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我爱你,所以我对你有权利?!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我爱你,所以我对你有权利?!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为什么很多父母都把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当做是“爱”?而孩子为什么又不敢对此反抗?父母的想法,是否可以翻译成“我爱你所以我对你权利?”

前不久看到一期教育类电视节目,节目里有一个主题叫“别对我撒谎”。故事是这样:妈妈经常对孩子说“如果你这次考进前五名,我就带你去国外玩”“如果你连续扫十次地,我就带你去吃大餐”“如果……我就带你去看电影”之类的话,却很少兑现,即便兑现也大打折扣,比如“去国外玩”兑现成去“世界公园”玩,吃大餐落实为吃汉堡,而电影则始终都没看,儿子非常委屈也非常愤怒。有趣的是,虽然妈妈总不能足额兑现,却还给孩子打欠条,孩子手上有一大把欠条,最早的欠条是2008年的。

介绍完故事,主持人请这对母子、现场嘉宾、父母团和儿女团分别发言。妈妈的逻辑是这样的:1.这不算说谎,因为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需要一些动力和希望,这是教育孩子的一种手段;2.自己有时候能做到,有时候做不到,自己又工作又做家务又教育孩子,太不容易了,希望能得到理解;3.孩子和家长是一种亲情,如果按照契约关系来衡量,就破坏了亲情。

前两点比较简单,妈妈的这种教育手段效果是非常明显的:不仅破坏了亲子关系,而且引发了孩子的逆反。至于妈妈的不容易和希望被理解,我觉得也是妈妈自己的事,是妈妈自己没有处理好,抱怨不到别人头上,尤其是孩子;而且做不到可以不要说,孩子并没有逼着妈妈做出承诺,是妈妈想用承诺来促使孩子做一些事。

真正触动我的是第三点。在这位妈妈看来:因为我是为你好,所以这不算说谎或欺骗;因为我们是亲人,所以我可以不讲信用。“为你好”和“亲情”背后都是爱,如果提炼一下的话,就是,因为我爱你,所以,我就可以对你说了不算。

亲子关系是唯一不能说“不”的关系

我很好奇,为什么爱成了不兑现承诺的原因了呢?为什么不是“因为我爱你,所以我不骗你,我可能欺骗全世界,但我不会骗你,因为我爱你”?!爱怎么导致了一个权利呢?

因为我爱你,所以我可以如何如何,而你不能把这定义为不好。

但你一定注意到了,这个逻辑不是这位妈妈的专利,很多甚至大多数的父母,都会觉得自己是父母、自己为孩子好、自己爱孩子,所以有权利如何如何。小时候,我姑姑也对我说过“我疼得着你,就管得着你”。这实际上是一个传统,尽管很扭曲,但由来已久。可是,无论这个逻辑的源头有多悠久,我们都可以坚决说“不”,每个人都是从孩子长大做了父母的,想想我们小的时候吧,为什么父母仅仅因为“为孩子好”(实际上结果常常是让孩子更坏)就可以把这么多无理甚至是暴力的逻辑强加在我们头上?!

实际上,大概也只有在亲子关系中,这种“无理”才畅通无阻。除了亲子关系外,几乎所有的关系都能说“不”。哪怕单位效益很好、稳定的高收入我们还是能辞职;即便是做生意,我也可以因为不喜欢和你这个人打交道而拒绝可能的获利。在其他任何关系中,只要一方能够独立而不是依赖,他都可以去拒绝别人让自己不舒服的“好”。说到这里,我又想起了那个笑话:有一个男孩子非常迷恋一个女孩,为她做很多,可是这个女孩一点都不喜欢这个男孩,男孩的追求成为她的负担和打扰,面对男孩日复一日的穷追不舍,女孩子最后被逼急了说:你觉得我哪儿好我改还不行吗?

而在亲子关系中呢,一方面父母认为这样做天经地义,一方面孩子还不能独立,要依赖父母生存而不得不委曲求全、忍住不吭声。

你认为好的,就要不顾意愿强加于对方吗?

