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职语文教育弊端分析与对策探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职语文教育弊端分析与对策探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不明确的课程定位,模糊陈旧的语文观,导致了语文教育工具性与人文性失衡甚至双缺失的局面,如何扭转这种局面,做到语言教学与人文教育的自然融合,成了目前中职语文教育的一个颇具现实意义的课题。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育;弊端对策

一、中职语文教育存在的弊端

一直以来,我国语文学界都存在着“语文教育定位在哪里”的争议。第一种观点认为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是工具性。“语文是一种工具,这是完全正确的”,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鉴于语言文字是客观事物的符号而具有“客观性”;一是较为特殊的“主观色彩”。也就是说这种客观的语言文字符号在实际运用中,总是渗透着人的主观意识,蕴含着人的思想感情、价值取向。因此,“在语文性质中,‘工具性’是最基本的、第一位的”(杨桦发)。

第二种观点认为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是人文性。“语文教育的性质绝对不是语言工具训练的教育而是心学教育”“因为语文教育的内容是语言及语言作品,而语言是心灵的符号,语言作品是心灵的肖像。”(李寰英)

还有人侧重强调语文教学主要培养学生的语感;以及强调语文教学主要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等等。新课标虽然将语文课程定位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上,但对怎样理解“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并未作出明确的说明。

关于定位问题的诸多争议,致使许多语文教师在语文科教学上比较迷茫,具体表现为:

一是从未对语文教学应该履行什么使命、怎样完成语文教学的使命这些根本的问题作过宏观的严肃的思考,只是遵循传统的语文教学经验照本宣科,这些教师对学情的体察,往往停留在基于自身学习经验基础上的联系,具有明显“想当然”的色彩。实施教学依仗他人经验,研究学情却为自身经验所局限,这样双重的“失真”构成了这一部分教师的所谓“语文观”,致使他们对自己长期从事的语文教学工作缺乏独立的思考,思想上的模糊混沌自然影响到他们的教学行为也是盲目的,语文的课程目标的实现,自然也就大打折扣。

另一种,在实施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自觉完成了语文观的生成,可惜观念一旦形成,就不再与时俱进,导致观念反而束缚了行为的发展。比如,有的语文教师用学生的生活实际、社会实践来代替语文成为教学内容;有的教师离开对文本的基本理解,离开言语实践,抓住课文的某一点进行无限制的延伸……

中职业语文教育在迷茫和守旧中举步维艰,于是一部分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师便选择了做一只埋首于沙的鸵鸟,要么自欺欺人,认为“中职的春天来了,中职语文教育的春天也不远了”,要么自轻自贱,觉得中职语文教育走进了一个发展的盲区。这两种心态必然的导致了两种教学行为:

(一)过于追求工具性,违背语文教学的规律。

在近年中高考语法知识考试日渐淡化的形势下,有的中职语文教师就以为语法不必搬上课堂了,于是转而专攻“语文应用能力”的培养,加大了应用写作及口语表达的训练。而在训练的时候,却忽略了“循序渐进”的教育规律,完全抛开基础的语句练习,直接进入文章的写作或语段的组织。结果,学生的技能训练形式单一,收效甚微,还容易引发厌学情绪。 然而,我们应该明白,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附着在字、词、句、篇上的,一切语文能力的形成,都不能离开以字、词、句为载体的语言训练,若绕开这些而搞“一步到位”,就是违背语文教学的规律。因此语文教学必须把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的语文文字,促进学生语言和思维的发展,放在最根本的位置。而重视学生的语言积累和运用,是不能抛开这些基础内容与形式的。

(二)打着“人文性”的幌子裹足不前。

有的教师,大肆追捧中职语文教育的“人文性”,目的是以此为幌子,安于现状,不敢承担帮助学生走出学习困境的责任。他们大幅降低语文技能训练的难度和强度,热衷于一些肤浅文史知识的炫耀。在课堂上,学生一时被他们的“满腹经纶”所蒙蔽,下课了,语文能力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变,取巧的夸夸其谈掩饰了这些教师不思进取的麻木。

