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跨国公司全球竞争及对我国企业的影响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跨国公司全球竞争及对我国企业的影响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本文分析了本世纪以来跨国公司全球竞争的新特点,即组织上体现出标准组件形式和金融资本的积累与分配职能,生产上表现为购买者主导商品链和生产者主导商品链,以及初步形成全球资源垄断。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这些新特点对我国企业与跨国公司合作引进技术、提升比较优势以及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为我国企业进一步应对跨国公司全球竞争和建立核心竞争力提出了发展思路和对策。

【关键词】 跨国公司全球竞争 标准组件形式 购买者主导商品链 生产者主导商品链

当今世界,跨国公司的业务直接涉及世界生产总值的50%、国际贸易的60%、国际直接投资的90%、国际技术贸易的60%、国际技术转让的80%和近90%的世界R&D,跨国公司已经发展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世界经济体系中的生产与贸易基本上都和跨国公司的竞争有联系,跨国公司的竞争已扩大到全球范围,形成了跨国公司的全

球竞争。

一、跨国公司全球竞争下的组织与职能

1、跨国公司全球竞争的范围

20世纪80年代以来,交通运输技术和通讯技术的革命性创新突破了生产和消费的时空局限,从而为跨国公司全球竞争提供了技术基础和支撑条件。同时,中国、印度、东欧、原苏联等国家和地区相继采用了对外开放的市场经济发展模式,为跨国公司开展全球竞争提供了世界范围的平台。

广义上跨国公司的全球竞争是指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贸易、投资、经营、技术研发和转让等活动中的相互竞争。这种全球竞争既包括同一部门的公司之间的竞争,也包括相关部门的公司之间的竞争;既包括跨国垄断公司与非垄断公司之间的竞争,也包括竞争中跨国公司之间的合作与协调。

2、跨国公司新的组织形式和职能

(1)标准组件形式或生产环节。指跨国公司将自身职能分为多个、单个的组件或一个生产链的多个环节,这些组件和环节能够迅速地从一个企业中分离出来,并加入到另一个企业中去,其本身可能是独立的公司,也可能是其他企业的子公司。在组织上,每个组件或环节为了能够独立与其他组件或环节从事自身的日常经营活动即生产与销售,它们的财务职能须在公司总部这个更高的组织层次上来履行。对于多样化经营的联合公司来说,这些新的组件或环节是理想的组合部件,体现了组织的革命性变革。公司总部并不参与下属构件的日常经营,只是将利润向上汇集到跨国公司总部。

在世界范围内,跨国公司总部可以根据条件和机会丢弃一些组件及其产品,或者增加一些组件及其产品。尽管作为利润中心的组件仍然为特定市场生产特定产品,它们进入或退出某个市场会有一定困难,但对于标准组件形式的跨国公司来说,进入或退出某个市场却变得十分容易,只需购买从事该部门经营的组件或环节就可进入某个市场,出售在该部门的组件或环节就能退出某个市场。作为一个总体,跨国公司并不完全依赖于任何具体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从而个别市场难以对其构成任何有效的社会约束。因此,跨国公司的权力在于它的总体而不是任何单个市场,它已经变得比它所属的任何市场都更有力。这种超市场权力从美国通用电器这种大型跨国公司的经营中可见一斑。1987年3月美国《福布斯》杂志登载的长篇报道中说明,20世纪80年代前6年,通用电器公司通过重组公司证券资产而发生急剧变化,兼并了338个企业和产品种类,耗资111亿美元;同时又出售了232个企业,价值59亿美元。购买和出售企业的事件随时可能发生,一切都取决于跨国公司的总战略。

(2)积累和分配金融资本的职能。实际上,公司总部不仅决定公司的总政策和长期战略,还决定所有进行经营的组件所应达到的财务目标,并监控它们的财务履行情况。与以往不同的是,公司总部现在要计算的是下属组件产生的利润,而不是它们所生产的产品或服务。在这些公司看来,商品不过是一种达到目的的手段,货币的增多才是最终目标。货币是美国跨国公司管理的混合语(lingua franca),货币和如何创造货币成为现代跨国公司管理的通行本质。这就赋予了现代制造业跨国公司积累和分配金融资本的新功能。现实中,英美公司往往将股东利益最大化作为公司的目标,股东的红利和股价上涨所带来的收益被看作是投资回报、利润盈余或周转资金。

