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肖申克的救赎》中生存困境下的存在之思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肖申克的救赎》中生存困境下的存在之思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一个发生在监狱中的故事,却成为整个人类困境的隐喻。主人公安迪和瑞德分别代表了在现代生存困境下,面对世界的两种不同态度,同时也是一个人人性中的两个方面。安迪的逃离是在希望下走出生存困境的隐喻,而瑞德最终的结局则代表了在希望下拯救的胜利。本文试图从体制化下的生存困境、存在之思——安迪与瑞德人物形象的交响、永不磨灭的希望——自救与救赎、走出荒原:重生的自由四个部分分析著名电影作品《肖申克的救赎》,挖掘电影所蕴涵的深层内涵。

[关键词] 《肖申克的救赎》;存在;希望;拯救

《肖申克的救赎》(The Shawshank Redemption)无疑是美国电影史上的一颗明珠,这部始终排在电影榜前几位的经典之作,让全世界观众领悟到什么是美国精神、什么是“美国梦”。这部电影上映于1994年,由弗兰克·达拉邦特(Frank Darabont)导演,美国时代华纳公司出品的影片,改编自斯蒂芬·金(Stephen Edwin King)小说集《不同的季节》(Different Seasons)中的一篇题为《丽塔·海华丝与肖申克监狱的救赎》的小说。电影主要讲述了一个被误判为杀人凶手的男主人公在监狱里日复一日地挖掘地洞,最终从地狱般的监狱逃出生天,并在监狱中利用聪慧的头脑和丰富的知识为自己获得了巨额的财产。故事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结局更是令人惊叹不已。

一、体制化下的生存困境

主人公原本是受害者,他的妻子背夫偷汉,他本想把他们抓个现行,没想到在现场却看到了两人的尸体。警察轻易地就判处主人公因情生恨,杀害了妻子和第三者,没有任何罪行的主人公就这样被抓进了深牢大狱,而且一判就是几十年。电影中很多台词都可以被誉为经典。例如,主人公这样说监狱四面的高墙:“这些墙很有趣。刚入狱的时候,你痛恨周围的高墙,慢慢地,你习惯了生活在其中;最终你会发现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这就叫体制化。”电影中的这句台词会令很多人感同身受。虽然不是囚徒,但总会有同样的困境。在这个监狱中,监狱长表面上道貌岸然,实则,并且心狠手辣;狱警们唯利是图,当发现安迪的非凡才华后想尽各种方法来利用他,而同时又在欺压着他和其他的囚犯,在这个监狱中充满着以博格斯为代表的怪胎,这里充斥着打架、敲诈和。而他们皆不是这部影片的主角,仅仅是这部影片的背景,向我们展示这里的环境如何恶劣。

故事的意味在于在一个如此恶劣的环境中,将囚犯们改造成了习惯了其中的生活,不得不依靠其生活的人,当布库克斯在入狱50年后重获自由,此时自由不但没有让他感到兴奋,相反让他感到恐惧,最终他在茫然中自杀身亡。

这就是影片所要诠释的体制化下的生存困境。体制化让生活保持在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稳定是如此灰暗,人在这里失去对自由的渴望,失去希望,失去兴趣,失去对人生价值的追索,陷入生活中无边的琐事,存活的意义只在下一刻依然能够存活。

体制化的困境使得这部影片打破了一般监狱影片的传统套路,使监狱成为整个人类困境的隐喻。它揭开了沦陷于日常琐事中的人们对存在、自由、希望和人生价值的思索。庸庸碌碌的生活使人陷入麻木。在他们被体制化的过程中,也渐渐顺从于这个体制,不经意间业已成为体制的帮凶,意义被生活的车轮碾压得粉碎,自由与希望被脱下圣衣。“人只是死亡国土上的一个空架子,一个填满了稻草的人,一个影子。”

