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信苦侠李嘉诚的“三字经”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信苦侠李嘉诚的“三字经”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华人首富李嘉诚,财富对他来说已经只是一个概念。然而在惊天巨富背后,李嘉诚带给我们的影响远远超越物质的层面,而应是一种震撼人心的“李嘉诚精神”。

创业之路“信”为本

李嘉诚曾经说过,“一个有信用的人,比起一个没有信用、懒散、乱花钱、不求上进的人,自必有更多机会。”这是他给年轻人的忠告,更是自己为商为人的座右铭。

“谁人不识李嘉诚,生为华人也枉然!”“李嘉诚”三个字在华人圈里,甚至在世界上都是一个举足轻重的名字。然而在他成功背后所蕴藏的那种极为可贵的为商精神却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和挖掘,每个人的成功都不是偶然的,李嘉城的成功更非如此。

好男儿一诺千金!年仅十四岁的李嘉诚在父亲临终时承诺:“日后一定会令家人有好日子过。”之后,作为长子的李嘉诚为养家糊口放弃学业,开始了他的打工生涯。刻苦勤奋加上头脑灵活,李嘉诚很快便成为公司同事中的佼佼者。李嘉诚对“打工”的看法是:“对自己份内的工作,我绝对全情投入。从不把它视为赚钱糊口,向老板交差了事,而是将之当作是自己的事业。”就这样,李嘉诚只花了一年时间,业绩便超越其他六位同事,18岁的他受到老板的赏识,被擢升为部门经理。一年后,他当上了销售公司总经理。但此时的李嘉诚已经不满足于为别人打工,他开始估量自己的实力,决定“自立门户”。

1950年,22岁的李嘉诚辞去总经理职务,尝试创业。他向叔父李奕及堂弟李澍霖借了四万多元,再加上自己的积蓄,总共五万余港元资本,开设了一家生产塑胶玩具及家庭用品的工厂,并取荀子《劝学篇》中“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之意,将厂名定为“长江”。

在“长江”成立之初,李嘉诚只知不停地接订单及出货,忽略了质量控制,致使产品愈来愈粗劣。结果不是延误了交货时间,就是引起退货并要赔偿,工厂收入顿时急跌。加上原料商纷纷上门要求结账还钱,银行又不断催还贷款,“长江”被逼到破产的边缘。这使李嘉诚明白自己实在是操之过急,低估了当老板的风险。

如何才能挽救绝境中的长江塑胶厂?李嘉诚靠的还是“信义”二字――与客户有信,与员工有义。他召集员工大会,坦言自己在经营上的失误,衷心向留在厂里的所有员工道歉,同时还保证,一旦工厂度过这段非常时期,随时欢迎被辞退的工人回来上班。之后,李嘉诚穿梭于众多银行、原料供应商及客户之间,逐一赔罪道歉,请求他们放宽还款期限,同时拼尽全力,为货品找寻客户,用蚀本价将次货出售,筹钱来购买塑胶材料和添置生产机器。到1955年,高筑的债台终于拆掉,业务渐入佳境,没多久李嘉诚还开设了分厂。

训子之道“苦”为乐

所谓“富不过三代”,这并非一种迷信。富翁如何培养子女就是一个问题,因为这些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后代将会继承庞大资产,面对巨额的财富,他们需要有过人的财商和智慧。更重要的是,富豪家族要对抗一个永恒的话题:尽量减少“Blacksheep”(败家子)产生的可能。

李嘉诚以为,苦难是最好的学校。虽然李嘉诚的儿子李泽钜、李泽楷是含着“金汤匙”长大的,但是拥有巨富的李嘉诚毫不娇惯两个儿子,从小就让他们接受苦难教育,并且培养他们的理财意识,教导他们节俭。他用生活的道理教导儿子。温室里的幼苗不能茁壮成长,他就带他们看外面的艰辛,比如,同坐电车坐巴士,看路边报摊小女孩边卖报纸边温习功课。

