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心向雪莲 追求奉献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心向雪莲 追求奉献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药理学(phsrmacoIogy)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及其规律和作用机制的一门学科,主要指研究使用化学物质治疗疾病时引起机体机能变化机制及机体对药物处置的学问。德国人施米德贝尔(O,schmiedeberg.1838~1921)首创的实验药理学成为近代药理学的基础。而药理学在我国的发展也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先秦著作《诗经》、《山海经》和《五十二病方》等医药典籍中都记载了多种动植物药祝而东汉时期产生了我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一《神农本草经》,收载药物365种到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这一科学巨著,全书190万字、共52卷,收载药物1892种。方剂1.1万多条、插图1160幅,全世界广为传播,是药物发展史上的光辉一页。

“昔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药理学的发展,直接关系着人类的健康和长寿,古往今来,有多少人都在为了药物的研究而终生不辍,无怨无悔,李长龄教授就是其中的一位。将近古稀之年的他,依旧忙碌于药学的教学和研究事业,飞行于北京与新疆的上空,只为了他的梦想与承诺,正如他的名字:使国人都得以健康、高寿、长龄。

情感决定人生

他是一个恋旧的人,从几次的人生选择,不难看得出来。

李长龄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生于1946年的春末夏初,正是国内战火纷飞的年代。1965年,他考入北京医学院药学系,1970年毕业并留校任教。虽然如此,他却感到了沉重的压力,因为,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在校期间能够学习到的专业理论知识其实是很少的,因此在工作期间,他又自学了大学课程。在国家恢复研究生教育制度后的1979年,他考取了中国医学科学院协和医科大学药物所研究生,在读研期间,师从药理学领域非常知名的韩锐老师、籍秀娟老师等,受到了全面的、系统的科研训练。学成毕业时,面对老师的挽留,他选择了回到北医,因为他的情感,他的恋旧。

回到北医,他开始做抗肿瘤药的研究,后因课题组和美国方面的合作,他作为访问学者到美国默克(Merck)研究所交流学习。再回到北医时,李长龄建立了自己的药理研究室,又成立了自己的实验室,慢慢地教研工作越来越多,发展越来越大,这就是后来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院的前身。

几年后,他作为访问学者又一次到美国访问学习,当时他的夫人也在美国访问学习,很多美国的朋友都劝他留在美国工作,毕竟实验条件和生活环境都优于国内很多。毫无犹豫,他又一次选择了回国。只因为,舍不得他的实验室,放不下他的学生和那些年轻的研究人员。

正如李长龄教授说的一句话“假如一个地方,地下到处都埋着金子,但是大家都没有发现或者说懒于发掘,总想捡现成的。吧怎么可以呢?一个事业的发展,一个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一些创造性的工作,都需要一些取舍的。这对我来讲,没有什么需要考虑的,因为,我的根在这里,我的土壤也在这里。”

在自己的土壤上,他迅速成长起来。1994年,他身兼数职,任北京医科大学药学院副院长,北京大学药学院细胞和分子药理系主任,中国药学会老年药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新药审评委员,国家药典委员会(第八届)委员,中国药理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药学会教育与科普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高等药学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药理通讯》副主编,《生理科学进展》,《药物不良反应》杂志编委等。

他说,他的恋旧决定了他的生命轨迹,也决定他的快乐与辛苦。从此,在药学的研究步伐上,他一发而不止。

奋战于药物研究实验室

李长龄教授与实验室研究人员一起,长期从事药理学研究。其研究领域主要集中于心血管药物的研究,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将受体理论及相关技术与新药研究结合,建立微量样品筛选系统,率先在国内建立血小板活化因子受体,腺苷受体、钙拮抗剂受体、血管紧张素受体等研究方法。李长龄教授还承担和参与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主持了多项新药研发项目,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科研论文约80篇。

在新药研究方面,李长龄教授有着深厚的兴趣。他认为药物研究是一个特别联系实际的学科,是一个应用的学科,对新药的评价更应该偏重于实际效果,而不是论文的发表数量,”因为药是为病人服务的,而不是为了研究药的人而服务”。

新药的研发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许多专业学科的联合工作,包括化学的、药剂学的,药理学的等等。李长龄教授主要是做药理学研究,即证明某种物质、某个化合物对生物机体有什么活性,它为什么有这种活性,它的活性在临床上可能有什么用途,在临床上用的时候可能会出现什么不良反应,会有什么毒性等。他主持或参与的药物研发项目包括中、西药物10余项,其中的一些已申报新药成功,并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耕耘于药学教育第一线

