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初中散文审美性阅读教学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初中散文审美性阅读教学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散文是教师和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文体,初中语文也选录了一定的单元进行教学。然而,散文阅读教学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认识和方法上的误区,其教学状况并不乐观,初中散文阅读教学效果也不能让人满意。综观每年的中考测试,现代文、文言文的阅读仍旧是失分的大项。从一定意义说,中考中的现代文和文言文阅读成绩正是散文阅读教学成功失败的重要标志之一,学生不能迅速理解文意,把握文章的脉络,体味文章的情与美,这是阅读教学的失败。传统的阅读教学只完成了理解训练,而且仅是表层的词句理解训练,并未深入散文的本质。传统的阅读教学仅仅是教给学生记忆的技能,能识字,收集信息,却没教给人发展的能力,没能教会学生学会学习,这是传统的初中散文阅读教学的局限性。

如何提高散文审美阅读教学的质量呢?本文主要将散文的审美规律与学生的主体实践规律结合起来,提出了散文审美性阅读教学研究策略,以供广大的一线教学工作者作参考。

一、散文审美性阅读教学的定义

所谓散文审美性阅读教学是指:在中学语文散文体裁的课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依据散文的审美规律和学生的心理结构特征,把握审美实践的特点,进行教学策略选择和学习方法指导,使学生顺利进行审美心理结构的建构与积淀,从而促进学生的智力心理结构和伦理心理结构的相应发展。力求在一种和谐自由的气氛下进行文本、老师、学生的互动交流,使学生在审美愉悦的情感体验中丰富完善人格心理结构,并形成自觉建构的能力。初中语文教学活动,它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它关注的不仅仅是目前、眼下的考试内容,它关注的更多的是理想个体的生存与发展。既有教师对价值的引导,又有学生的自主建构,对培养人发展人可以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很明显,如果一个人没有自我发展的能力,在这个飞速发展的现代信息时代是难以立足的。现代教育立足点在人的发展“教育的最终目的,并不是让人学会认识一两条规律,也不是学会一两种技术,而是使人的内在心理结构在不违背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尽量按照一种理想的模式全面有效地发展,成为一个对整个社会有贡献的人。”

初中散文阅读教学不仅要着眼于阅读方法的训练,阅读知识的讲解,还应当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来进行教学。注重人格的培养,培养出的学生应该有阅读兴趣,阅读习惯,会自觉进行审美判断,吸收文化,进行创造性阅读,这才是散文阅读教学的根本。实现阅读目标,主要在于学生的心理结构的建构,只有健全的心理积淀,才可能在阅读中顺利进行同化、顺应的作用。只有有了丰富的知识积淀,学生才能对文章迅速作出反应。只有能够以个体的生命与文本进行交流,得到审美愉悦的情感体验,学生的阅读能力才可能真正提高。而审美心理是人的伦理心理与智力心理的桥梁,审美心理结构的建构能力是健全人格的基础,是人自由发展的必经之路。在此基础上,我认为散文阅读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审美心理的建构,也即在审美实践中进行教学活动。散文审美性阅读教学的提出也正是针对目前教学误区,力求探索一条能够纠正误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教学途径。

二、散文审美性阅读教学的意义

(一)体现大纲的要求,实现教材编写的目的

2000年出台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修订稿)强调了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强调了人格健全发展:“努力开拓学生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和民族共同语的规范意识,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以及教材修订指导思想都明确指出了审美情趣和健全人格的培养,而散文审美性阅读教学正是通过指导学生对散文进行审美性阅读实践,从而将人导向自由,推动学生人格心理结构健全发展。其开放性、和谐性与大纲要求和教材编写目的相适应。

(二)充分发挥延伸性,促进学生学习

与诗歌戏剧,小说一样,散文是生活的艺术真实再现,作为一种文学样式,从取材到人生体验,以及生活画面,艺术上与诗歌、小说等文体都有相互补充,交叉的特点,散文审美性阅读教学对于其它文体的阅读教学有借鉴意义。在散文阅读教学中建构的审美情感,审美知觉,审美意志,这些审美心理结构层次对其它文体教学同样有理解建构的作用,同样能够促进整个阅读教学的效果。另外学生课外阅读时间少,相对长篇小说和诗歌,散文的可读性强,易懂易读,费时少。因此散文的阅读教学对中学生课外广泛的阅读有延伸作用。

(三)适应中学生的心理特征,有利于学生学习

中学阶段,学生(12-18岁)正是处于心理剧变的时期,其心理特征表现在:学生的抽象思维发展到新阶段,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有了显著的发展,在学习和讨论中,有探求真理的需要,但有时看问题过于片面和主观;其情感更加丰富、深刻,开始能够体验作品中人物的内心世界,有较深刻的审美判断的能力,同时审美需要和审美能力大大增强,热爱美、追求美成为中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学生的自我意识加强,能够对自己的活动和行为进行自我认识,还能通过内省来进行自我评价、自我监督和自我教育。

散文审美性阅读教学注重文本的主体特征,发掘作家主体的自我生活感受,情感体验和生命意识。这些细腻的人生体验、深刻的哲理思考、气势开阔的论辩之风,与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半成熟状态的需要相吻合。他们有生理基础和心理基础去面对这些美,同时也正渴求这些美去补充丰富他们的心灵,散文的美还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抵抗外界的不良影响。

三、散文的审美性阅读教学的策略依据

散文的审美特征和阅读主体的接受心理的独特规律决定了散文审美性阅读教学的必然性,决定了散文审美性阅读教学必须将散文的审美规律与学生的主体实践规律结合起来,因此散文审美性阅读教学必须以此二者为依据进行教学。