3、跨国公司全球竞争下的生产特征

面对迅速形成的全球市场,一批跨国公司开始调整企业发展战略,吸纳整合全球最优资源,打造全球商品链。跨国公司的全球商品链主要为:一系列相关产业连接起来的产品、服务和资源的附加值链;在全球不同水平上生产和销售网络的地理分布,由不同规模和类型的企业构成;企业之间权威和力量关系的支配结构决定了金融、原料和人力资源如何在链内分配和流动;一个制度框架中的地方、国内、国际形势和政策如何在链内的每个阶段构成全球化进程。全球商品链的独到之处不在于经济活动的跨国界扩展,而在于全球化水平上包括决策和经济网络的工商企业使得国际生产与贸易变得日益有机化。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出现了两种不同类型的支配结构,即生产者驱动商品链和购买者驱动商品链。

(1)生产者驱动的商品链。指某些产业,在这些产业中跨国公司和其他大型一体化工业企业发挥着控制生产系统的关键作用。这种方式还被称为“总厂方驱动”,其活动由跨国公司母公司的行政管理部门直接控制。该种商品链是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企业的突出特点,如汽车、计算机、飞机制造和重型机械产业等。生产者驱动商品链的利润来自规模经济、产量和技术水平的提升,批量生产是生产者驱动商品链的主要生产模式。

(2)购买者驱动的商品链。该商品链常出现在劳动密集型消费品工业中,如鞋类、玩具、电子消费品等等,是由贸易引导的工业化形式。在这些产业中,大型零售商、品牌拥有者和贸易公司在各出口国,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建立分散的生产网络起到关键性作用。在购买者驱动的商品链中,跨国公司总部的核心工作是控制好这些生产和贸易网络,并确保所有的经营部件能组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与生产者驱动的商品链不同的是其利润来自高附加值的研发、设计、销售和金融服务的独特组合,主要生产模式为机动生产。

(3)三角形生产关联。所谓三角形的生产关联起始于上世纪70年代,指买方(如美国)向新兴工业化国家(如韩国)的制造商订购产品,而这些新兴国家再将部分或所有订单转移到自己在低薪国家(如中国)的附属工厂。这种三角形生产关联将新兴工业国和地区制造商的地位从发达国家零售商和品牌商的供应方,变成了买方驱动商品链的“中间人”。新兴工业国的制造商拥有的资产是他们与国外客户之间的长期的信任关系。由于买方缺乏生产经验,他们在业务中更愿意信任与其有长期业务往来的新兴工业国的制造商,以确保其订购的产品能够符合客户的要求。20世纪80年代,东亚新兴工业国加速向三角形生产关联的转变,原因在于该地区工资逐步上涨、劳动力短缺以及本币升值的压力。如今东亚新兴工业国已将其附属工厂扩展到更具成本优势的亚洲其他地区、拉丁美洲和非洲。

4、跨国公司全球竞争下的资源垄断

21世纪伊始,世界市场上就出现了矿产资源的供需博弈。一边是资源供给者强调自然资源的不可再生,阻挠大幅度增产。一边是资源需求者苦于资源替代技术的有限性,国内需求难以全面抑制。这种供求双方的博弈造成了世界能源价格的大规模上升(见表1)。

二、跨国公司全球竞争对我国企业发展的影响

1、全球商品链加大了我国企业技术引进的难度

如前所述,在购买者主导的商品链中,实力雄厚的零售商、品牌销售商和大型跨国贸易公司在发展中国家建立分散的生产网络发挥着关键作用。这些公司依靠海外生产转包商的多层网络完成产品销售所需的产品采购任务。由于跨国公司在购买者主导商品链中的核心任务是控制产品的生产和贸易网络,其利润来源于产品研发、设计等生产,所以这种商品链本身并不掌握核心技术,其中的核心公司也就不可能直接促进东道国供应商的技术水平提升。表面上生产者主导商品链的利润来自规模经济、产量和技术水平提升,而实际上发展中东道国是想以与跨国公司建立合资公司为途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由于核心技术都被跨国公司总部牢牢控制,东道国的技术自主创新会因为技术产品的销售市场不健全和技术人员跳槽进入跨国公司而受到阻碍。

2、容易滞留在产品价值链的低端

跨国公司全球竞争中的新职能――货币生产而不是物质产品生产的特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呈现出强化的趋势。这种特别注意公司利润率的做法不仅驱使跨国公司到劳动力成本低廉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进行生产外包,还使跨国公司到全球最具优惠政策优势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设立子公司,并在遍布全球的子公司网络内部使用内部转移价格达到公司整体利润最大化、成本最小化和纳税支出最小化。这样,中国大陆就成为了世界多家跨国公司全球投资的首选地之一。跨国公司的大量直接投资使中国境内企业(包括跨国公司在华子公司)成为出口生产的基地,由于经济运行是基于静态比较优势的理论,过度地利用了中国大量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最终有可能会使中国陷入静态比较优势的陷阱难以自拔,这就违背了中国引进外资发展本国经济的初衷。