近40年来,李长龄教授一直承担大学本科生、研究生的教学课程,并积极参与国家级继续医学、药学教育培训课程工作。为研究生开设的课程有高等药理学,分子药理学,心血管药理学等,为本科学生开设的课程有药理学、新药研究,临床药理学等课程,自毕业至今从事药学教育事业39年。青年教师们在药理学教学和实验中遇到疑难问题,都可从李长龄教授那里得到解答,因此他被称为是所在药理学系的“活字典”。李长龄教授在近40年的从教时间里,教过的学生不计其数,现在这些学生已经分布在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但无论走到哪里或是已经过去了多少年,只要提起李教授的课,大家都记忆犹新,都有这样的感觉:“听李老师的课是一种享受。”在内容复杂繁多的药理课上,无论是面对研究生,还是面对本科生,甚至是其他专业的继续教育的学员,李长龄教授总是能准确把握听课对象的接受水平,将复杂的药理知识讲解得浅显易懂,将枯燥的药理学原理阐述得津津有味。

除了在教学中注重选用国际上公认的优秀教材外,李长龄教授还经常为学生介绍药学方面的新进展,新概念、新技术、新方法,并花费大量心血和时间主编或参编供不同层次学生使用的多种药理学教材、相关辅导材料及药学专著,为药学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及继续教育人员提供了很好的教学用书。这些教材中,有的被评为卫生部优秀教材,有的被评为北京市精品教材。

李长龄教授多年来一直关心药学教育改革,尤其在他任北京医科大学药学院副院长期间(1994年~1999年),积极配合时任院长的张礼和院士,根据国际药学教育的发展趋势和国内药学教育的现状,积极推动大药学的概念,注重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拓展知识面的培养,并加强药学教育中的生物学学科比重,使药学教育的“药味”更浓。

对研究生教育则强调创新意识,特别是与新药研究有关的知识和手段的培养与训练。李长龄教授在研究生教育中,不但传授给学生们扎实严谨的药理学科研工作的基本功,和

开展科研工作的基本思路,更让学生们耳濡目染地学习做人的道理,培养了数量众多的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等。他们毕业后或在国内外继续深造,或在一些著名大学,研究所从事药学教育与研究,成为教学科研的骨干力量。在研究生教育中,李长龄教授定期深入实验室指导学生工作,定期听取学生的文献综述,定期与学生一起讨论研究课题,定期组织教员和研究生的学术研讨会,定期翻看学生的实验记录和阶段小结,对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和科研论文则逐段。逐句地审阅。他一丝不苟,认真求实的科研作风,深深地影响着学生们。

飞越于西部边陲

本世纪之初,教育部启动了一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教育计划。指定北京大学对口支援石河子大学。2003年,为响应学校的号召,作为北京大学药学院第一位对口支援西部的教员,李长龄教授第一个报名,远赴新疆石河子大学支教讲学。而当时,他担任着药学院药理系主任的职务,又是博士生导师,行政和教学工作都非常繁重。作为领导的他,本可以自己留在北京,可是一贯严于律己的李长龄教授,以身作则率先来到石河子大学。

2005年,李长龄教授受聘挂职石河子大学药学院院长之职。当时,石河子大学药学院刚刚独立建院不久,基础差,力量弱,人员也很少,很多人对于药学院的发展都没有信心。李长龄教授的到来,实际上就是把北京大学药学院和石河子大学药学院紧密联系起来,架起了石河子和北京的教育共通的桥梁。北京大学药学院基础较好,实力雄厚,李长龄教授背靠着北京大学,又得到了石河子大学党政领导的大力支持,经过几年的建设,学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变化之――之前,石河子大学药学院没有一个博士,他以自己在学术界的影响,从北京、山东、西安、兰州等地高校或研究所引进博士以上高层次专业人才,改变了石河子大学教师中没有博士的状况。最早引进的就是李长龄教授在北京大学的一名博士后,现在是石河子大学的“绿洲学者”,另有一名“绿洲学者”引自国内一家著名的药科大学,这些引进的人才现在都对学院的建设和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他注重培养学院内的人才,以前,学院里没有人敢于考博,特别是重点院校的博士,李长龄教授鼓励他们报考,现在多位年轻教员在北京读博。目前,在北京大学药学院、北京大学医学院、医科院药物所这些国内药学教育的最高学府,都有来自石河子大学药学院的博士生。通过这样的有效措施,对改善药学院的师资力量是很有帮助的,对师资队伍结构的改变也有很大帮助。

变化之二――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药学院在2005年申报了教育部和兵团共建的实验室”新疆特种植物药资源重点实验室”,经过三年的建设期,在2008年底通过了教育部的验收,这样级别的实验室在石河子大学是难得的,而在药学院这样一个基础比较薄弱的学院更是非常难得。

变化之三――目前,药学院承担了国家级,教育部,国家自然基金,兵团等多项科研课题,在之前完全没有国家级的课题。李长龄教授2005年到石河子大学药学院挂职以后,第二年学院拿到了第一项自然基金项目,而当时就是以他在北京大学的一个博士生的研究资料作为基础申请的。从此,各种课题的申请、研发渐渐多了起来,原本对于石河子大学来说高不可攀的课题,现在做得从容而自信。“我们见在还有科技部的一些新药研究的专项基金,比起名校来说当然还差得很远,但对于基础薄弱,地区偏远的石河子大学药学院来说,进步是巨大的。”这也是石河子大学的师生有目共睹的。

