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水平直肌垂直移位术治疗V型斜视疗效观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水平直肌垂直移位术治疗V型斜视疗效观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目的:探讨水平直垂直移位术,治疗无下斜肌功能亢进和下斜肌功能亢进(+)~(++)的V型斜视的手术效果。方法:收集行水平直肌垂直移位术,共39例患者,作为本次的观察对象,所有病例均是无下斜肌功能亢进和下斜肌功能亢进(+)~(++)的V型斜视,并进行随访2月~2年,观察术后眼位和斜视度。结果:通过对39例V型斜视患者的术后效果观察,31例(79.5%)V征消失,6例(15.4%)V征明显改善,2例(5.1%)V征无明显改善。结论:对于无下斜肌功能亢进和下斜肌功能亢进程度较轻的V型斜视,行水平直肌垂直移位矫正术,可获得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V型斜视;水平直肌垂直移位术;疗效观察

【中图分类号】R322.7+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2)10-0112-02 V型斜视是指患者在向下看时集合加大,眼位呈V字型[1];可分为内斜V征和外斜V征。目前V型斜视主要是通过手术治疗。为评价水平直肌垂直移位术治疗V型斜视的疗效,我们观察了近4年来,无下斜肌功能亢进以及下斜肌功能亢进(+)~(++)的V型斜视共39名患者,行水平直肌垂直移位术的矫正效果,并进行分析和探讨,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选取我院自2008年6月至2012年7月收治的,行水平直肌垂直移位术矫正,共39例无下斜肌亢进及下斜肌亢进(+)~(++)的V型斜视患者,作为观察对象;39例V型斜视中V型外斜视23例,V型内斜视16例。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20例。年龄在13~39岁之间,平均年龄(21.3±6.7)岁。术后进行随访2月~2年。

1.2方法

1.2.1检查方法:术前常规检查,包括视力、裂隙灯、眼底、眼压、屈光状态、角膜映光检查、三棱镜检查等;眼球运动检查。

1.2.2评定标准:眼球上转25O及下转25O的水平斜视度之差值≥15Δ作为V型斜视的诊断标准;眼球上转与下转斜视度的差值

1.2.3手术方法:采用对称性水平肌手术;对水平斜视度较大者,还同时加强它的直接对抗肌并作垂直移位。23例V 型外斜视:根据水平外斜度及V型斜视情况,行外直肌后徙并向上移位5~10mm,对于水平斜视度较大的病例联合内直肌缩短并向下移位5~10mm ;16例V 型内斜视:根据水平内斜度及V型斜视情况,行内直肌后徙同时向下移位5~10mm,对于水平斜视度较大的病例联合外直肌缩短并向上移位5~10mm[1]。

2结果

39例患者行水平直肌垂直移位术后有31例V征消失,6例V征明显改善,2例V征无明显改善;其中23例V型外斜视患者中有20(86.96%)例V 征消失,3(8.69%)例V征明显改善;16例V型内斜视有11(68.75%)例V征消失,3(18.75%)例V征明显改善,有2(12.50%)例V征无明显改善。

3讨论

A-V综合征是常合并水平斜视的一种特殊类型斜视,其发病机制、临床类型比较复杂,相对来说治疗也比较复杂,主要是手术治疗。A-V综合征在斜视病列中的比例,各调查结果各不相同;Urist[3]认为50%的斜视患者合并有A-V征,傅涛[4]调查报道为10.28%;而V型斜视发病率明显高于A型斜视。

关于本类型斜视的病因,尚无统一的认识,目前有多种学说[5]:解剖学说、神经支配学说、集合和融合功能学说、眼外肌功能学说。V型斜视在临床上主要区分为:下斜肌功能亢进和不伴下斜肌功能亢进两种类型;目前主要手术方式有:下斜肌减弱术和水平直肌垂直移位术;下斜肌减弱术增加了手术眼外肌数量,手术操作步骤相对增加,手术时间延长,手术风险增加,对于伴明显下斜肌功能亢进的V型斜视,下斜肌减弱术是一种有效的矫正方法;水平直肌垂直移位术操作相对简单,对眼外肌损伤小,手术时间短,患者手术痛苦减轻,可以避免不恰当的斜肌手术造成的不良后果[6,7],适合矫正不伴下斜肌功能亢进和下斜肌亢进程度较轻的V型斜视。水平直肌垂直移位术:通过上移外直肌止点,当眼球向上转时,外直肌总腱环附着点与巩膜面肌止点的距离缩短,外直肌的外展作用减弱,当眼球下转时,外直肌总腱环附着点与巩膜面肌止点的距离变长,外直肌被拉伸,外展作用力增强;同理,下移内直肌止点,当眼球向下转时,内直肌的内转作用减弱,当眼球上转时,内直肌内转作用力增强;因此增强了眼球上转时的集合力,而眼球下转时外展力增加。

本组39例均是无下斜肌亢进及轻中度下斜肌亢进的患者,一般采用对称性水平肌手术,双内直肌后退+肌止点下移矫正V型内斜视,双外直肌后退+肌止点上移矫正V型外斜视;对水平斜视度较大者,还同时加强它的直接对抗肌,并作垂直移位。对于V型斜视度35Δ者垂直移位7~10mm 。术后随访2月~2年,36例患者第一眼位水平斜视矫正,2例过矫,1例欠矫。31例V征消失,6例V征明显改善,2例V征无明显改善;术后V征残留的8例患者,均为(++)下斜肌亢进,且V型斜视度>30Δ,考虑为仅行水平直肌垂直移位术矫正量不够,尚需联合下斜肌减弱术。在31例V征消失的患者中,曾有3例术后仍残留V征>15Δ,下斜肌亢进(++),而原在位眼位正,随访1年后V征消失,无下斜肌亢进及下斜肌亢进(+)。因此可以认为,在某些病例中,V型斜视及下斜肌功能亢进是继发于水平斜视[8]。

总之,水平直肌垂直移位术,该术式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对于无下斜肌亢进和下斜肌亢进程度较轻的V型斜视,可获得满意的矫正效果,适合于在技术条件相对薄弱的基层医院开展;但对于下斜肌亢进明显的病例,仍需要行下斜肌减弱术才能取得满意的手术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家琦,李凤鸣,主编.实用眼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1999:887-888.

[2]郭长梅,王为农,王雨生等.67例V型斜视手术探讨[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8,7,26(7):707-709.

[3]Urist MJ.Horizontal squint secondary vertical deviations.Arch Ophthalmol,1951,46:245-267.

[4]傅涛,卢炜,王京辉.324例A-V型斜视的临床特征[J].眼科,2011,20(3):203-207.

[5]Romano PE. The downside of[to much]freedom and liberty: chaos Pius V-exotropia; screening in France; slipped muscles; a new test for torsion. Binocul Vis Strabismus Q 2004,19(3):137-138.

[6]Wright KW,Spiegel PH.Pediatric Ophthalmology and Strabismus,Mosby,St.Louis,1999,253—261.

[7]张伟,赵堪兴,郭新,杜翠琴等.A—V综合征的手术探讨.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4,22(11):921-923.

[8]Von Noorden GK.Campos EC:Binocular vision and ocular motility:theory and management of strabismus.Sixth edition.Mosby,St.Louis.2002,396-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