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太平村”的调解功夫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太平村”的调解功夫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说到上海的南汇,很多人的印象不外乎是美丽的“桃花节”和“芦潮港”以及现代化的浦东国际机场。而在记者的脑海里,以农业为主的南汇还与一个远近闻名的“太平村”联在一起,那个由原先三个村合并成立的“太平村”叫金园村,据说从2002年建立起到2007年底,有着1758户农户、4700多常住人口的金园村做到了6年矛盾不出村、6年纠纷不到镇,没有发生一起到镇、区上访事件,更没有一起民转刑案件。

耳闻不如目睹。2008年春节前夕,记者决毅上南汇,看看“太平”的景象,听听平安的故事。出乎记者意料的是,“太平村”早已不是金园村的专有名词,由于司法所进镇、人民调解室进村,如今的南汇,70%的村成为矛盾纠纷村内解决、无越级上访的“太平村”。

经济发展、社会转型,在“破”与“立”的过程中,城市化的开发建设无一例外地促使农村的社会矛盾呈现出多样性发展态势,从原来的低级化的邻里纠纷、家庭矛盾升级到重大工程建设、土地征用、房屋动拆迁等纠纷,复杂性加大,调处难度也在加大。何以南汇的许多村村落落能成为人们羡慕的“世外桃源”,享受着太平盛世呢?他们的矛盾是如何解决的?

在南汇区司法局局长张耀明的介绍中,记者似乎找到了答案。

“不是没有矛盾,拿金园村来说,几年中就处理了一千多起矛盾纠纷,关键是怎样通过完善调解机制将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张局长不无感慨地说,“目前是南汇调解形势最好的时期,率先实现了立体调解机制,不仅确立了区、镇、村三级调解组织,形成网络化的调解布局,而且确定了领导包案责任制,让村民的烦恼事成为领导们常挂心头,必须妥善解决的大事。”

“模范”是这样做出来的

先从金园村说起。据说金园村的人民调解委员会曾在2005年被司法部授予“标兵人民调解委员会”,2007年,又被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授予“模范人民调解委员会”称号,这在上海是唯一的。

可以说,金园村的历史有多长,其调解工作的历史就有多长。金园村建村时,原先三村的“低保”标准不同,需作统一调整,对此,一些村民感到自己的利益将受损,不断到村委会上访。村干部说,“这件事,对我们触动很大,摊子大了,事情多了,民间的各种矛盾纠纷也会更多更复杂,人民调解工作必不可少。”基于这样的共识,金园村制定了社会稳定工作三年规划,把建立人民调解新机制作为一项重要内容。

在组建村人民调解委员会时,村里精心选配了3名工作能力强、群众威信高的调解干部,并由一名村支部委员担任调委会主任。为做到对各种不稳定因素进行认真排摸,调委会还在全村32个村民小组中精心挑选出责任心强、办事认真的调解信息员,负责定期排摸、汇报村民矛盾纠纷苗头,并对一些简单的民事纠纷进行调处,并每年组织一次对信息员的业务培训。

一千多起纠纷产生,就有一千多起调解故事随后。让我们采撷一片叶子,看看它的色彩,它的纹路。

为让居民吃上新鲜菜、放心菜,2007年,南汇区开始推行了“菜篮子”工程,南汇区农委负责实施的“蔬菜建设基地”项目,共需征地1500亩,涉及4个村,金园村也在其内,且涉及650亩地,牵扯218户村民,因此在村里引起了很大反响。

原来金园村村民大多种植甜瓜等经济作物,每年一亩地收入能够达到3000元左右。然而现在在土地流转中,租用村民土地的补偿金每亩每年只有1000元。1000元和3000元的差距,对于一户靠种地生活的农民来说,是非常大的。而小城镇保险一般以补偿性质办给动迁后有困难的村民,如金园村前两年有部分土地涉及建设A30高速、东大公路而被征用,被征地的村民都解决了小城镇保险。现在,涉及蔬菜基地的则不给解决土地承租人的小城镇保险。一时间,村民无法接受,纷纷反对自家的土地被征用。

“群众利益无小事,不能让村民的利益受损失!”村委班子开会讨论认为,现在是市场经济社会,虽然在公共利益面前需要有点牺牲精神,但是不顾农村经济条件困难的实际情况,一味要求村民单方面牺牲利益也是不可取的。最后,村班子决定,只要是需要被征地的村民,村里出钱补贴500元一人,同时,向大团镇镇政府讲明情况,申请特别补贴。镇政府同意拿出资金,每亩地补贴3900元,这样,村民的经济利益基本得到了保障,大部分人同意把地让出来,问题得到了缓解。

为了妥善全面解决此次征地事件,调委会专门组织各生产组信息员进行情况摸底,在摸清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出台了16条标准。

一天深夜,村主任刘更楚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开门后弄明白了情况,原来是三个村民的地还没签约,施工队已经开始连夜施工了,正要把地上的种植物刨掉。刘主任第一反应就是,今天如果这个矛盾不及时处理,明天必然更加剧烈,甚至可能会演变成!身为村主任,一定要为村民争取合法权益。他披了件外套冲出家门,直奔施工现场,阻止了动工,消灭了纠纷进一步发展的苗头。

