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基于SWOT分析的南京仙林大学城科学发展探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基于SWOT分析的南京仙林大学城科学发展探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近年来,大学城在国内如火如荼地开展,仙林大学城自2002年建设以来,经过几年的探索发展,成为大学城建设的一种典型模式。本文用SWOT分析法,分析了仙林大学城建设的可行性、必然性,对影响其建设的条件及因素进行分析,并针对其存在的发展挑战提出完善的建议,以便更好地提升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关键词:仙林大学城;SWOT分析;科学发展

大学城,是以大学为主体,以城市为依托,以资源共享、功能互补和产学研一体化为主要目标,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为目的,围绕大学建立的新型特色园区。2002年全国各地已建和拟建的大学城多达50多座,且呈逐渐增加趋势。在此背景下,2002年南京仙林大学城被纳入仙林新市区发展规划的一部分。

一、仙林大学城总体概况

仙林大学城位于南京仙林新市区西北部,属现代化综合性大学城,具有以下特征:规模巨大,规划总用地面积20.34 km2,其中大学城用地所占比例最高,为36.58%,现拥有15所院校;入驻学校办学层次多样,形成以本科、研究生和职业教育的多层次教学体系;形成了以理工、文科院校及文理兼备的多元化校园集聚;功能上趋向以高等教育、科技研发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为主要目标的综合性大学城;空间模式属于典型的城市边缘区模式。

二、仙林大学城建设意义

仙林大学城是城市扩张、边界向外延伸的产物,对缓解城市中心区人口压力、促进城乡结合部迅速发展、加快城市化进程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从市域层面而言,大学城建设是对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响应,有利于南京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利于城市形象提升。

从社区层面而言,大学城的建设可提升社区形象、强化社区教育、科学、文化功能;带来社区功能结构和空间布局变化;改善社区人居环境;促进社区第三产业发展,解决居民就业。

三、仙林大学城建设的SWOT分析

本文借用SWOT分析法,依据大学城规划建设的区位因素及条件,对其优劣势进行多角度评析,根据时代背景与区域环境,分析其机遇与挑战。

(一)仙林大学城建设的优势与劣势

有学者从多角度分析了影响大学城建设的区位因素及建设条件,如肖玲对广东大学城的分析认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集聚、文化、自然环境及规划建设因素构成主要区位影响因素;王成超从城市规模及地域形态、基础设施完善程度、城市发展战略、政策引导、大学城形成基础、高科技产业布局、旅游资源分布等八项因素分析了大学城空间模式;方明从文化积淀、产业布局、人才科技、经济发展水平、外部环境、核心大学支撑等方面分析了大学城建设的条件。本文将以上各因素及条件与仙林大学城具体实际相结合,分析其优劣势。

1.南京城市发展战略

《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1991-2010 年)》提出“以长江为主轴,东进南延,南北响应;以主城为核心,结构多元,间隔分布”,2001 年对规划进行调整,强调“多中心”发展。仙林新市区位于南京主城以东,是规划调整中明确的主城三大新市区之一,并被定位为“都市发展区的区域副中心,以发展教育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新市区。”。 在此导向下,新市区发展规划确定仙鹤、麒麟、白象、青龙4个片区,仙鹤片区确定建设仙林大学城,以发展高等院校、居住和公共设施等为主的综合社区,以人力资源培养为主要功能。

仙林大学城的建设是城市发展战略与扩展方向的产物,临近高新区,利于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大学城位于城市发展轴线上,利于城市东向跨越和空间结构的调整优化。

2.城市经济快速发展

大学城的建设需要大量资金及高素质人才作支撑。南京作为全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之一, “九五”期间(1996-2000年)全市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综合实力不断增强,2000年全市GDP突破1000亿元大关。区域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带来工作生活条件的改善。显然,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为建设资金的筹集以及人才的招募将提供有力支撑。

3.优越的自然环境与文化氛围

大学城建设不同于一般的城市建设,要求有优美的生态环境、浓郁的文化氛围。仙西地区西靠紫金山,北倚栖霞山,东接镇江宝华山和唐山风景区,南邻青龙山,九乡河与七乡河纵贯南北,风景秀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有国家级、省级、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各1处,且保留有明城外廓土城墙遗址,其均为大学城的布局建设提供了良好的自然人文环境。

4.硬件建设完善,软件建设相对滞后

大运量、低能耗、出行便捷的交通网络是未来仙林大学城的交通特点,仙林新市区对外立体交通条件满足了这一要求。历经10余年发展,校园内部基础设施趋于完善,周边地区的餐饮、娱乐、休闲、、购物等综合配套设施更加齐全。

与先进的硬件设施相比,软件建设略显滞后,表现为师资缺乏、高层次学科带头人不足、各高校及专业间发展协同不足等。拥有一支充裕的高素质师资队伍,有明确的学科总体建设思路是大学城发展成败的关键,因此,师资、学科等方面的软件建设,将是大学城建设发展的重点。同时,高等教育原有的传统教育培养模式需进行必要的调整与改革。

5.以南京大学为核心的带动

在大学城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具有核心影响力的大学起到了重要的影响和支撑作用。同时,核心大学在大学城建设中居于主导地位,有利于理顺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实现资源更快整合。

仙林大学城集聚了15所院校,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国内著名院校入驻,其中南京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声誉卓著的百年名校,具有卓越的人才培养目标、远识的教学方针,形成了许多创新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这对入驻院校的教学改革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有利于形成高等教育多元化、互补性、高效性的新局面。