“作为学科教学内容,语文的知识和能力无疑是主干要素,离开了这一主干,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好,学习过程与方法也好,都无所附丽,语文也就消泯了与其他人文学科的界限,失去了自身存在的价值。“语文教学要坚持思想性,要弘扬人文精神,是无法饶过语文训练这道坎的”。这些教师,恰恰热衷于知识的传授,却对能力的培养视而不见,因而他们在课堂上的语文训练往往不能做到系统和深入。

二、中职语文教育对策

(一)历史地解读中职语文课程的“双性” 。

语文课是什么?目前语文教育界已基本达成共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笔者认为, 语文学科的教学,旨在对学生进行语言的积累、语感的训练和听、说、读、写方面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同时培养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思想修养。这就是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体现。这两性的统一,若历史地看待,笔者认为并非是平均,或是一成不变的按一定比例配置,而是因时而变的,这个“时”,就是社会现实的需要,学生的需要。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试行)》指出:“语文是学习和工作最重要的基础工具”。职业高中语文教学“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语文训练,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阅读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全日制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 相比之下,虽然中职语文教学似乎更应倾向于工具性,但学生的人文素养现状告诉我们,在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语文训练,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阅读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和口语交集能力的同时,作为他们的语文老师,我们不应该无视广大中职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而是应该在有限的课堂上和课堂之外尽力引导、帮助他们弥补这方面的缺陷。因此,在课堂上追求并实现语文教育的两性统一与平衡,是我们应该明确的目标,而这种统一与平衡,无论是与语文教育的定位,还是中职语文教育的任务,都不是相悖的。

(二)语文科要为专业成长服务,教师要为学生服务。

语文能力作为学习其他知识的基础,必须真正与其他学习内容建立联系。所以在语文课堂上,我们可以不仅仅以语文课本的内容为学习对象,而是大胆主动地将学生的专业内容引进来。如在电子专业讲授应用文写作的时候,可以训练他们拟写产品说明、设计意念或广告词等。这样的联系,是为学生提供一个更为逼真的“工作平台”,对于形成其“适应实际需要的能力”自然更有意义。

中职语文教师如果不能根据职业教育的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调整教学内容,锐意改进教学方法,仍然按照传统教学思维和授课方式,将偏难的或实际用处不大的知识灌输给学生。那他就是没有顾及职业教育中的语文教学是为中职学生更好地学习专业技术课程服务的特点。只有开展以听说训练为手段、以专业知识为内容的教学活动,才能充分发挥语文教学集操作性、实践性、实用性于一体的工具,真正为学生的专业成长服务。

而要做到这一点,当然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现有教材的限制,我们可能要为此而付出更多的心血,如果没有为学生服务的意识,是不能迈出这一步的。

(三)大力培养阅读习惯,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笔者认为,无论一节课的任务多重,都应该为学生的阅读留点时间,不仅仅是让学生初步感知学习内容,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养成阅读的习惯。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与提高,通过教师的娓娓道来,固然是一大途径,但他们以阅读的方式,自主与书籍建立沟通,更为重要。只有这种方法与习惯,他们能带离校园,终生受用。而一旦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那么课外阅读就不会沦为一句空话,从阅读到感悟,到“我手写我心”,也就顺理成章。

进入21世纪,一些发达国家教育目标有了由单一性(知识型或技能型)向综合性(注重学生的整体素质)发展的趋向。可以说,为实现培养新型人才的目标,各国都进行了课程改革。跨学科开设综合性课程的趋势正在取代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设置,世界各国的母语教育正在走向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表现在既重视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的同步发展,语言能力的培养,也注重思维能力、审美情感、健康人格的培养上。我国中职教育也在寻找一条适应时展潮流的改革道路。根据职业教育本身的特点,顺应中职语文教学的内在规律和实际要求,将科学人文相互融合,培养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也许正是中职语文教育的一个必然方向。

(作者单位:广东省恩平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倪文锦.我看工具性与人文性[J].语文建设,2007,(7-8):4.

[2]杨桦发.关于语文课程性质的再思考[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3,(11):11-12.

[3]李寰英.论语文教育是心学教育──兼评语文教育“工具”说[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4,(2):116-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