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形:我为你好,我爱你,所以我可以代替你来选择,不必管你是否愿意;我为你好,我爱你,所以我可以不顾及你的感受、想法和需要;我为你好,我爱你,所以我可以按照我的意愿来安排你的时间。

这里面的核心逻辑就是,我认为好的,那就应该做。可是父母认为好的就一定好吗?要知道父母很多观念是狭隘、偏颇,出于焦虑的;其次,即便父母认为好的真的不错,难道孩子没有不那么优秀的权利吗?实际上,真正的顶尖人物,都是有一颗平常心的,是什么就是什么,不祈求自己一定怎么样;所有的大师都是能从自己做的事情中享受快乐的,在那份快乐中,人和自己的内在以及外在的规律是合拍的,相反,低级的成功才是靠背后受罪、咬牙坚持获得的。

自己认为好就不顾孩子的意愿强加给孩子,是不人性而愚蠢的。因为孩子首先是一个人,而不是你的“下属”,有义务完成你的指派(况且下属还可以辞职,孩子能吗?);所谓愚蠢是从客观角度来讲,因为如果孩子不情不愿的话,你实际上是根本无法做到的,如果他真的不想做,你也无法实现你的期望。

曾经有人拿朗朗和周杰伦的例子来反驳我,说朗朗的父亲怎么严厉督促朗朗艰苦练琴,说周杰伦长大后感谢当初妈妈“逼”他练琴。我不认为这是一个有效的反驳,因为实际上朗朗和周杰伦内心都是有意愿的,从他们的天赋就看得出来。天赋几乎是兴趣的代名词,一个人在某方面天赋越大,他的兴趣也必然越大。我们从来没有见过任何一种天赋是和兴趣分开的,人们对于天才儿童的研究已经得出结论,天才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他在某方面兴趣浓厚度惊人。所以,我相信两个人内心都是有兴趣,有兴趣当然也就有意愿,而且就《爸爸的心就这么高》(朗朗的父亲对朗朗经历的细述)来看,朗朗实际上借用了父亲的严厉,借用那份严厉来去除自己的懒惰、压力,这和没有兴趣被逼迫着做完全是两回事。

真正的逻辑是:我爱你,所以我是你的“什么”

任何关系,无论是亲子关系、朋友关系、亲戚关系还是夫妻关系,只要抱着“我是你的什么,所以我对你有权利”的态度,那个关系马上就被破坏了;相反如果抱着“我爱你,我是你的什么,所以我给你权利,我愿意为你做”的态度,那个关系会越来越亲密。

我爱你,我是你的“什么”。所以,我愿意接纳你的不完美;我愿意跟你分享我的心事和脆弱;我愿意格外地重视你的感受和喜欢;我尊重你做自己的权利;我喜欢的你不喜欢、我想要你做的你不愿意做,我会失落,但我尊重你,而不会怪你、不会骂你,不会变相地惩罚你,不会暗自地疏远你……看看我们身边的关系,凡能如此,必然那个关系是好的。

相反,若是“我爱你,我是你的什么人,所以我对你有权利,你应该怎么样”,朋友关系就会疏远甚至做不成朋友,夫妻关系就有压抑、怨怼,日积月累就会出问题;而亲子之间因为有血缘的关系,所以就不像朋友和夫妻关系那样能够轻易地分离。血缘关系是非常特殊非常深刻的,几乎无法断掉,所以呢,如果孩子不被允许做不符合父母期待的人,孩子就自然遭受了更大的压抑和纠结,他们的表现是逆反和远离,很多孩子早早地就想离开自己的家,比如离家出走或者过早恋爱、结婚,这些孩子长大后可能会对父母很尽义务,比如赡养和照顾,可是这些孩子在心里是疏远父母的,父母想要的亲近和陪伴,孩子不愿意给,这个不愿意里面有很多的痛,有报复的色彩。所以呢,虽然孩子无法和父母断绝关系,但可以断绝交情,只尽义务,不去亲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