(二)仙林大学城建设的机遇与挑战

1.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需要

自“科教兴国”战略提出以来,包括江苏在内的各省均加大了对高等教育的投入,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步伐日益加快。1999年,江苏省高校扩招以来,招生人数逐年上升。2003年,普通高等院校增至39所,本、专科招生达到107617人,16所高校研究生招生数达15356人,招生数增加为大学城的建设创造了时代机遇。

随着高校教育规模扩大,教学和生活设施条件无法同步跟进的状况逐渐显现。多数高等学校原有用地明显不足,学校周边建设用地已被其它城市建设所用,导致高校就地拓展受限。南京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环境为仙林大学城建设与发展带来了机遇,也对其内部的师资配备、运作机制等,提出了更高要求。

2.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需要解决的前沿问题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量大,迫切需要各类科研机构和高校为其提供智力服务,建设大学城是实现高等教育集聚发展、大众化发展的迫切要求,是加速城市化进程,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综合实力的必然选择。

我国传统经济面临着向知识经济、市场经济转型及结构调整问题。教育作为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依托,为适应城市经济活动空间布局的新要求,一种新的组织模式—大学城开始出现。

3.政府的积极推动

从政策环境看,南京市对高等教育实行政策倾斜,将高等教育视为拥有巨大潜力的经济产业和增加城市可持续性发展的动力。对大学城的建设给予多方面的政策优惠,如大幅度降低土地费用、减免城市基础建设配套费等,使一批高等学校以较低的工程造价建起了新校区。

4.高校旅游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高校旅游是以高等院校作为旅游目的地的一种新兴旅游活动。随着高校旅游的兴起,大学城作为一个新兴的南京文化承载地,具有突出的文化教育特色,对旅游者有着一定的吸引力。既有发展高校旅游如观光游览、科技旅游等主题旅游的机遇;同时也面临负面影响,如校园正常教学秩序的破坏、高校管理困难等问题。

5.周边环境的挑战

建设过程中带来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是面临的重要挑战。同时,如何推动社区教育资源共享,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和后勤服务资源向社区群众有偿开放,做到自然与人文环境相统一将是另一重大挑战。

6.其他方面问题

大学城的发展还存在以下问题:①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共享,在实际管理和运行中,城内各高校封闭办学;②没有实现教学研的一体化,仍以基础教学为主,高端研究和应用较少;③周期性现象突出,由于高校的特殊性和周期性,产生空城现象,造成资源浪费;④城郊的安全问题以及多校区带来的管理成本攀升等问题。

四、大学城的科学发展建议

1.明确发展目标。仙林大学城的定位目标是多所中外合作教学与研究机构落户,形成本、硕、博多层次的办学格局,明确“一城五园”的发展目标。将仙林大学城努力建设成为产学研互动,以学研为主、产为辅,各种资源共享的生态化和信息化的改革创新基地和科技孵化器、知识经济的产出城、社会经济发展必备的人才资源库。

2.充分发挥大学城的产学研功能。发挥多所高校聚集效应,利用已有知识平台和教育资源,走“产学研一体化”的开放办学之路,全面启动大学城科技产业区建设,通过与学校共建科技园区、公共服务平台、产学研项目和应用示范工程,实现“创新在校区,创业在园区”,促进地区智力资源充分释放。

3.处理好大学城发展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在建设大学城和引进各类高新技术企业的同时,应努力营造自然与人文环境协调并存的氛围。加快周边服务配套设施建设;规范社区房屋租赁,加强住区安全管理;对周边自然生态环境加以保护;推动学校之间的教育资源共享。

4.促进高校旅游发展。高校旅游是一种“教旅”结合的新兴旅游形式,须坚持适度发展和有效控制原则,与南京主城区产业结构保持协调。开发旅游要充分考虑大学城的主要任务是教育和科研,要充分考虑其环境承载容量。

5.发挥大学城管委会的作用。发挥管委会在管理、监督、决策和用人机制方面的作用,借鉴国外大学城建设与管理的有益经验和成果,建立与大学城发展相适应的管理机制,实现集约办校、校企一体和规模效益的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花小丽,陈丽,张小林.大学城建设对南京城市功能的促动研究-以仙林大学城为例[J].经济问题探索,2005(10).

[2]肖玲.基于swot分析的广州大学城可持续发展研究[J].热带地理,2004(02).

[3]胡海建.大学城的理想困惑-大学,大学城,大学园区的教育经济反思[M].汕头大学出版社,2008.

[4]肖玲.大学城区位因素研究[J].经济地理,2002(22).

[5]王成超,黄民生.我国大学城的空间模式及影响因素[J].经济地理,2006(26).

[6]方明,吴静.大学城建设的条件和模式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2004(10).

[7]李飞雪,李满春,刘永学等.建国以来南京城市扩展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07(22).

[8]南京统计局.2004年南京市统计年鉴[M].江苏统计出版社,2004.

[9]朱竑,田美蓉, 欧阳颖.高等院校校园旅游研究[J].人文地理,2005(01).

[10]臧亭,彭琼,程捷等.浅析南京仙林大学城兴起对周边社区的影响[J].淮海工学院学报,2011(09).

[11]李平丽.新形势下大学城规划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21).

[12]殷红卫,黄震方.中国大学城的旅游开发初探-以南京仙林大学城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