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潘石屹的十年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潘石屹的十年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房价、拆迁、土地财政,贯穿10年的主题曲。未来10年呢?是房产税,还是开放的土地使用权租赁市场?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这些年来,潘石屹先生都出尽了风头。

说他“10年占领北京”并不为过。2002年到2012年,从长安街到三里屯,从长城脚下到前门大街,他的SOHO中国凭借16个建筑群项目,连续多年蝉联销售冠军,占领了350万平方米首都核心地面。

去年以来,在中央政府调控房价的大背景下,全国房企纷纷勒紧裤腰带,潘石屹却高调宣布了自己甜蜜的烦恼,“公司现在手里有200亿现金花不出去”。

在过去10年里,他还频频跨界,在媒体的娱乐、文化、时尚版面上抛头露面。这和他那些常常打破常规的楼盘一样,好像违逆了中国人的中庸低调之道。他的脸和SOHO中国身价的关系如此紧密,以至于人们很难分辨他对抛头露面的狂热,到底出于火热的性格还是冷静的商业运作。

“我是一个纯粹的商人”,多年来,这是潘石屹最常被媒体引用的一句话。而现在,他更愿意去掉“商”字—“我是一个纯粹的人。”他说。

虽然潘石屹努力将自己塑造为一个亲民、温和、纯粹的个体,但不可否认的是,这10年来,他和他的SOHO中国经历了3次转型,每一次都“与政治有关”。

2004年,房价持续飙高,当几乎所有地产商蜂拥而上,瓜分住宅市场这个大蛋糕时,潘石屹却逆势宣布:SOHO中国放弃住宅,进军商业地产。这是一个媒体与同行都难以理解的决定,“我们觉得住宅房价越来越政治化。政治化的话,政府会不断出台政策,来干扰我们。”他坦陈。

从此,SOHO中国的商业模式也越来越清晰—将商用楼盘分散销售,“当时所有人都认为,商业办公楼是不能散售的,可是SOHO中国就像切西瓜一样,切开了,散售了。”潘石屹分析道,“这是一个创新的模式,因为当时的中国资本市场不成熟,市场上资金量很小。”

市场的反响,证明了潘石屹判断的正确性。中国的新富阶层开始成为潘石屹的拥趸,他们乐此不疲地购买动辄上千万的房子,反复购买率高达50%,甚至很多人要通过熟人关系。“每天送到我这等着批的条子都厚厚的一摞。”潘石屹向《人物》记者回忆。

2004年,《时代》周刊发表封面报道《重建中国》,将异军突起的SOHO楼群定义为这场重建的一部分。“不管后人怎么看待,”文章称,“它们都将有力地证明,中国的城市现在是在多么快速、多么雄心勃勃、多么富有创造性的氛围中改变着形象。”

第二次转型是2007年。此前数年,国家的调控政策不断升级,办理贷款从最早只需缴纳土地出让金,到2004年必须完工2/3,再到2006年必须封顶。这意味着开发商不能再利用预售款形成资金循环,而是不得不自己找钱来盖完房子。SOHO中国资金紧缺。

为了找钱,SOHO中国选择再次上市。2007年10月8日上市当天,成交价最高达到10.2港元,这也成为 SOHO中国股价的峰顶,从此以后,它再也没有超过这个数字。

潘石屹对资本市场的不理解耿耿于怀,但在这个拥挤、混杂、高歌猛进的时代,潘石屹还是选择了快进快出,“抢”字当先—抢项目、抢销售。最忙的时候,潘石屹每天都有10多个项目要谈,在建工程、烂尾项目都有,还有一些公司提出被收购请求。那些年,中国的GDP均保持着年10%以上的发展速度,成就SOHO中国这样的地产公司顺理成章。

第三次转型,是在2011年,北京市住建委出台禁止商业地块散售的规定。此时,全中国只有SOHO中国一家地产公司采用散售模式,“不如直接写一条SOHO中国别进来,一样的。”潘石屹对《人物》记者说,“政府不允许我们这样做。我们坚持不与政府做生意,但同时,只要政府规定的,不管多荒唐,我们都坚持。”

