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社会需要创造管理模式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社会需要创造管理模式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目前,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研究和建设的重点在于人民权利和国家制度方面。但既然马克思主义认为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那么就必须在社会主义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之中实践社会主义民主并建立其理论。也就是说必须在经济领域、尤其是在企业管理制度方面进行社会主义民主体制的实践与理论建设。只有这样,建立在其上的社会主义民主理论才有扎实的实践基础、逻辑基础和社会基础。本文即是对此的一番尝试。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经营管理模式企业管理

首先需要申明的是,这里所讨论的经营管理模式问题是以国有企业为研究对象的,这种新管理模式的参照物(或说否定物),自然是截至目前企业的普遍管理模式。

众所周知,公有制企业脱胎于私有制企业,而且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大量吸收了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的管理理论、技术、经验(即使从现在来看也仍是非常先进并且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保持其具体操作上的先进性)。但这些管理模式都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要在我国目前的国有企业当中产生很好的效果,就要把握住这些企业的本质特征――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有制企业――并且必须对这些管理模式的基础加以改造:即如何处理企业与员工的关系。双方对此具有极鲜明的不同观点,而这也正是公有制企业最大的优势所在。

由于脱胎于私有制企业,即使普通员工在对企业与员工关系的认识方面,也都深深地打上了雇佣劳动关系的烙印。所以要对员工进行有效而灵活的教育,把新型的适合于公有制企业的劳动关系在员工的心里重新建立起来。

一、企业与企业的环境

1.企业是什么

首先的关键问题是:怎样定义企业――企业是什么?

人类社会是活动着和发展着的活的有机体。而在社会大系统中,负有物质资料生产功能的经济子系统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结构,在其中发挥着最基础的和决定性的功能,决定着整个系统的整体结构和层次。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为完成社会物质资料生产的功能发展出了不同类型的经济系统,形成了不同的生产关系。

企业无疑是当代经济系统中最重要和最基础的经济组织,而股份制企业则成为其中最具代表性和影响最大的一种组织类型。

企业活动首先是一种社会运动,是随着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以经济活动为其主要表现形式的,一种人类的自我组织形式。企业是社会供给能力的体现,基本功能是满足社会对物质资料的需求。

企业通过其商品在人与人之间联结起各式各样的关系网络。这个庞大而复杂的网络从生产资料的占有与否的角度观察,就是社会最主要、最根本的阶级关系。但也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观察这个网络:以企业为界线,就有了企业内部与外部之分。

2.企业分类

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划分企业。企业利益相关者可以从伦理学角度,对企业是什么做出回答,并据此构建企业法人治理机制。

凡是认为企业是国家竞争的一个子系统,是国家战略、国家经济的一部分,企业应当服务于国家利益的观点就是国家本位主义。这一观点认为企业只是国家通过经济手段配置国家战略资源、争取国家战略利益的工具,盈利仅仅是第二层次的目标,至少不是排在首位的主要目标。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可以在国家(或民族、社会等)层面上求得认同,获得利益的统一,例如国有军工企业的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一般都表述为: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国家本位制的企业,生存和发展不完全依靠企业从市场竞争中所获得的利益,因此利润的压力并不大。

凡是认为股东的利益至上、企业目标就是股东财富最大化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企业法人治理机制的就是股东本位主义;由于股东就是资本的代表,股东本位实质上就是资本本位,即资本主义。这是目前关于企业的最常见的标准答案。

凡是认为企业是人类社会运动的一种高级微观形式,企业的存在、发展有其独特规律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企业法人治理机制的就是企业本位主义。这一观点认为企业的出现和存在自有其社会的、历史的原因和必然性,企业的利益与组成企业的各相关利益人的利益是不同的、并凌驾于其上的,企业的基本权力应当来自于最能代表企业根本利益、与企业休戚与共的阶层。

3.社会需求的表现:市场计划竞争

能通过经济方式满足的社会需求,才是企业该关注的。社会曾采取过两种办法处理这类需求信息: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当社会管理机构的规划能力不足以处理社会需求信息的变化时,计划经济就走到了尽头。市场经济则采取相反地应对措施:通过供需双方的互动而提供描述社会需求信息的最简单变量――价格――而把决定权交由参与的企业,基本上不可能所有的企业都猜错问题的答案。

就企业内部而言,计划是管理的起点和企业规模的约束,对市场运作规则的效仿是提升协调能力的有效途径,竞争则是提高效率的有效手段。

4.企业生存环境

企业首先面对的是市场。在市场经济为主的时代,貌似统一的大市场仍可依商品种类、地域交通、行政区划、文化渊源等划分为不同的市场。站在企业的角度看去,产品的成本市场与商品的竞争市场更受重视,前者包含原材料与资本品市场、资本市场、技术市场、劳动力市场等,后者指产品的细分市场。劳动力市场的重要性往往被各方忽视。

市场规则的有效运行需要法律制度的保障。没有法律约束的市场已经被证明是没有规则、原始落后而血腥的市场。但法律体系的不同,造成市场的差异与割裂。

法律制度是国家政治意愿的体现。国家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宏观市场有着更加直接的影响,宏观调控政策是对市场经济有意识的补充或影响。

企业根据所提品的特征,总是处于某行业中;现代经济条件下,企业很难占据整条供应链并在各个环节始终保持优势地位。如何取得上下游企业的信任并高效地合作,以及如何处理与竞争对手的关系,就成为企业最常面对的日常环境。

企业及其商品总处于真实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中。文化差异造成社会认知差异,影响社会需求与供给。家庭对于员工重要性以及对员工的影响力,使家庭成为企业需要面对并必须处理好的重要外部环境之一。

二、企业的内部小环境

1.企业生存的哲学

社会需求是永恒的,永续经营的企业则是神话。

社会总是在不断的产生着各种各样的需要。对一个企业、尤其是对一个企业家来讲,一个最基本的素质就是,如何能首先发现这种具体的需要并迅速地将满足这种具体需要的实践活动付诸实施,以及在随后而来的实践过程中、尤其是竞争过程中的对这种具体需要的更加深刻地认识并迅速地将这种认识转化为更高效率地满足这种具体需要的实践活动并付诸实施。一个具体企业的产生、持续存在,都与他对某种具体社会需要的满足能力有关。这是企业实践与认识的循环,是企业生存的方法论。

同时,企业还是一个界面,这个界面的一边是企业内部的员工,而另一边则是社会中其他的企业或经济组织。于是,员工一方面与其他员工在企业内部发生关系,另一方面透过企业,员工同时又与社会中他从无感觉的人发生着关系。在现代,企业在把员工变为一个社会人并形成基本的社会生产关系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所以,企业员工的人生价值观的形成和自我实现的过程,他的社会实践的过程,必然与企业的实践过程交织在一起,以至荣辱与共。

2.企业发展的动力源

企业要持续经营,就必须要有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持续稳定的动力,才能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企业主人翁的感情归属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根本途径,而所有制问题则决定谁才是企业的真正主人。

股东本位制的企业(过去的以及目前的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根源在于资本对剩余价值无限追求的欲望,在触到绝对剩余价值的极限后,转而追求相对剩余价值,于是就产生了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增加剩余劳动时间的持久动力。但也正是这种欲望,最终会引导资本走上以钱生钱、操控价值链上价格分布的不归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