诗歌、小说、戏剧、散文,各种文体都有内在的美的规律,各种文体的美具有交叉性,同时又有其独特性。这种不同文体的共性美为欣赏作了铺垫和沟通,而其特殊的美的规律又是这种文体得以生存的根基。散文审美性阅读教学的宗旨在于开拓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充分运用美的规律来进行教学,以便学生能够从整体上系统地把握、感知散文美,增强对散文文体美的敏感性,从而丰富自己的审美经验,发展建构审美心理结构中的各个层面。

(一)散文的“真我”抒情美

散文的首要审美特征就是它的“真我”抒情性。散文所写的是抒情主体“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散文是作者有感而发的文体。散文的真不仅是作者性情的真的体现,而且所写的景、事,理,人亦全是作者经历的,并非作者塑造、虚构的。另外散文的“真我”还体现在其“第一人称”的叙述手法,主观抒发色彩浓郁的描述笔法,有“我”则“散文味儿”即在,无“我”则就会变成新闻纪事、小说等。从“真我”抒情性这一特点来看,散文是可遇不可求的,必须与作家的心灵等同,仰仗真挚的情感和独到的体悟。

(二)散文的内化美

散文的内化美决定了散文审美性阅读教学必须注重感悟。教师应指导学生从整体上去把握散文的内涵,不能够仅仅停留于文字层面,停留于景色描写、人物刻画、事件叙述。而应该对这些景、人、事之间的情感逻辑关系进行探求,从而体会到作者蕴于文字中的情思和生命体验,以及更深层的哲理启示,更为丰富的言外之意;不能够像教外化特征明显的小说、戏剧那样,把重点放在人物性格分析,社会生活关系分析,尖锐的矛盾冲突分析;也不能够像讲诗歌那样,由情出景,将散文的实写讲成了虚构、想象。散文的内化倾向决定了它的抒情性,想象和联想的丰富性,但散文的想象是随着情感铺展,所思所想都是生活事实,或亲历,或历史上的故事,是为了表达、传递作者的思想。诗的想象更多跳跃,更多是以虚出实,力求构造诗意,不惜种种假设。另外诗传情达意还借助节奏的反复、双关、隐喻等语言结构的变形。在散文审美性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把握散文的特点,注意文体教学的侧重点和独特性。

(三)散文的自由美

“在所有文体中,散文是最为自在悠闲的”,无论是取材立意,还是结构布局,或者表现手法的运用,它都少有僵化刻板的规范、格式和限制,一切以作者的感发为中心。散文最近诗,然而与诗歌相比,有诗意和美句但不像诗那样讲求跳跃跌宕,讲求节奏格律的严格要求。散文也写人叙事,但不似小说、戏剧讲求一种虚构设置,讲求情节、开端、高潮和结尾要求,明显完整的矛盾冲突线索,而是选取现实生活中的一个横断面,对日常生活所见所闻有触动,信手拈来,生发开去,或侧重表达含义,或追求传达哲理或描摹一种景物,运笔如风,不拘成法。散文联想丰富,开阖自如,似乎很散,但这些联想和想象总是一个有序的过程。形散是外在的现象,也是散文的自由所在,魅力所在,神聚则是形所依赖的本质,正是神使这些联想显现出心灵的光彩。

散文教学不能忽视其形散神聚的自由美。教学中教师应调动学生的思维,启动学生的想象,跟随作者的联想、想象进入作者的心灵世界,培养学生寻找情感联结点,把握作者展开文思的脉络,体味心灵自由美的能力。教师一方面要启情,一方面要教给学生循文入情的方法;另一方面还要鼓励学生探究,质疑,创造想象,实现思维上的自由,解读上的自由。接受美学认为只有融入了学生个体生命的解读,文本才真正有了生命力,才真正地完成。因此学生对文本的亲身体验,独特感受应得到教师的肯定,只有实现了解读的自由,才是教学中真正地抓住了散文自由之美的审美特征。

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从语言和格调风格上把握这一种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应指导学生体味行文中语言的诙谐,幽默,哲思议论的风趣,以及诗意的氛围和情韵。教师应引导学生体味情趣的多样性,丰富性。比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其中的百草园一段充满童真情趣。首先,观察是从儿童的心理进行观察的,石栏光滑,因儿童好奇心摸过,黄蜂“肥胖”,油岭“低唱”,蟋蟀“弹琴”是儿童的拟人心理,至于搜盆子的酸甜是小孩爱尝野果的亲身体验。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甚,色味俱全,充满乐趣的百草园洋溢着童真的情趣。另外写何首乌则想到成仙;写赤练蛇,则想到长妈妈的故事;写捕鸟则提到捕鸟能手闰土的父亲,这些联想使文章开合自如,增添了情趣。课文中的选文品味是不错的,都是些优秀散文。像《背影》,写父子亲情,事很少,话不多,只以儿子的“视角”写父亲背影在自己内心所激起的幽深微澜,味之令人潜然,自有一番动人心扉的情致。

“借得西湖一池水,画出南国三重春”。总之,散文审美性阅读教学是以审美性心理建构为基本原理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应让学生充分体会其中的情趣美,在自由轻松中获得美的享受以及丰富的知识。

参考文献:

[1]赵伶俐.审美化教学论[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5).

[2]李戎.语文教育美学论[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1.

[3]宋其蕤.语文教学美学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