3、迫使企业发展战略转型

世界能源价格的长期性暴涨,对资源进口依存度很高的发展中大国的经济收益带来了极大的威胁。这是跨国公司一种特殊的全球竞争和垄断,对世界经济和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产生着巨大影响。资料表明,由于进口价格上涨,2004年,中国为原油、成品油、铁矿砂、钢材、大豆、氧化铝和塑料原料进口多支付了大约256亿美元。2005年,中国又为原油等进口商品价格上涨多支付了250亿美元。资源价格猛涨的严峻形势迫使中国宏观经济调控机构下决心改变经济发展模式,停止和抛弃20余年始终在实行的扭曲资源价格和要素价格的做法,压低一切要素价格的现象必将逐步改观。从积极意义上说,跨国公司对世界能源供给的垄断,为中国经济新模式的形成创造了条件,促使中国企业致力于节能减排和绿色生产,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我国企业应对跨国公司全球竞争新态势的对策

1、进行以自主创新为目标的技术引进

跨国公司全球竞争的形成证明了发展中国家通过跨国公司投资引进先进技术的美好预期是不切实际的。理论研究表明,国际化大生产是一条“微笑曲线”,处于两个高端的是品牌和技术,而处于低端的是加工组装。由于决定品牌价值的往往是技术含量,所以没有核心技术,就意味着只能停留在国际大分工和全球价值链的低端。因此,我国企业应采取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而引进技术的做法,培育出自己的技术创新能力。在核心能力构建中,形成一个以若干关键环节为主导,对各种要素不断进行有机整合的机制。这种整合机制不但表现为关键能力、有效能力的集中,而且表现为多余、落后、无关机制、程序和技能的消除,并由此产生1+1>2的增值放大效应。这种整合机制可分为四个层面:程序整合,是在企业内部进行的,以某一个或两个关键程序为操作点的整合;并购整合,以多元化战略跨入新领域,找到一个新且优越的关键能力为目标的整合;技术整合,这是由关键技术的突破、领先带来整个核心能力体系重组的整合;文化整合,是企业在文化层面上进行的整合。最终的结果是达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2、更新经营模式参与全球竞争

21世纪以来,由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推动的国际企业间战略合作和并购现象日益增多,从而不可避免地对全球竞争产生深远的影响。为应对竞争的全球化和日新月异的技术创新,国际大企业往往选择战略合作的方式来降低成本、减少风险和不确定性,相关产品的大厂商联合使该行业呈现垄断的性质。然而,21世纪的垄断已非传统的垄断,而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网络型垄断。这种垄断由单个企业转变为网络成员的方式组成。垄断网络的成员试图在动态背景下,管理和监控行业内部或跨行业知识的变化,确立行业未来发展的界限、技术变动轨迹和内部竞争规则,并通过并购和战略技术合作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新成员,以加强和巩固该网络型垄断地位。半导体、电信、计算机等行业都表现出以知识为基础的网络型垄断特征。这些以知识为基础的企业网络,围绕新的标准和新的技术组合来确立新的行业界限,创造出新的市场,改变原有的竞争环境。这种国际竞争的新变化要求中国跨国公司经营模式的快速升级,以跨国并购和战略联盟等新模式替代传统经营模式,尽快进入行业的国际网络结构中,参与国际竞争。如中国联想集团和娃哈哈集团已经成为全球并购较为成功的先行者,为我国跨国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参考。

3、大企业集团积极向全球公司转型

跨国公司全球竞争中,更多的跨国公司转型为全球公司,它们在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范围吸纳和整合资源,在全球范围形成产业链发起全球竞争。这就需要我国的企业尽快适应全球化时代最新的变化,考虑如何利用全球资源来参加全球竞争,如何吸纳整合跨国公司的资源为我所用。我国企业应当从民族国家视野扩大到全球视野;应当从民族工业思维上升到全球工业思维,在全球范围吸纳整合资源。我国各个产业的龙头企业,特别是中央所属的大型企业集团应充当所在产业的系统集成者,积极推进我国产业重组。与此同时,应允许来自国外的具有全球责任理念的全球企业参与国有企业的并购,通过外资企业并购促进竞争,我国企业就近学习跨国并购,积累经验。因此,中国企业只有和其他国家的企业在全球范围合作竞争才能成长为全球公司。只有出现了一大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全球公司,我国经济才能够持续发展。

(注:本文系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资助项目TJY08-2-034资助。)

【参考文献】

[1] UNCTC.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 in World Development: Trend and Prospects [M].New York:UNCTC,1988(92).

[2] 张岩贵:跨国公司全球竞争与中国[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3] Caves M.Multinational Enterprise and Economic Analysi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

[4] Kapler J. The theory of transnational firms:an empirical reassessment [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Economics,1997(11).

[5] 仲大军:2006年要素价格影响中国经济[J].凤凰周刊,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