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青石镇传奇:80后夫妻自创“中国最酷大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辞职返乡建免费图书馆
今年33岁的李英强出生在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青石镇。2003年,获得北京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后,他曾在北京一家外企管理层工作,堪称金领一族。2005年,他与来自甘肃的北漂女孩张新月喜结连理。
毕业后的几年,李英强在出差和返乡探亲时,看到了乡村文化的凋敝,不禁深感痛心:乡镇的电影院被改成了歌舞厅,青少年流连于台球厅和网吧,成年人则把空闲时光放在聊天和打牌上……
李英强想为家乡做点儿什么,比如捐建一座免费图书馆。
当李英强把想法告诉妻子张新月后,没想到张新月对此也深有感触,她提议说:“我们索性回乡下换一种活法,在北京漂泊了多年,我早就厌倦了都市的喧嚣,渴望过上宁静自由的田园生活。”妻子的理解令李英强激动万分。从此,李英强和妻子开始四处淘书。北京大学的“周末书市”是他们经常光顾的地方,夫妻俩自掏腰包买了数千本二手书。一些志同道合的友人也积极出谋献策,一次次捐款、捐书。
2007年夏天,李英强、张新月毅然辞职,带着数千本买来的和接受捐赠的图书回到了青石镇。夫妻俩大胆设想,以乡村图书馆为切入点,把好的教育资源引进农村,创立一所开放式的“草根大学”。
父母的不理解、乡亲们的质疑和嘲讽都没能阻挡小夫妻追求梦想的脚步。不久,他们就与青石镇中学达成了合作协议。
2007年年底,李英强、张新月夫妇的“立人乡村免费图书馆”青石镇中学第一分馆开张了。当地青少年逐渐自发地在课余时间到图书馆读书,有的学生还为“立人”做起了义工,校园生活也因“立人”有了新乐趣。一本本书籍宛若一双大手,为被“圈养”在偏僻乡村的孩子推开了一扇扇视野辽阔的窗。
“小镇大学”引来各路高人
半年后,“立人乡村免费图书馆”不仅成了当地青少年的精神乐园,甚至还吸引了青石镇的农民。李英强、张新月专门从一些特价书店引进了《农村创业100例》、《科学种养》、《乡土文学》等书籍杂志,以此丰富返乡农民工的精神家园。渐渐地,李英强、张新月把“立人”打造成了一个文化中心,人们可以在那里参加作文或演讲比赛、看电影、听音乐、听各种讲座。一些学子的思想甚至人生在那里发生了转折,小海就是其中一位。
2008年年初,李英强为初中生读者开设了《中学经济学》选修课。课程计划是一周一节课,每节课4个小时,讲一个核心的经济学概念,如,选择、交易、竞争、成本、价格等。初三学生小海听过课后,开始借图书馆的经济学书籍看,思路和视野渐渐地打开。2010年,他和几位同学联手办了一份跨校的中学生报纸,每期印两三百份,在五六所高中同时发行,每份1元。此举受到众多师生的肯定,李英强对此也赞美有加:“报纸的水准超过了我见过的许多大学生校刊。”
2011年,小海如愿考上了中央财经大学。在北京,他多次打电话给李英强,说:“有‘立人’相伴的时光,是我成长最快的几年。我对理想、人生道路的思考和选择,几乎都是在图书馆里完成的……”
图书馆做成了,李英强开始着手筹办“立人大学”。 “立人大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罕有的存在,没有自己的校舍,只能借用青石镇初中的宿舍和教室;没有校长,没有固定的管理团队,资金基本依靠公开的小额募捐;第一期只有暑期班。但这所中国唯一的“小镇大学”发出的招生简章却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它列出了一批堪称豪华的师资阵容:刘瑜,清华大学副教授、《民主的细节》作者,讲授美国的民主;秋风,著名学者,讲授传统文化与转型;熊培云,南开大学副教授、《重新发现社会》作者,讲授近代思想文化史;“安猪”,公益NGO“多背一公斤”创始人,和大家探讨“如何改变世界”;曾经的国际大专辩论赛冠军郭宇宽讲授“辩论与说理”……
这些文化名流中既有李英强、张新月的朋友,也有慕名而来的志愿者。导师们没有讲课费,还要自掏行程上千公里的路费、辗转换乘多种交通工具才能来到青石镇。
