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阅读教学要努力体现“语文味”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阅读教学要努力体现“语文味”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1-0088-01

语文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还具有人文性,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而语文味就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结晶,是言语和精神融化的滋味,是语文的积淀、精髓和灵魂,是语文所特有的气质、氛围、品位和境界。语文的个性魅力就在淋漓尽致的"语文味"之中,故在阅读教学中要努力体现"语文味"。

我们的语文教学都在努力实践新课程标准的理念。的确,我们的教学越来越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但为了把语文课上精彩,有时却忽视了语文课的"语文味"。

著名的语言学家吕叔湘曾强调学校里的语文教学"应该语言和文字并举,以语言为门径,以文字为重点,达到语言和文字都提高的目的。"

语文学科的性质也证明了这一点――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假如在课堂上过分强调它的人文性,忽视它的工具性,那么就会使语文课面目全非,失去语文课的"语文味"。

在阅读教学中要体现语文课的"语文味",就必须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教学内容的确定体现"语文味"

在实际教学中,往往抓住几个"关键词",或只选择几个人文性问题进行讨论,远离文本随意生发其意,淡化了品味语言,空泛谈论人文精神,师生间围绕作品并没有真实的情感交流和沟通,语文课上成了政治课或社会课。

为什么会这样?那就是因为没有真正把握语文学科的教育功能。当前新课程背景下,一些教师由于没有很好地处理课文的原生价值、教学价值之间的关系,使得语文课堂教学片面理解课程标准强调的人文性,于是把阅读教学的全部定位为对作品原生价值(人文主题、思想内涵)的理解与阐释。甚至不恰当地处理教材,不大重视对文本的解读,对课文内容匆匆带过,字词难点都没理解透,就立马跨过课文本身做许多引申与发挥,做些空头审美教育与"精神培养"的工作,把更多的目光聚焦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光环上。在课堂教学中语文被悬置、被空洞化。可见,阅读教学首先要遵循语文学科的教学规律,精心确定教学内容,要引导学生对文本的语言进行深入的品读、品味、品析。没有这样一个关键的教学环节,阅读教学就很难上出"语文味"。

对语文教师来说,阅读教学首先要解决"教什么"(即教学内容)的问题。语文教材所选的一篇篇课文是我们要教和学的内容的载体。语文课的教学内容隐藏在课文之中,需要教师在教学之前进行挖掘和整合。因此,面对一篇课文,教师首先要在认真研读、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合理地挖掘、撷取并组合出科学、适宜的具有"语文学科特色"的教学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你的语文教学教的是语文,才有可能教出"语文味"。

2.多种读法涵咏"语文味"

《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要做到这些,必须注重阅读。读是根本,没有读,就没有感悟和理解,就没有语感的生成、情感的熏陶、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教材中的选文大都文质兼美,给学生充分阅读的时间,充足的读的数量,指导学生读通、读熟、读出味道、读出疑问、读出"愤""悱",然后点拨、启发,方能有的放矢,产生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真正实现主导性与主体性的完美结合,进而使学生进入到叶圣陶先生倡导的"自能读书""自为研索、自求解决"的"自为"发展过程。

可以激情导入:如教学《念奴娇?赤壁怀古》时这样设置导语DD历史上的大宋王朝是个积贫积弱的朝代,但却涌现出了灿若群星的文化大家,产生了一篇篇风格卓然的名文佳作。今天,让我们穿越时空,走近词坛巨匠坡,欣赏其巅峰之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学生便在深沉、激昂的语言氛围中进入文本。可以深情范读:如配乐范读《琵琶行》,凄恻、悲怆的旋律中读出诗人和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多舛命运,学生自然地在特设的情境中品味文本意蕴、感慨人物遭遇。可以诗意点评,当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念奴娇?赤壁怀古》后,教师点评"你读得真好,读出了大江东去的豪放,读出了乱石穿空的雄奇,也读出了人生如梦的悲凉!我们为你的精彩诵读而喝彩",让学生在富有诗意的激励中感受语文的魅力。

3.深入鉴赏品味"语文味"

"读书切戒在慌忙,涵咏工夫兴味长。"要完成对文本的高效阅读,非得下一番涵咏把玩的工夫不可。因为有了充分的品赏,学生才能如蜜蜂般吸吮知识的琼浆、思想的甘露,学生才能真正地实现自为式的理解、感悟和鉴赏,课堂教学方显厚重、深刻,"语文味"才能地道、纯正。对于语言文字的理解,实质上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感知,这种感知能力,即通常所说的语感。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认识活动始终以不同的思维方式呈现出来,同样,语感这一特殊的认识活动也运用了不同的思维方法。

如《祝福》中第三次描写祥林嫂,"她手里提着一个篮子"的"提"字,可谓传神之笔。通过引导分析,学生认识到:此处可用"挎""背""抱"等词,但从各种因素来看,用"提"字更能展示祥林嫂生活困窘、无依无靠、想离开而又不愿离开人世的复杂心情。一个"提"字活画出祥林嫂被扭曲的灵魂。揣摩、分析的过程,多种思维方式参与,既增强了语感,又丰富了思维内容,使学生的情感始终保持在最佳的审美愉悦状态,从而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可以说,语文教学是无止境的。让语文课堂体现出"语文味"的方法还有很多很多。以上几点只是不成熟的看法。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只有追求的责任,没有懈怠的理由。让我们用自己不懈的努力来领导学生在研读文本,学习语言的过程再一次领略到人性的光辉。

参考文献:

[1]《语文新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