马赛尔·莱蒙的认同批评、乔治·布莱的意识批评有所不同。通过对马赛尔·莱蒙、乔治·布莱、让·斯塔罗宾斯基的批评方法的分析,使我们对于日内瓦学派的批评方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尽管日内瓦学派已经成为历史,但是对于完善当今的文学批评无疑是一种借鉴。

〔参 考 文 献〕

〔1〕马塞尔·莱蒙.盐与灰烬〔M〕.法国:法国约瑟·科尔蒂出版社,1976:92.

〔2〕 〔3〕郭宏安.从阅读到批评—“日内瓦学派”的批评方法论初探〔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社,2007:78,90.

〔4〕 〔5〕 〔6〕 〔7〕乔治·布莱.批评意识〔M〕.郭宏安,译.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3:253,13,279,287.

〔8〕让·斯塔罗宾斯基.活的眼〔M〕.法国:伽利马出版社,1961:11.

〔9〕郭宏安.让·斯塔罗宾斯基:目光的隐喻〔J〕.外国文学评论.2005,(04):13.〔责任编辑:郭梅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