令许多年轻人感兴趣的是,这所条件极其寒酸的“草根大学”不仅师资力量惊人,还免费对学子开放,并且有着高远的理想:让刚刚高中毕业和进大学不久的学生感受真正的大学教育,以自由、开放的方式探索民间高等教育的可能形式。
2011年夏天,在网上看到“立人大学”的招生简单后,响应者众多,80人的招生计划,报名人数却超出了三四倍。入选的高中生、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一位名叫万永生的高中生甚至骑自行车从河南来到青石镇。
外界的闯入给青石镇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学校附近几家超市的脸盆、凉席等生活用品卖得特别好;100多人外出吃饭,周边的小饭店忙得不可开交,小卖部的冰棍都一度卖断货。
“立人大学”的课程十分有趣,比如有一场主题为“如果有6000亿元,你将如何改变世界”的辩论会。辩论进行得非常激烈,以至于评委老师也“罢了工”,组队参加舌战。最后得奖的方案出人意料:烧了它,抑制通胀。
想让“最酷高校”全国开花
“立人大学”的条件十分艰苦,暑假班上,电扇吹出的都是热风,来自清华的美女教授刘瑜只能一边讲课一边擦汗。小镇的物资匮乏考验着每一位导师、学生和志愿者。
“立人大学”能办下去,全靠热心人的资助。2012年夏天,看到义工发出的求助微博后,有网友汇来了3000元,指定用于购买冷风机;热心人张先生甚至租了一辆车从郑州运来两台大空调,当他走进这座中国最穷也最酷的大学时,被学子们的热情和导师们的无私奉献精神深深地感动了,竟留下旁听了一周课后才恋恋不舍地与众人告别。
“立人大学”的学校生活丰富多彩。校园的启事墙上贴满了各种“小广告”―― 一位来自复旦大学中文系的女生写道:一起去读诗吗?时间:早6点半到7点半。地点:悦来亭(校园内的小亭子)。几名新闻专业的大学生则发起了关于新闻学和记者工作的讨论,并邀请前来担任导师的资深媒体人郭宇宽和《南方周末》记者参与。整天抱着一把吉他的长发文艺青年则发起了“摇滚乐在中国”的主题沙龙……
学生们经常会在老师的支持下外出消夜、喝酒、吟诗。有天晚上,一群人在路边的大排档吟诗唱歌到凌晨。最后,大家花样迭出,广州人“安猪”用粤语念起了《黄鹤楼》,谢泳先生的弟子林建刚唱颂了《将进酒》,连大排档的老板也加入进来,忘形到记不起究竟该收多少钱。
来到“立人大学”的学生大多具备良好的问题意识和求知欲望,从他们的课外调研选题就可以看出来――有人选择研究乡村的小额信贷问题,有人将目光投向镇上和村里的空巢老人,有人研究乡村美育问题……
一天晚上,突然停电了,但当晚课程已经安排好,由熊培云教授讲“我的学思历程”。志愿者买来了蜡烛,在课桌上、讲台边点燃。烛光摇曳中上课的场景很快被学员拍照并发到微博上,“最浪漫的一课”吸引了许多网友的转发。“无电之今夜,蕲春,烛光里的课堂。夜航船。年轻纯朴的心,视而不见的风浪。纪念,存照。愿世界安好!”熊培云在微博上这样说。
后来,不仅晚上的课在烛光中进行,白天的课也移师户外。在学校附近蕲河的沙滩上,熊培云讲胡适,前来当志愿者的希腊女作家芒格斯讲柏拉图和《理想国》,学生们围坐一圈,引得路人驻足观望,形成了一道有趣的风景。
那段日子,李英强很吃惊,这样一个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大学居然真的成立了,并办得如此成功。
李英强的女儿与“立人大学”同龄。把女儿带到农村,李英强和张新月从没后悔过,反而庆幸能让女儿更好地感受生活和自然。尽管存在诸多不便利,但他们很少谈及清苦,谈到的尽是乡村生活的美丽和快乐。
如今,李英强已经在全国建起了16座面向乡村的免费图书馆,藏书10多万册,在馆的全职人员和志愿者有50多人。“立人大学”也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和赞誉。2013年的暑、寒假班,预计可招生500多人。
谈及未来,李英强说,他们的终极理想是让“立人大学”和“立人乡村免费图书馆”在全国遍地开花,让更多的年轻人享受这种新颖的教育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