变化之四―在新疆支教期间,李长龄教授全面指导药学院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和实验室建设工作,各方面都取得了明显成效,使学院的各项工作取得了跨越式发展。他亲自为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了《高级药理学》、《临床药理学》等多门课程,授课内容丰富、先进,联系国际国内药学学科的新进展,教学方式灵活多样,学术造诣深,使师生们开阔了视野,了解了国家一流大学先进的教学和学术成果,受到了师生们的热烈欢迎。

变化之五―― SCI论文的从无到有,从开始的“零”的突破,到现在一年就能有多篇在国际知名杂志发表。

变化之六――组织召开了兵团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药学学术年会。李长龄教授还邀请北京10余位药学专家,教授先后到石河子大学讲课,做学术报告,同时组织石河子大学药学院多位教师到北京大学药学院进修培训和读研,对提高学院教师教学和学术水平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变化七、变化八……

天山记载了这种种变化,师生们沉浸在这种变化之中。也变得自信而奋发。无论对于个人还是团队来说,自信都是发展的最重要的动力,催生着石河子大学药学院的新生与蓬勃。

永恒于戈壁明珠

中国,美在新疆;新疆,美在石河子。石河子市是联合国“人居环境改善良好城市”,她位于天山北麓中段,准噶尔盆地的南缘,独具西部风情的“丝绸之路”上:她由军人选址,军人设计,军人建造;她创造了“人进沙退”的世界奇迹,她是中国“屯垦戍边”的成功典范,她以优美的环境、独特的文化、璀璨的文明被世人誉为“戈壁明珠”。深受到军垦文化感染的李长龄,为了美丽的天山,他执手雪莲,以心相许。

在石河子大学药学院工作期间,李长龄教授从不以北大教授和院长自居,与学院内外教师、学生打成一片,和蔼可亲,平易近人,教师学生都喜欢与他交流,他也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上指导帮助年轻教师,热心捐助困难学生。李长龄教授说过:“我要以孟二冬老师为榜样,全心全意地为边疆药学教育服务,在平凡的教育工作中贡献自己的力量。“2006年,李长龄教授以他的奉献精神和业绩被评为“教育部对口支援工作先进个人”和“石河子大学优秀教育工作者”。

李长龄教授的“院长”一职,并非挂名,而是一笔一划的心血镌刻。每个学期,他把北京的工作都集中起来攻关,做完后就到石河子去,60多岁的他,每周的课表大概有20个学时,而这些课时他都是尽力压缩,集中完成。即使是在北京的时间,他也心系石河子,对于各项工作也都了握于心,从不懈怠。

2008年,他的三年合同到期,本应回到北京,结束这种“空中飞人”的忙碌生活。可是,为了帮助换届后新领导更好适应,也为了给他亲自引进的新进人才一个缓冲巩固期,经不住石河子大学领导和师生的挽留,他答应再延一年。而这时,身在北京的老母亲因身体不好,处在住院阶段,一刻也不能离开子女的照顾,”身为人子,我欠他们的太多,父母都已80多岁,我真的怕以后想尽孝都没机会”。他这样的选择,是为了避免“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剧发生,是为了他刚满两岁的小孙子的娇语呼唤,更是为了年轻力量的成长和发展。

离别,是一定会到来的,而心底的依恋,却可以永恒。

“我的对口支援总归是阶段性的,甭管三年四年五年,我总还是会离开,我希望这个工作在我走了以后,还能持续发展,所以我一直在为能留下一支永不撤离的对口支援队伍努力。”他做到了,他引进的不是一个人才,因为一个人在群体中很容易被稀释,而人才梯队的作用则是巨大的,不同专业的人才,不仅可以大大提高药学院的科研和教育力量,更重要的是人才的吸引和带动作用,可以有力地促进一个单位,或者说一个事业未来的发展。

我们相信,有李长龄教授坚实的基垫,石河子大学药,学院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繁荣,而李长龄教心中的梦想,也一定会美丽绽放,一如那天山雪莲,圣洁而顽强!

后记:在采访过程中,谈到成绩,李长龄教授几次都归于北京大学的有力后盾和石河子大学的支持,强调自己只是做了一些应该做的事情。我们在石河子大学的评师系统中,看到了广大学生的心声,“好喜欢听李教授的课,也很钦佩他的治学与科研精神,希望他可以多留一些时间,我们可以多多受益,不仅是学术上的,更重要的他是我们呢人生的导航者”……类似的评语在北京大学药学院的网站中也有很多,两校的学生对于李教授的情感,同样地真挚而恳切。

也许,这就是对李长龄教授最好的人生写实。而这,也代表了我们对他深深的敬意与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