李嘉诚认为父母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对下一代的将来影响很大。他每次给孩子零花钱时,先按10%的比例扣下一部分,名为所得税。这样,小孩在花钱时不得不事前进行仔细盘算,做一个全盘和长久考虑。当孩子在外地读书时,李嘉诚给他们开了两个银行账户,其中一个账户上的钱他们绝对不能动用,这些是准备给他们完成博士课程的费用。如果要使用另一个账户的金钱,他们必须写信给李嘉诚报告,他会在24小时内回复。

李嘉诚一向认为,教育孩子应该培养他们独立的意志品格,不能溺爱娇生惯养,这与家财多少没有关系。李嘉诚希望儿子从小就明白,做任何事情都不是那么简单。无论是做生意还是做富家子弟,都需要付出心血。因此在公司开会的时候,他常常让两个儿子旁听,他想让儿子明白,做生意需要不停地召开会议,依靠很多人的帮助。他将自己艰难创业的历史比喻成在岩石夹缝中生长壮大的小树。他说,根基不稳的植物,在外界的压力下,不易存活。

有了这样的精神教义,李氏家族之所以能够创造出如此巨额财富也就不难理解了!

回馈社会“侠”义心

李嘉诚有两大事业:一个是他成功建立的业务多元化并遍布全球的庞大商业王国,雇员人数约22万名,全球商界翘楚均视他为拥有卓越能力、广阔视野和超凡成就的强人。另一个就是以“李嘉诚基金会”为旗舰的慈善公益事业,基金会成立20多年来,对中国大陆香港地区及全球的教育、医疗、文化、公益事业作出了系统的资助,全球受资助的机构和人士均视他为回馈社会、关爱弱势社群的楷模。

李嘉诚说,他将来会把自己至少三分之一的身家捐给名下的三个慈善基金。根据2006年3月公布的《福布斯》全球富豪排行榜估计,李嘉诚身家约为1466亿港元,若以此计算,捐款约合489亿港元。若捐款最终到位,这个以李嘉诚为名的基金,将是香港最大的个人慈善基金。

李嘉诚曾多次强调指出,基金会是100%做慈善,帮助有需要的人,只是不喜欢将基金会用慈善两个字。李嘉诚还表示,无论是其家族成员或是董事,都不能从基金会拿取分毫,基金会是100%做捐献的。

李嘉诚认为金钱并不是人生中最重要的因素。他常常说的一句话是,“富贵”这两个字必须分开而看,“富”者不一定“贵”,真正值得珍贵的,还在于你为社会做了什么,在于所做之事能否令世人得益:“只有你做些让世人得益的事,这才是真财富,任何人都拿不走。”因此,他眼中真正的“富贵”,是必须懂得用金钱去回馈社会,如果不能做到这样,即使拥有了金钱,也只不过是“富而不贵”。

李嘉诚的父母身上有着封建社会的教义。在中国封建社会,推崇“三纲五常”,奉行“仁、义、礼、智、信”的立身做人原则,尤其父母身上“百善孝为先”的道德伦里的熏陶,使得李嘉诚从小就非常懂事,知书达理。

李嘉诚的父亲李云经就是一位守信义、求上进、乐于助人、受人尊敬的典型中国读书人,对长辈极为孝顺,对晚辈非常疼爱。幼年的李嘉诚见父亲出门,每次必和祖母话别,回家时也是先到祖母房间请安问好,然后才回到自己的房间。李云经在崇圣小学当校长时,每晚总是先把李嘉诚安睡在床上,然后再在灯下一丝不苟地批改学生的作业。对于这些事,李嘉诚至今还记忆犹新。

李嘉诚的母亲庄碧琴更是出身名门,她笃信佛教,为人善良贤惠,非常刻苦耐劳。在丈夫李云经病逝之后,她为了养育三个尚未成年的儿女历尽艰辛,操劳一生,这些言传身教耳濡目染的东西,无时无刻不在感动和激励着李嘉诚。李嘉诚把对长辈的一片孝心倾注于母亲身上,想尽一切办法使母亲高兴。在他参加工作以后,无论再忙,也要挤出时间与母亲和妻儿在一起。

直到今天,李嘉诚的这种爱家精神依然如故。在他通过千辛万苦,创立起自己的商业王国之后,他的这种精神上升为一种更大的博爱精神,用他的财富和能力,回馈整个社会,帮助众多需要帮助的人成为他的另一种人生理想和境界,同时也深深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