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自在之物”:乌托邦、波普与个人神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自在之物”:乌托邦、波普与个人神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12年10月14日至11月27日著名艺术家王广义艺术回顾展”,“自在之物乌托邦波普个人神学“在北京今日美术馆隆重展出,展览由今日美术馆张子康担任总监、著名策展人黄专担任本次展览的策展工作。

“自在之物”(德语:Ding an sich;英译:Thing-in-Itself;中文又译为:物自体、物自身)为康德哲学的中心范畴,也是近现代人类思想史的中心命题之一。自在之物为现象与感官材料之来源与基础,但又是人认识之外绝对不可认知之物,具有先天的时空形式和普遍、绝对的形而上性质,它与“为我之物”为辩证对应的范畴,这一范畴在当代艺术史中的意义突出体现为它在物与词、质料与意念、理性与信仰间的多重悖论关系的呈现。

王广义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现代主义艺术史中最重要的代表性艺术家之一,他的艺术经历凸现了中国当代艺术由启蒙时代到现代先锋主义、后现代主义、消费主义的过程中复杂的悖论性逻辑。但长期以来对他的批评和研究一直被各类冷战性的批评话语和商业资本解说所误读与限制,缺乏与当代中国思想史、视觉文化史相关联的深度的个案研究。

“政治、艺术与神学:王广义艺术研究计划”将以“自在之物”这一主题系统展开对王广义艺术中理性与信仰、世俗世界与超验世界、政治-神学内容的历史辩证性质的深度学术研究,也借中国当代艺术史上这一典型个案的研究性展示,以艺术史与思想史结合的方法,全面清理这一历史的内在发生逻辑、图像方式和情境影响,它的学术目标是为全球当代艺术理论阐释系统中增添一个汉语批评的案例。

展览由4大单元构成,分别为:“文化乌托邦想象:创造的逻辑”、“从分析到波普:修正与征用”、“唯物主义神学:质料与形式”和“自在之物”。前面3个单元展出王广义自上世纪80年代迄至今的40余件代表性作品,其中包括《凝固的北方极地》(1985)、《后古典——马拉之死》(1986)、《黑色理性——炼狱分析》(1987)、《大批判——万宝路》(1992)等油画作品和《VISA》(1994)、《基础教育》(1996)、《冷战美学》(2008)等以及其他大型装置作品,同时还将展出大量未曾公开过的方案草图和影像、图片文献。其中第四单元将展出王广义为这次展览创作的大型装置作品《圣物》和《“自在之物”》。

作为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现代主义艺术史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家之一,王广义的艺术经历凸现了中国当代艺术由启蒙时代到现代先锋主义、后现代主义、消费主义的过程中复杂的悖论性逻辑,但其作品的复杂性和风格的不断变化也为对其作品的批评和研究设置了种种“陷阱”,因而不断被误读。“政治波普”此类的标签和定义好似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为他在中国当代艺术界赢得了声誉和荣光;但同时也导致了他每一时期的艺术创作不断地遭受误读,甚至长期以来被一些冷战性的批评话语权和商业资本解说所曲解和限制。或许用奥地利诗人里尔克的这句话最能表示对王广义的解读:“荣誉归根结底只是围绕着一个新的名字聚集起来的一切误解的化身。”

这种误读甚至自他的从艺之始起就伴随左右。1984年王广义与他的学术伙伴组织成立了当时最早的现代艺术团体“北方青年艺术群体”,他们将其艺术目标确定为“创造”一种全新的、启示录式的神学“世界”,这个艺术目标的假想敌是各种“末梢的罗可可艺术”和“纯形式主义的病态艺术”。实际上这个目标与“85′新潮美术运动”一直倡导的“启蒙大众”的差异显而易见,但有意思的是“北方青年艺术群体”和它倡导的“理性绘画”却一直被视为这场运动的主流。这种误读最终也导致了王广义长期以来保持沉默、不愿轻易举行个展。因此,将王广义视为一个“艺术史命题”而不是艺术个体进行与当代中国思想史、视觉文化史相关联的深度个案研究意义重大。2008年黄专曾策划了王广义国内的首次个展“视觉政治学——另一个王广义”,主要展出的是一些曾经使他成名的装置作品,意在通过这样一个横截面来清理他身上的政治标签,探讨作为所谓“政治艺术家”的他,其政治立场和艺术之间到底有着怎样的逻辑关系。

此次的“政治、艺术与神学:王广义艺术研究计划”将以“自在之物”这一主题系统展开对王广义艺术中理性与信仰、世俗世界与超验世界、政治-神学内容的历史辩证性质的深度学术研究。也借对中国当代艺术史上这一典型个案的研究性展示,以艺术史与思想史结合的方法,全面清理这一历史的内在发生逻辑、图像方式和情境影响,其学术目标是为全球当代艺术理论阐释系统中增添一个汉语批评的案例。做为康德哲学的中心范畴,在康德看来主观世界之外的另一个世界决定了人的认识,但又是人类认识的边界。我们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世界其实只是表象,这个背后世界的特性恰好就是艺术描绘世界的最好方式。那么如何克服表象的视觉世界与启示的沉思世界间的两难就成为所有艺术问题中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自在之物”这个具有哲学和神学的双重特性的概念是整个西方哲学史的一条主线,不同时期、不同流派对它有着各自的解释。到了19、20世纪也仍然是西方哲学争论的焦点,但在我国的艺术界却鲜有关注和探讨这一话题。多年来和王广义有着近30年交情的著名策展人黄专通过对其艺术的多年跟踪、研究,最终发现“超验世界和世俗世界的矛盾”正是贯穿于王广义所有作品的特性。而王广义本人也一直相信在世俗经验背后存在着一个神秘莫名的超验世界,一个“自在之物”,他对它始终存有迷恋和敬畏。王广义说:“上大学时,我的兴趣就在宗教哲学和存在哲学。我最爱读的是托马斯·阿奎那、尼采、萨特、康德的书。后来便热衷于中世纪的神学,我喜欢古典的、神秘的东西,‘自在之物’所产生的困惑始终贯穿于我的创作过程中。”而意大利批评家Paparoni Demetrio(德梅特里奥·帕怕娄尼)等学者也在不同角度认同“自在之物”在王广义作品中所起到的支撑性作用。

10月14日-15日,今日美术馆邀请了世界各国重要现代美术馆馆长和策划人、研究者对北京进行学术交流访问,如英国泰特现代美术馆(Tate Modern)与泰特英国美术馆(Tate Britain)成人项目的召集人、泰特现代美术馆 公共项目策展人Dr. Marko Daniel(马可·丹尼 尔);美国洛杉矶Cal剧院的画廊主管、馆长 Clara Kim( 曾任沃克艺术中心副馆长);美国旧金山非营利艺术机构iCulture运营总监及策展人白桦;德国柏林亚洲艺术馆(中国当代艺术)副馆长、高级策展人Uta Rahman- Steinert;日本东京现代美术馆馆长 Hasegawa Yuko,著名艺术史家、策划人、杜尚研究专家Arturo Schwarz(阿图如·施沃兹);意大利批评家、策划人Paparoni Demetrio;韩国光州双年展主席Dr. Yongwoo Lee(李龙雨博士);美国著名美术史学家Jonathan Fineberg(乔纳森·芬博格),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教授徐钢,以及重要藏家Uli Sigg (乌利·希克)等。并在10月14日全天举办由著名美术史学家巫鸿主持“当代艺术史的构成方式”国际研讨会,以增加中国当代艺术与世界各国高层次的学术互动。同时展览期间11月26日《王广义谈艺术》讲座将在中央美术学院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