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见异”也要“思迁”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见异”也要“思迁”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我们的书本教材中,编者设置的例、习题大多具有很高的代表性,对我们的教学和学习具有某些潜在功能。同学们平时在做习题的过程当中,如果能多思考、探究、勤归纳、整理,就一定会有更多、更新的发现,学习的自主能力也会得到不断地提高。下面就初一几何教材中遇到的一道习题为例来说明:

题目:已知:等腰梯形ABCD,AD∥BC,对角线ACBD,AD=3cm,BC=7cm,求梯形的面积。

一、探究解法

分析:因为已知梯形两底的长,故要求面积,只需求梯形的高。

这里我们介绍五种做法:

解法一:如图(1),过D作DEBC于点E,过D作DF∥AC交BC的延长线于点F,则BDF是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DE是斜边BF上的中垂线。所以,DE=BF=(AD+BC)=5,S梯形ABCD=

(3+7)×5=25。

解法二:如图(2),过点O作OMBC于M,延长MO交AD于N,则ONAD。容易证得ABC≌DCB,则∠1=∠2,则OM为等腰直角OBC斜边上的中线,所以OM=

BC;同理可得ON为等腰直角OAD斜边上的中线,所以ON=AD。由此,MN=OM+ON=(AD+BC)=5,所以,S梯形ABCD=(3+7)×5=25。

解法三:如图(3),过点A、D,分别作AEBC于E,DFBC于F。因为ABC≌DCB,则∠1=∠2,又因为ACBD,则∠1=∠2=45°,所以AE=EC

=(AD+BC)=5,所以,S梯形ABCD= (3+

7)×5=25。

解法四:如图(4),依次连接中位线、高EG、HF的四个端点,由ACBD,AC=BD,及三角形、梯形的中位线性质,可知四边形EHGF是一个正方形,从而,FH=EG= (AD+BC)=5。所以S梯形ABCD=(3+7)×5=25。

解法五:如图(5),由于AOD、BOC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所以,OA=OD=AD,OB=OC= BC,所以,AC=BD=(AC+BD)=5√5,所以S梯形ABCD=SABC+ SADC= AC・BO+AC・OD=

AC・BD=AC2=(5√2)2=25。

二、归纳性质

设等腰梯形的上、下底分别为a、b,腰长为c,对角线为d,高为h,中位线为m,面积为s。综观上述图形及解法,易得,对角线互相垂直的等腰梯形初具有一般等腰梯形的性质以外,还具有以下性质:

(1)h=e=(a+b)

(2)d=√2e= (a+b)

(3)s=e2= d2=(a+b)2

(4)c= √a2+b2

运用上述性质,可以很快解决与此有关的问题。

例1 用一块面积为800cm2的等腰梯形彩纸做风筝,为牢固起见,用竹条做梯形对角线,对角线恰好互相垂直,则需竹条

cm。

分析:本题实质上是已知对角线互相垂直等腰梯形的面积,要求对角线的长度。根据上面的性质(3),知800=d2,d=40。所以,木条的长度为:40×2=80(cm)。

例2已知等腰梯形ABCD中,BC∥AD,ACBD于O,BD=10,AO:OC=2:3。求腰AB的长。

分析:如图(6),因为BD=10,AO:OC=2:3,所以AO=4,OC=6。则AD=√2AO=4√2,BC=√2OC=6√2,根据上面的性质(4)可知AB=(AD2+BC2)=2√13。

三、变式拓展拓展

1 已知等腰梯形ABCD中,BC∥AD,对角线AC、BD交于点O,在下列条件下试求高h与中位线m的关系,并用m表示梯形的面积s与对角线d。

(1)∠BOC=120°(2)∠BOC=60°

分析:作等腰梯形ABCD的高DE,则BE等于中位线m的长,在RTBDE中,易得h与m的关系,进而可求得s、d。

(1)如图(7),当∠BOC=120°时,∠DBE=30°,所以,h=m。此时,s=hm=m2,d=2h=m。

(2)如图(8),当∠BOC=60°时,∠DBE=60°,所以,h=√3m。此时,s=hm=√3m2,d=2m。

拓展2 (1)如图(9),已知等腰梯形ABCD中,ACBD,垂足为O,AC=m,BD=n,则S梯形ABCD=。

(2)如图(10),四边形ABCD中,ACBD,垂足为O,AC=m,BD=n,则S梯形ABCD= 。

观察上面的(1)、(2),你会有什么发现呢?

分析:(1)S梯形ABCD=Sabd+ Scbd= BD・AO+ BD・CO=

BD・AC= mn,同理 (2)S四边形ABCD= mn,

综合(1)、(2)可发现: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的面积就等于两对角线的乘积的一半。

当然,在梯形中,有关图形面积的公式和结论还有,比如:在图(1)中,若SAOD=S1,SBOC=S2,则SAOB=SDOC=√S1S2;S梯形ABCD=(√S1+√S2)2,这些结论在解题中应用也非常广泛。

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如果教师注意深入挖掘课本题,并能将课本题进行变式,综合、延伸课本题结论,合并课本题图形,就能教会学生应用课本题结论或推演解决更多题型。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在教学中逐步渗透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学会多角度探索解题思路,归纳、总结解题的思想方法,是提高学生自主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