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寻访因纽特人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冒号们可能在书里读过关于爱斯基摩人(因纽特人)的介绍。在我们的印象中,他们仿佛就是住冰屋、吃生肉的“野蛮人”。但是,事实有时候跟想象有着很大的差距,特别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因纽特人早就过上了和以前大不一样的生活。本期就让我们跟着高教授一起,走进因纽特人的真实生活吧!
一、拜访因纽特人家
2009年7月,中国科学探险协会与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活动委员会联合组织北京中学生到格陵兰岛进行科学考察,作为领队,我又一次来到格陵兰岛。
这次除了科学考察以外,我们还有一个特别的任务,就是调查“因纽特人生活与历史渊源”,这个题目是孩子们自己提出来的,当然也是他们最感兴趣的。
7月19日10点,我们的考察船到达格陵兰西海岸的乌玛纳克镇。乌玛纳克既是这个城市的名字,也是这座山和这个岛的名字。乌马纳克山海拔1175米,看起来像一颗心。这个岛居住着大约1500个因纽特人,他们以渔业和打猎为生。走在这里的大街小巷上,随处可以看到因纽特人自制的鱼干。
乌玛纳克很美,背靠宛如心形的大山,面临浩瀚的大海,波光粼粼的海面上还停靠着几十只渔船。也许是因为远离人口聚集的城市,没有工业化造成的污染,这里显得十分干净和整洁,如同世外桃源一般!
欣赏完了美景,我们想起了此行的主要任务,要完成这个任务,就必须采访当地的因纽特人。
然而,我们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语言不通。因纽特人说的是由多种语言演化而来的因纽特语,是一种使用范围较小的语言,我们完全听不懂。不过,如果运气好的话,或许能找到懂英语的因纽特人。
一上岸,我和好几位同学就开始穿梭于因纽特人居住的房屋之间,专注地寻找起访问对象来。
当我们接近当地的因纽特人的时候,他们并没有感到有什么异样,看来对于外人的来访他们早已司空见惯了。不过,由于语言不通加上交流方法不妥,孩子们试了几次都没有成功。
碰了一鼻子灰之后,孩子们着急地望着我,希望我能帮助他们。既然通过语言无法沟通,我想,可能要多用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来沟通了。
正在这时,一位看上去约50岁的因纽特妇女从我们旁边走过,时不时地用慈祥的目光扫视着我们这群“不速之客”,来得早不如来得巧,我马上迎面走了过去。
我亲切地、面带微笑地走到这位妇女的跟前,从我的衣服兜里掏出一个精致的小礼物递给了她,并尽可能热情地用英文和肢体语言表示要去她家访问。她似乎明白了我的意思,向我微笑着点了点头。她用手指了指后面的一座木屋,那应该就是她的家。我和孩子们马上意识到她是在邀请我们去她的家里访问,便紧紧跟随她攀上木制的楼梯,来到了她的家门外。
主人有礼貌地伸手示意让我们到家里去,我们也毫不客气,立刻鱼贯而入。
一进门,我们立马感觉到一股暖流袭遍全身,显然家里安装了暖气。屋子里的窗户朝向大海,透过窗户望出去,海面上波光粼粼。
“好一座别致的房屋!背靠大山,面向大海。”我从心里感叹,这与中国人建房屋、选风水的思路完全一样啊!
这位女主人向我们介绍了家里的男主人——她的丈夫。我们之间虽然语言不通,但通过肢体语言和表情我们基本可以了解到大概的意思。主人家的墙上挂着很多照片,我们通过这些照片了解到他们的孩子现在正在美国读硕士,也真切地感受到他们现在生活的富足和悠闲自得。
经过主人的允许,我们把他家里的各个屋子都参观了一遍,发现这里不但通上了暖气,而且各种家用电器也~应俱全,电视、冰箱、微波炉、收音机,我们现代社会家庭有的电器他们都有,这大大改变了我们之前对因纽特人的印象,他们完全走进了文明社会。
经过半个多小时的访问之后,我们又赠送主人一件礼物,女主人动情地拿出一副白织毛线手腕护套送给我们的刘丽同学。刘丽瞬间就被女主人的热情融化了,毫无准备的她立马把自己脖子上的围巾送给了女主人。在热烈的气氛中,大家又合影留念。
看到这样的场景,我也备受感动,心底不自觉地吟出了一首诗:
第一大岛访土著,
华夏儿女心同步。
言语不通情相连,
短暂时光永留驻。
二、探寻因纽特人的历史
从主人家出来,大家完全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不是因为收获了礼物,而是因为我们终于和传说中的因纽特人来了个亲密接触。有了第一次访问的经验后,我们接下来的访问就容易多了。
经过我们再三寻找,终于遇到了能够用英文与我们交流的因纽特人和一位长久居住格陵兰的法国人。
看到来了这么一大堆听众,这位年过六旬的法国老大爷饶有兴趣地讲起了因纽特的历史和现状。
“格陵兰是英译词,意思是‘绿色的大地’。历史上欧洲人虽多次涉足这里,却都因冬天严寒,没能生存下来。直到公元950年,冰岛人埃里克在南部卡西亚尔舒克峡湾建立牧羊场,以及公元1000年因纽特人来此捕猎海豹,才慢慢有人定居下来……如今,虽然格陵兰的风景还保持着不少原始风貌,但因纽特人的信仰、生活、工作却发生了本质的变化。现在,80%的因纽特人住在城镇,从事渔业、建筑业和服务业,他们同样实行5天工作制,按月领工资。20%还住在乡间的因纽特人,也已经搬进了固定的居民点里。”
“因纽特人现在还吃生肉吗?”16岁的大山同学迫不及待地提出了一个困惑他很久的问题。
“哈哈哈,”听到大山的提问,法国老大爷禁不住笑了起来,“因纽特人早就过上了现代化的生活,甚至已经跟国际接轨了。很多人家都住在两层小木楼里,楼中卧室、会客室、厨房、厕所一应俱全,而且电视还能同时收到加拿大、格陵兰和丹麦的节目。他们平时出门的交通工具包括吉普车、山地摩托和经过改造的机动雪橇等。至于因纽特人住冰屋、吃生肉的习惯,那都是几十年前的老黄历了,现在他们吃的都是西餐。历史上因纽特人会相互交换老婆的传统也早就根除了。”
通过进一步了解,学生们调查到了一些有关因纽特人发展历史和迁徙途径的材料。回去后,他们又根据格陵兰西海岸有利于人类生存的自然条件,初步认定,因纽特人的祖先很可能是蒙古民族经过白令海峡,穿过北美洲来到格陵兰岛的。
同学们的调查报告上这样写道:“通过调查,我们认为,因纽特人的祖先应该是蒙古族,他们是从亚洲经两次大迁徙进入北极地区的。他们很可能是先到达加拿大地区,然后再由加拿大进入格陵兰,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由于气候恶劣,环境严酷,他们基本上是在死亡线上挣扎,能生存繁衍至今,实在是一大奇迹。因纽特人与我们华夏子孙,尤其是蒙古族非常相近,不论是肤色、五官还是衣着装饰。”
很久以来,因纽特人给人的印象一直是遥远、神秘、原始而且不开化的,今天我们走进因纽特人的生活,更深一层地了解了北极这块神奇土地上的土著居民。
离开因纽特人的居住地,我的脑海里总是浮现出因纽特人与我国蒙古族同胞的形象——那豪放的性格,那坦诚的目光,那澄黄的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