二、存在之思——安迪与瑞德人物形象的交响

安迪与瑞德是影片中两个主要的人物形象。影片以瑞德的视角叙述。瑞德是监狱中的“权威人物“,他算不上正直、善良,在年轻时也因杀人入狱,使其不得不终其一生为自己年轻时的冲动付出代价。同时,他也并非作恶多端,像博格斯那种十恶不赦的恶棍。这是一个有着深刻隐喻意义的角色,他代表了大多数,确切地说是大多数中的佼佼者。当安迪入狱的时候,他已经在这里生活了20年,他深谙这个体制下的处世之道,并在其中游刃有余,成为这里的“权威人物”,他是这种生存法则下的可悲的“成功者”。

安迪就像一道光,让这个阴霾的世界看到了自由的光辉。当安迪利用监狱的广播放起意大利歌剧的时候,人们为之震动了。就像瑞德的旁白所言,他并不知道歌剧中到底唱了什么,其实这本身也无关紧要,但其中的美妙却超出了言语所能表达的范围,这声音就像是一双翅膀,使这些高墙下的囚徒感受到了自由的气息,就像鸟儿飞离这个灰色的牢笼,让笼中之鸟看到外面的世界。

安迪与瑞德两个形象代表了对于人生存方式的思辨。一种是安于体制,在体制下的夹缝中寻求生机,一种是追求自由与希望,在希望的指引下寻求光明。我们的生活是怎样的?而我们又应去如何生活?两个人物形象的交响,使得安迪离我们不再遥远,使得瑞德的身上也闪现出了神圣的光辉。

三、永不磨灭的希望——自救与救赎

“怯懦囚禁人的灵魂,希望可以令你感受自由。强者自救,圣者渡人。”救赎是影片的主题。“救赎”(redeemed)起源于《圣经》:“锡安必因公平得蒙救赎,其中归正的人必因公义得蒙救赎。”在《圣经》的《创世纪》中,由于人类的祖先偷食了智慧树的果子,而获得了原罪,现世中的人们需要时刻悔改,因信而终得到上帝的救赎。

而这种价值观在美国人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这致使基督教的教义在多个维度得到广泛发展:只有心存信念,才可获得希望,才可拯救自己和世界。

从出生到死亡,是每个人无法逃脱的宿命。我们无法得知自己从哪里来,也无法把握自己到哪里去,于是庸庸碌碌的生活使人在追索意义的旅程中变得疲惫不堪。怯懦的囚徒已忘记自由的滋味,但当强者出现,圣者降临,心中的神性将又会被唤醒。

安迪的救赎行动在影片中有多次精彩的表现。在帮助一位狱警继承一笔遗产后,安迪为他的同伴们争得了一桶啤酒的奖励。五月阳光和煦,他们坐在屋顶上,同伴们喝着啤酒,安迪看着这五月的天空,勾起了他们内心的奇特的感觉。正如瑞德回忆的那样,阳光下的他们就像是在修葺自家的屋顶,这种久违的自由的感受使每个人的内心都复活了,在这个以规训与惩罚为准则的世界中,第一次映入了人性的和自由的光辉。

