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科学课教学应注重能力培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科学课教学应注重能力培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抓住不同课型进行教学,重在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使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中全面提高素质。

一、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

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是智力活动的基础,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各种信息,是人类认识自然的基本途径,也是科学教学的主要特点。小学生年龄小,教师须设计富有魅力的观察和实验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观察实验中培养能力。如教《水能溶解别的物体》一课时,教师指导学生动手,先把沙子和食盐放入水杯里,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学生观察到食盐不见了,沙子沉到水底。进而再启发,诱导学生将一粒灰锰氧放入另一杯水中,不准搅动,再次观察并解释现象。经过再次观察发现灰锰氧是慢慢地向四周扩散的,使周围的水一点点染成紫色。观察到这里,他们就会联想到食盐也是这样在水里不见了,变成了肉眼看不见的极小微粒,均匀地分散在水中。教师提出:“食盐和灰锰氧在水中没有了吗?”学生回答:“还在水里。”再问:“用什么方法来检验呢?”学生回忆以前所学,可以用眼睛和舌头尝来知道,同时教师指出这种现象叫溶解。这样,学生通过观察水溶解物体的整个过程,便弄明白了溶解的概念,同时能用实验方法来检验哪些物体能被水溶解,哪些物体不能被水溶解。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使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二、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

观察和实验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开始,研究是在学生感知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去认识事物的本质,从而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教材第二册《鱼》是一节独立研究课,首先通过插图让学生认识几种鱼,再辨认实验桌上的活鱼,提问:“你们还见过什么鱼?”学生尽情描绘着他们喜欢的鱼的特征及名称,教师再适时适量地介绍一些有关鱼类的趣闻,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然后说:“你们还想知道关于鱼类的什么事情,就通过观察、实验、思考自己来研究。科学家就是自己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有的学生独自观察、研究,有的集体研究讨论,有的学生能自己提出问题一一设计研究方案并一一作出结论。例如,有的学生观察鱼在游动的时候鳍不停地动,尤其是在拐弯时更为明显,便想:是不是鳍起游动作用呢?有的学生提案:把鱼鳍剪掉看看吧!结果鱼不能敏捷地游泳了,只能靠尾部摆,还掌握不了平衡。这样不但证明了他们的想法,而且有了新的发现――鱼尾也起游泳作用,鱼是靠鱼鳍平衡身体的。新的问题又出现了,七片鳍哪种起平衡鱼体作用,哪种起游动作用呢?新方案也随之产生,再一次研讨得出结论。学生们非常高兴,讨论中也提出些难题,如鱼是怎样感觉物体的等等。这时,教师应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或课后让学生们一起讨论研究得出结论。

为了调动学生研究的积极性,可例举一些小动物让学生自己研究观察,找出它们的共性与个性。如:柳树狗(同蚕)、蟋蟀的呼吸器官在哪里?有的学生想到用眼很难看出气体的进入和呼出,而空气会在水中有气泡冒出,就把柳树狗放入盛水的罐头瓶里,发现它身体两侧放出气泡。还有的学生把两个蟋蟀,一个头部放入水中,另一个胸部和腹部浸入水中。两个小时后,头在水里的蟋蟀活着,胸部和腹部浸入水中的蟋蟀死了,。这说明蟋蟀的呼吸器官不在头部,它是通过胸部和气门进行呼吸的。

三、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有了初步的观察实验的能力、研究问题能力,还要引导和培养学生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材中安排了科学考察课和技能训练课,这两种课型的特点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实践活动。通过考察和技能训练,提高获取科学知识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掌握一定的科学技术。如考察课《怎样认识物体(三)――土壤》,教师要对考察对象进行勘察,指出考察范围,指导学生采集土样,了解本地区各种环境的土壤。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发现土壤含盐类物质较多,知道了土壤的成分,并要求学生们向专家请教,调查本地土壤适应什么植物生长,怎样综合和改良土壤等有关知识。又如技能训练课《种向日葵》,教师指导种植到收获的过程,动手则靠学生,通过对向日葵的种植与管理,使学生们掌握了一般的种植技巧。

总之,培养学生的能力,必须符合人类的认识规律,教师起主导性作用。培养儿童运用自己的感觉器官来感知事物,通过由表及里、由远及近、由浅入深的认识过程,从认识旧事物的表面逐渐认识事物的本质,再引导他们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概括、诱导,把观察到的事物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完成从认识旧事物发展到创造新事物的飞跃和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