“动迁”看你怎样做细活

谁都知道,这年头,一碰上“动迁”这档子事,调解员施展浑身解数,往往“浑身酸疼”也不一定能调定。但近年来连年有动迁的宣桥镇长春村,将“民生”放第一位,不仅没有矛盾纠纷出村的事,村调解干部更是被村民视为贴心人。

做动迁工作,宣传到位很重要。给每一户列入动迁范围的村民发出告知书,详细说明动迁政策、补偿标准等。制订横幅和标语,拉在村里主要道路路口,上面写上“积极支持开发,向城市化迈进”等。符合条件享受小城镇保险、养老的所有村民名单张榜在村民家门口的公告栏里,做到“公开、公正、公平”。

当然,宣传再到位,还是有少数村民想不通的:“我祖祖辈辈在这种田,一动迁,到哪里去吃饭?”为此,村里严格执行市里的规定,凡是符合养老、保险条件的全部解决,只要户口在村里,每人补贴两年安置费。由于动迁给村民也带来了实惠,如住房条件改善等,只要工作做细致了,村民一般都乐意接受。

对调解干部来说,真正棘手的是因动拆迁引发的分家析产、赡养老人等纠纷。

例如73岁的张四宝老人,有两个儿子。老人有3间平房,去年房子遇到动迁,老人自己拿出钱来购买了一套54平方米的新房,因与大儿子关系不好,他想与小儿子一起居住,百年后把房子留给小儿子。大儿子听说后不服气,认为老人太偏心,提出房子应该平分。有一次,老人出去倒马桶,大媳妇见后一把抢过马桶摔在地上,粪洒了一地,溅了老人一身,老人不禁老泪纵横。张家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闹,被调解员看在眼里。这天,他把老人、两对夫妻请进了村调解室。调解员充当“和事佬”,他诚肯批评了大媳妇对老人的恶劣态度,然后把老人拉到一边,悄悄跟他说:“手心手背都是肉,您把房子只给一人合法,却有违风俗,容易引起家庭不和睦,您老还是重新考虑一下吧。”老人经过考虑,最终与两个儿子达成了调解协议书:新房先由老人和小儿子居住,百年后由两个儿子共同继承房子,并共担老人赡养费。

一支活跃的老党员志愿者队伍

“太平”需要机制保障,也需要生态的营造。

记者采访获悉,万祥镇的万隆村活跃着一支老党员志愿者调解队伍。细打听,得知这支队伍是由万隆村的老同志在2006年5月“党的先进性教育”中自发组建起来的,队伍中的17名志愿者,都是社会经验丰富、熟悉群众、有威信的老同志,平均年龄为70岁,最高85岁。他们退休前曾是小学校长、村干部、企业党支部书记、参加过抗美援朝的复员军人等等。

到2007年底,这支特殊的队伍已经成功处理了大大小小的纠纷130多起,成为村委的好帮手,对于维护万隆的和谐发挥了积极作用。万隆村的书记动情地说:“这两年我们村太平,真是离不了志愿调解队伍哇!”

志愿调解队伍刚成立不久,2006年7月的一天晚上,一位信息员跑到村里报告说:万三7组的81岁老太太徐某倒在床上大哭大叫,要死要活。志愿者严金根、徐福根、章一道赶到老太家中了解情况,一进门,就看到老太的两个媳妇气势汹汹,一个挥舞着菜刀,一个拿着木棍扬言要去找光头帮,原来是两个媳妇由于家庭琐事发生了激烈争执,正打算动手。老严见此情景,不顾自身的安危,冲到了两个媳妇中间,阻止了双方过激行为,事后,两个媳妇写下保证书,保证以后有事商量解决,决不动刀动手。第二天,调解员又把当事人请到村调解室,在他们的苦口婆心下,两媳妇握手言和,还就老太的生活照料问题达成了协议。

2006年8月,万隆村积极响应上级号召,认真开展清洁家园、废除小粪坑的卫生整治工作,却遭到少数村民的抵制,老党员志愿者调解队伍主动请缨:这些矛盾交给我们去解决,保证让全村应该废除的小粪坑一只不留。杨林妹、周福根、黄玖妹、周金龙等同志接连数天走街串巷,向有想法的村民们做思想工作。万四组的潘某脾气不好,看到志愿者坚持要清除自家的粪坑,搬起砖头就砸,杨林妹的脚上顿时肿块突起,但她没有生气,反而笑嘻嘻地说:“为了环境卫生清洁,我受点小伤没什么。”潘某原以为会有一场大吵,没有料到志愿者心胸如此宽广,相比之下觉得非常惭愧,赶紧清除了自家的小粪坑。

由于老党员志愿者从事调解工作完全是义务的,不拿村里任何报酬,所以常常“倒贴”手机费、交通费。队长老徐说:“我们一不为名,二不为利,就是希望退休后发挥点余热,帮助别人解决实际困难,给乡亲们做点有益的事。”

矛盾纠纷不出村,不是管、卡、压住矛盾,而是春风化雨化解矛盾,不让矛盾激化,不让问题“长大”。南汇区的诸多“太平村”的经验无疑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