在潘石屹的规划中,在这次转型后,SOHO中国将结束原本“快、散、零”的商业销售模式,变成“慢、整、统一”。他知道资本市场瞧不起他,不认可他的模式与手段,“但是客户认可”,“他们基本都会重复购买”。这使得他对这次转型有信心。

“SOHO今年成立18年,西方有成人礼,我们完成了这个仪式。”潘石屹说。

对始终与成功相伴的潘石屹来说,利润的刺激似乎已经越来越不重要。过去这些年里,他出书、主持节目、拍电影,甚至在杂志上发露点照,现在,又摇身一变为微博时代的语录王。他不厌其烦地每天清早北京市空气质量报告,而每天都有500-1000个网友不厌其烦地转发。在新浪微博上,截至2012年10月3日,他已经拥有1258万名粉丝,并且每天都在以数千甚至上万人的数量增长。

虽然早在8年前,潘石屹就已宣布退出住宅市场,但许多中国人关注他的目的,还是为了关注房价。

在微博上,人们把对住房问题的疑惑,连带对社会公平的情绪一股脑抛给他(而不是抛向相关部委负责人)。他也总是乐于表现得像淘宝金牌客服:“房价您说了算。”“让计生委来管房价,估计曲线也会下降。”“大家因为房价太高调侃我,我能理解,让大家出出气吧。”

至于这种互动能否产生实际效果,双方好像都不太在意。人们需要一个情绪宣泄的靶子,而潘石屹需要关注度。在网上,潘石屹从没表现出生气过。他和网友玩得挺高兴。

2011年10月,潘石屹调侃苹果公司应该“大量生产1000元人民币以下一部的iPhone和iPad来纪念乔布斯”,很快遭到了网友的反调侃,“请潘总推出1000元/平方米的房子,十几亿人民都会纪念您。”他响应呼声,在微博上“潘币”。“壹潘币”代表1000元/平方米,正面印着他自己微笑的头像和“SOHO中国银行”字样,当然,背面印着正在推广的“望京SOHO”大楼。

10年里,潘石屹一方面积极纳税(纳税额一度达到行业内全国第二,北京第一),试图重塑行业形象,努力为优秀建筑师创造机会,使北京成为一个更具有亲和力的城市。另一方面,为了盖楼,他把老北京留下的胡同夷为平地,被批评家们批判为 “为自身利益拿虚无概念炒作”,“现代却混乱”,而更严厉的质疑声音来自民间—“难道他们不应该为北京荒谬的房价负责吗?”

地产商任志强说:“为了不得罪人,潘石屹可能会不能真实表达自己的某些观点,他不愿意直白。他喜欢拐弯抹角。”

“一旦有什么暗箱操作的事情,微博一发的话,就会受到关注,也就不能乱来了。”潘石屹也承认,“从微博上看,中国人民对政府不满意,但我们对政府充满信心。”

他的妻子张欣则坦率得多,“在中国很多事情都是模糊不清的。一些顾客走进大厅一次就买进了几十座公寓。你不知道他们的钱是哪里来的。你只知道有些中国人就是非常有钱。我并不是那种能在黑暗中吃鱼的人。潘石屹在这样的环境当中却如鱼得水。”她接受《纽约客》采访时说。

在朝外SOHO他时髦的办公室大厅中央,潘石屹放了4只猪,白色漆,玻璃钢材质,两米多长。这符合他一贯的风格:乡土与前卫杂糅。10年来,潘石屹越来越愿意承认自己穷而土的出身,通常这是内心强大的表现。他还努力地学习自嘲。他喜欢转发自己的语录。那些万金油语录和他的房产广告一样,许诺了一切虚幻的幸福,用“力量”“内心”“自信”“成功”等“大词儿”为跟随者们打着鸡血。

潘石屹笃信道教,他给自己的两个儿子分别取名“让”和“少”。他起用艾未未为SOHO设计艺术品,给他足够的钱和自由。在当下的中国,房地产商已经被贴上了“缺乏社会公德与公共精神”这样的标签,他希望重塑这个行业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