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孩子,你的怯弱让我心疼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孩子,你的怯弱让我心疼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今天语文课上,我和孩子们共同学习了《国旗和太阳一同升起》(西师版小学三年级《语文》第21课),在学习到作者写作方法和课文基础知识的同时,我通过运用教学资源再现了天安门前的升旗仪式,学生在雄壮的国歌声中受到了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心中充满了无限的自豪。

课堂教学在这庄严的升旗仪式中结束了,我一看时间,还有十多分钟才下课,就给孩子们展示了一些相关的知识。一会儿,下课铃响,午休时间到了。我告诉孩子们,可以休息、吃午饭,也可以继续留在教室学习这些知识。孩子们收拾好东西,陆续走出教室。我擦干净黑板,收拾好课本,正准备关电脑时,却发现还有一个人。定睛一看,居然是田静!没想到他连午饭也不吃,却坐在这儿安安静静地学习,时而摘录,时而小声地朗读着,心中的骄傲和那份自信溢满在稚嫩的双眼,太不可思议了!给这个班上第一堂课的情景不禁在脑海浮现。

随着“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在我校落户,我凭着对电脑的一知半解就接手了这个班的教学。记得刚接手这个班,我就运用资源给孩子们上的第一堂课是《向大树道歉》。有了这些资源,课堂不再是简单枯燥的说教,在观看了视频后,我就安排了情境表演,孩子们兴趣高涨,学习热情一浪高过一浪。可我发现坐在教室后面角落里的一个小男生根本不在学习状态,他始终面无表情地呆坐着,就连桌凳的间隔都格外的远些,我心在隐隐的作痛―他远离了学习,远离了伙伴,甚至连基本的人格尊严都快丢失了。我想把她引入学习中来,就提出一个简单的问题让她回答,谁知他没张口,其他孩子却七嘴八舌地对我说:“老师,他不会,他连字都不认得!”“老师,他很笨,他考试从来及格过。”“老师,别问他了,耽搁时间。”……他还是面无表情地坐着,煎熬般承受着同学们的不屑和讥讽,我有些惊讶!但从他的沉默无语中我读到了他的淳朴和善良。

课后了解到这个孩子叫田静,5岁时就失去了爸爸,妈妈重新组建了家庭,但7岁时病魔又无情地夺去了妈妈的生命,他孤苦伶仃,我深刻感受到他幼小的心灵所受到的巨大创伤。从上学的第一天起就从没专心上过课,作业基本不完成,学习成绩总是位列班级 “倒数”,同学们美其名曰“鸭杆司令”。他性格孤僻、怪异,同学们都瞧不起他,他“傲然”同学群中立于。

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我暗地里观察,小家伙确实很懒。能从上课开始一动不动端坐到下课,但就是不思考,不回答问题,不做笔记,还不做作业。有一天我生气了,中午把他留在教室补做作业。当我看着的时候,他就写写画画,我只要一转身,就停笔耍。再一看写的作业,错得一塌糊涂,连最基础的知识都没掌握,要想让他做对这些作业,难于上青天,得从一年级的知识开始补起啊。可我哪来那么多时间?他站在我面前,从眼角偷偷看我,大气也不敢出。看着他怯弱的样子,我的气一下子消了,我有些愧疚:孩子,老师可能是太急切了,别怕,一切都会慢慢好起来的。

从那以后,我降低了对他的学习要求,只要能掌握最基础的知识就行,也不再批评了,从帮助树立自信开始,我经常借故亲近他,送上无言的关爱,可我还是明显地感觉到小家伙对我的畏惧。上课的时候,只要我提出问题,眼睛看向他,他就会刻意躲开我的视线并低下头。检查作业的时候,只要我走近,他也会马上弯下身子假装在书桌里找东西。于是我改变方法,避开学习从训练胆气为突破口,上课很少靠近,只利用课间休息和她们聊天,我弯下腰,让他看着我的眼睛说话。开始他也是嗫嗫喏喏,甚至不敢看我的眼睛。每当这时候,我就很难过。这是才十岁左右的孩子,她们原该是最幸福的宝贝啊!就是因为家庭原因,导致学习成绩不好,在承受家庭残缺的悲痛中还要承受连成人都无法承担的一切,长此以往,生命不会被打上自卑的底色吗?那将是多么残忍的一件事!

我心疼他,帮助他,亲近他,可他有时却躲得远远的。为了不再让他害怕,我也只能试图小心翼翼地走近她们,可收效甚微。既然这样,我就让“教育资源”走进你吧。于是每到中午我就播放下载的课堂资源和励志的故事,让他在无形中学习和受到教育和启发。教育效果非常明显,我窃窃自喜!

今天,他更做出了让我意想不到的事情――当大伙儿都休息玩耍的时候,他居然一个人安安静静地在教室学习!我想,这就是教育均衡发展、教育资源全覆盖带来的力量,因为让他体验到了快乐、平等与尊重,享受到了自信的快乐,心底里很轻松!

我按捺住内心的激动,播放出《亲亲我的宝贝》,走到他书桌边,表扬他,说我最喜欢爱读书的孩子,说明天要叫班上的所有同学向他学习,还说要给他照相,记录下他认真学习的时刻……面对着镜头,孩子终于怯弱地笑了。

孩子,你的怯弱让我心疼。把你的小手伸向我吧!感受老师的关爱,我将带着你自信、从容、有尊严地成长,让全覆盖教育资源帮你插上腾飞的翅膀,向着快乐和梦想飞翔!

______________

收稿日期:2014-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