这种救赎的行动在不断展开,安迪坚持6年不停地给州委员会写信,希望改进监狱的图书馆。最终他终于如愿地将这个图书馆改造成了一个开启人身心的有价值的地方。

这种救赎在监狱广播那意大利歌剧的乐章中戏剧化地达到顶峰。

瑞德在这里是被救赎的人。年轻时的瑞德犯下了杀人罪。他为了得到一笔钱,给妻子投保,然后竟然给妻子开的车动了手脚,恰巧妻子那天搭载了女邻居和她的孩子,致使一出惨剧的发生。我们不得不说年轻的瑞德所做的事是残忍的、灭绝人性的,但年轻时候的罪让他付出了一生的代价,他的囚禁究竟是为了什么,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在安迪到来之前,瑞德似乎也并没有认真考虑过自己的行为。瑞德有着愤世嫉俗的外表,他觉得希望会让人疯狂,是个危险的东西,好似他已放弃了希望。面对面试官的提问,瑞德虽然对答如流,说自己已经改邪归正了,自己已经对社会没有危害了,但是他却并没有真正反思过自己的罪行,没有试图去寻找改变自己的力量。当然,这个环境本身并没有为他提供这种积聚正向力的土壤,相反,沉沦于此正是这里对他的改造。安迪的出现使得瑞德的生活发生了改变,他开始相信希望,相信自由,相信应该认认真真地面对自己的人生,他不再玩世不恭、不在浑浑噩噩,这种心灵的拯救彻底唤起了他灵魂的复活,就有如沐浴无上的恩典与救赎,而最终的结局也非常完满。

汤米是另外一位被安迪救赎的人。汤米是个叛逆的青年,玩世不恭,多次入狱。但他从来没有认真考虑过改变自己的状况。但安迪认为他是一个可以被改变的年轻人,他的身上有一股年轻人的热情,于是安迪教汤米阅读和写作,这些努力使得汤米的身上发生了惊人的改变,汤米最终通过了自学考试,同时,汤米戏剧化地成为能够解开安迪冤屈谜团的关键人物。当安迪的罪即将可以洗雪的时候,汤米被典狱长暗杀,这使得这个国家机器的代表再次成为败坏的代名词,而与安迪形成了完全的对立。

随着故事的展开,安迪的救赎让我们看到了神圣的光环,同时也让我们更为深刻地领会到救赎与自救的含义。让我们看到在这个被潘多拉诅咒的世界中,希望是何等的重要。

四、走出荒原:重生的自由

安迪走了,朝向自由走了,正如瑞德所说:“有些鸟儿是关不住的。它们的羽毛太鲜亮了。当它们飞走的时候,你心底里知道把它们关起来是一种罪恶,你会因此而振奋。”匈牙利爱国诗人裴多菲有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安迪的逃离让那些在监狱中生活了太久的人们去想象其生活原本应该怎样。而同时,这个伟大的故事也在感动着全世界的观众,让人们陷入了深思,想想我们的生活应该是怎样的?自由这个遥远而又抽象的概念在瞬间变得清晰可见,它与生命的意义、健全的人性紧密相连。它让我们知道何谓伟大和神圣。“监狱生活充满了一段又一段的例行公事。”我们的生活又何尝不是如此?恐惧、怯懦、麻木,使得我们在现实中徘徊,“忘记世上还有不是用石头围起来的地方。忘记自己的内心还有你自己的东西,他们碰不到的东西。”我们终日游走于这阴冷的荒原。《肖申克的救赎》中安迪的救赎相信不仅仅属于肖申克监狱,也会激励整个世界的观众。

[参考文献]

[1]马春霞,康金华.希望·知识·救赎——观美国电影《肖申克的救赎》[J].作家,2008(20).

[2]倪慧.浅谈《肖申克的救赎》中的自由和希望主题[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理论研究, 2011(03).

[3]江峰.普渡众生的无奈和众生的自我救赎——《肖申克的救赎》解析[J].电影文学,2004(01).

[4]袁鸣.重观经典:《肖申克的救赎》[J].电影新作,2003(04).

[5]蒋昕臻.知识对自我的救赎——《肖申克的救赎》一改美国自由主义奋斗之路的暴力模式[J].电影文学,2008(05).

[6]张蓉.由《肖申克的救赎》引发的思考[J].电影文学,2010(02).

[7]李丽娜.《肖申克的救赎》声音分析[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2(02).

[8]周慧霞.希望在,梦就在——论《肖申克的救赎》中的救赎主题[J].大家,2010(06).

[9]罗建波,丁旭.信念拯救希望——评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的救赎主题[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6).

[10]邵凌春,贾楠.《肖申克的救赎》中音乐的作用[J].电影文学,20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