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吾其还也”意蕴探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烛之武退秦师》中晋文公说了一句“吾其还也”的话,仔细推敲,发现此话有着丰富的意蕴。
“晋侯、秦伯围郑”,“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从当时形势看,箭在弦上,一场激战即将上演。晋、秦合攻郑国的战事正朝着晋文公预期的方向顺利推进。孰料在大战前的节骨眼上,突然传来秦国与郑国结盟的消息,而且秦国大军已悄然撤退,还留下三员大将留守郑国,帮助郑国加强防守,这完全是晋国极不愿意看到的寒心的现实。秦伯此举令晋军上下始料未及,仿佛一枚烈性炸弹炸乱了晋国的军营,势必动摇晋国的军心,激起晋军将士的极大愤慨。“子犯请击之”正是晋军将士痛恨秦伯阵前倒戈、背盟叛敌之行径的强烈愤慨情绪的自然流露。
在子犯提出袭击秦军的请求时,晋文公以“不可”加以断然否决。当然,晋文公也理解子犯此时此境的愤慨心情,也正是为了平息子犯心中的怒火,也为了稳定部队将士的情绪,晋文公在以“微夫人之力不及此”指出晋、秦两国特殊关系之后,给出了不能袭击秦军的三个理由,即袭击秦军,偏离了仁道的轨道,不是明智的做法,不符合武德的要求。然后,晋文公说出了“吾其还也”一句话。这一句可以读出不同的语气,品出不同的意蕴。
首先,“吾其还也”可以看成是一个判断句,读成陈述语气,是晋文公陈述自己对当前战事的看法,表明撤军的态度。“也”作判断的标志。“其”作副词“当,应当;可,可得”解释,表示观点是正确的、符合事理的,态度是坚决的、不可改变的。如《与妻书》“汝其勿悲!”与《唐雎不辱使命》“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两句中的“其”,应分别译为“当,可”、“应当,可得”。从这一角度来说,晋文公“吾其还也”的撤军态度与子犯“请击之”的做法显然是一种鲜明的对比。子犯的“请击之”是在听说秦、郑结盟之后,对秦军阵前倒戈、背盟叛敌之行径的愤恨情绪的强烈迸发,表明子犯被这种愤慨痛恨的情绪裹挟得失去了理智,显得冲动、急躁,只想到要泄一时之愤恨,而没有想到袭击秦军的长远而惨重的后果。晋文公的断然否决与其所给出的三个理由,表明晋文公能处变不惊,在重大的意外变故面前能沉着理智,保持清醒的头脑,周密而审慎地处理棘手的难题。此时此刻,晋文公心里很清楚,这一次对郑作战的发起者是自己,与秦伯没有直接利害关系,是自己主动利诱秦伯,才结成了晋、秦临时联盟。事实上,合攻郑国的晋、秦联盟基础并不牢固,秦国的退出虽然事出突然,但也是情理之中的,可以理解。何况晋、秦一向关系友善,情谊深厚,特别是在晋国称霸事业需要秦国帮助的时候,只能竭力维护晋、秦的友善关系,哪怕是表面的友善,也只能加强,绝对不能破坏。再说,秦伯是在对郑大战在即的关键时刻毁掉晋秦盟约,而与郑国结盟,想必是秦伯得到了郑国某种许诺,秦伯临战之前的改弦更张必然出于秦国更大的利益考虑。既然秦伯不向我们晋国打招呼就撤回了大军,留下三员大将帮助郑国戍守,表明秦、郑已达成某种默契,早有对付晋国的准备了,那么我们也就不要捅破了与秦国貌合神离的窗户纸,不要搞僵了与秦国的关系,暂且先撤军回去,静观其变吧。可以说,否定子犯袭击秦军的请求,而果断表明撤军的态度,是晋文公综合权衡复杂的内外形势作出的正确决策,是他沉着理智、深谋远虑、有长远政治眼光的表现。
其次,“吾其还也”可以看成是祈使句,读成商量语气,表明晋文公就自己的决策征询子犯的意见。“其”是表示商量、希望、愿望的副词,可译成“还是”,也可不译。不译的话,祈使语气要弱一点。如《崤之战》“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中的“其”也是祈使副词,表希望、商量语气。从这一角度来说,“吾其还也”一方面表明晋文公虽然否定了子犯的请求,但他对子犯的心情是理解的,他给出不能袭击秦军的三个理由,是想告诉子犯,目前形势对晋国不利,还不是我们对秦发起战争的有利时机,这种晓之以理的做法,实际上是安抚情绪激愤的将士,是给满怀对秦伯的愤慨怒火的将士降火;另一方面,表明晋文公不想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子犯和其他将士,而是在给出了三个理由之后,以商量语气说出“吾其还也”,是要宽慰子犯,希望他明白晋国称霸目标的实现需要秦国帮助的道理,需要拿出忍耐心暂且放下对秦军阵前倒戈行径的愤慨情绪,从而让子犯自己面对现实主动作出理智的选择,体现出晋文公对手下将士的充分信任与尊重,表明晋文公相信将士们会有这个深刻的认识水平与高度的思想觉悟的。事实上,从晋文公的三个理由中,子犯哪能体会不出晋文公的沉痛心情呢?哪能不明白晋文公谋求国家长远利益的良苦用心呢?晋文公这种在意外变故与危难关头对将士们的理解、信任与尊重给了将士们巨大的亲切感、温暖感,必然能怦然拨动将士们的心灵琴弦,使将士们在晋文公沉痛而理智的诱导下认清了当前内外形势的复杂性。晋文公这种动之以情的做法,不仅使部队达成了思想上的高度一致,而且更激发出部队的凝聚力、战斗力。可以说,晋文公是充分尊重信任将士、平易民主有仁义情怀、懂得以退为进有忍耐性的高明指挥官。
再次,“吾其还也”可以看成是晋文公的自言自语,读成猜测语气,这是晋文公撤军之前的犹豫状态、纠结心理的流露。“其”可作揣测性副词“也许;大概”解释,“吾其还也”可译成“我们也许应该回去吧”。如《左传·隐公六年》“善不可失,恶不可长,其陈桓公之谓乎!”与《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其一旦将以不敬之民而驱之战。”中的两个“其”,都是语气副词,表示不能确定,只是估计或推测。从这一角度来说,晋文公否定了子犯袭击秦军的请求,给子犯讲了三个理由,表明在秦军阵前倒戈的重大变故面前,晋文公虽然能够从道理上开导部下,但在内心情感上他自己还是很难接受秦伯阵前倒戈、背盟叛敌的做法,很难接受晋秦联盟就此瓦解、灭郑梦想就此破灭的现实。按理说,“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晋、秦合攻郑国,已遣兵布阵好了,只待发出总攻的号令了,这秦伯怎么会突然变卦了呢?这确实令晋文公极其气愤懊恼。晋文公为郑国居然有人能够在激战前夕分化瓦解晋秦联盟,使秦伯突然变卦、阵前倒戈而颇为震惊,但也无可奈何,一筹莫展。可以说,晋文公“吾其还也”的自言自语,正是他复杂纠结心理的流露,既有对秦伯突然变卦、阵前反戈的震惊与愤恨,也有试图说服自己撤军而内心极不甘愿,更有为失去这一次灭郑良机而深感懊丧痛心。晋文公撤军之前的这种复杂纠结心理从侧面表现出烛之武退秦师之举收到了显著奇效,表明烛之武凭他的卓越智慧与杰出辩才成功解除了郑国的空前危难,建立了消弭战争、争取和平的历史功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