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食管基底细胞样鳞状细胞癌的病理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食管基底细胞样鳞状细胞癌的病理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目的 探讨食管基底细胞鳞状细胞癌的病理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至2011年我院手术切除的食管癌患者22例的病理资料;结果 溃疡型10例,髓质型7例,蕈伞型3例,缩窄型2例。肿瘤最大直径1.5~8.5cm,平均4.6 cm;结论 食管基底细胞样鳞状细胞癌形态特别,主要依靠形态学特点来进行诊断。

【关键词】食管基底细胞样鳞状细胞癌 病理特征

中图分类号:R73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5-054-01

被称之为基底样鳞状细胞癌(BSCC)是一种罕见的特殊类型的鳞状细胞癌,它很容易发生在呼吸道及上消化道。尤其是下咽部、喉的声门上区、舌根部是“危险区”,其预后明显普通鳞癌要低很多。现对2008年6月至2011年我院手术切除的食管癌患者22例的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导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资料共计22例,均为2008年6月至2011年我院手术切除的食管癌患者,男16例,女6例,年龄39~78岁,平均55.2±3.8岁。肿块位于食管上段者1例,中段12例,下段9例。根治性切除16例,姑息性切除6例。术后行放、化疗9例,单纯化疗7例,未做辅助治疗6例。有淋巴结转移15例(68.18%)。随访3~30个月,死亡7例(31.82%)。

1.2 方法

用运常规的石蜡切片, HE染色,光镜观察的标本普遍是用含量为10%的福尔马林进行固定的。而广谱CK (CKpan)、低分子CK(AE1)、高分子CK(AE3)、CEA、p53、S-100蛋白、Ki-67、PCNA、Syn、CgA、SMA等免疫组化S-P法染色,是同时进行的,需要采用En-Vision法去标记。以细胞膜、细胞质棕黄色染色就可以称为为阳性,这是从结果可以判断的。同理P53、Ki-67就为细胞核阳性表达,数量为200个细胞,< 5%为(-),5%~25%为(+),26%~50%为(++),51%~75%为(+++);76%~100%(++++)。

2 结果

2.1 病理检查

溃疡型10例,髓质型7例,蕈伞型3例,缩窄型2例。肿瘤最大直径1.5~8.5cm,平均4.6 cm。

2.2 镜检

大小较一致的基底样细胞就构成了瘤组织, 瘤细胞具有一下特点:瘤细胞较小,胞质少,核呈圆或卵圆形,深染,核仁又不是很明显,核分裂现象也是很常见的。瘤实性巢状是细胞多排列成的,巢中央常常可看见非角化性粉刺样坏死, 呈栅栏状经常排列巢周边瘤细胞, 在瘤细胞巢周边可看到透明变的基膜样物质沉积。呈小梁状、假腺样及腺样囊性结构是部分病例瘤细胞的特征,在其腔内可见淡蓝色黏液样物。另外,除了上述结构外, 在11例(50% )中还是经常可以见到各种分化程度的鳞癌成分的。而基底样癌成分与上述鳞癌或腺鳞癌之间界限分明无移行过度。表面黏膜鳞状上皮呈不典型增生至原位癌在8例(36.36% )是可见的。在6例(27.27% )BSCC的癌巢中,所见到的单个或散在多个大小不等的鳞化灶或角化珠,就好比如同皮肤基底细胞癌的毛囊分化。肿瘤侵犯黏膜下层1例、肌层4例、全层达外膜9例,侵出外膜达周围组织6例,这就可以称为6例(27.27% )的纯BSCC。22例中14例(63.64% )见到脉管内癌栓, 其中2例在黏膜内或黏膜下存在广泛癌栓。

2.3 免疫组化

CKpan、AE3、AE1均呈不同程度的阳性表达(+~++++)。p53、Ki-67、PCNA大多数病例在++以上(p53、Ki-67: +~++++;PCNA:++~++++)。CgA、Syn分别有1例显示弱阳性。S-100蛋白、SMA、CEA均为(-)。

3 讨论

一种好发于上呼吸道及上消化道的少见的鳞状细胞癌的是BSCC的一种变异型。而所引起的广泛关注,是由于它凭借其明显的侵袭性经过、较差的预后和独特的病理形态特征。文献报道显示表明[1],这种病易发在中老年人当中,这与普通食管癌是相似的,而BSCC多发生在食管中下段,溃疡型和髓质型的发生尤为最多。很多实例表明,这类病具有明显的侵袭性,在就诊时就有55% ~80%的病例已发生了淋巴结转移。

以基底样细胞构成的小叶状、巢状、筛孔状、条索或小梁状结构出现的,是BSCC的形态特征,常常在这些细胞巢内可见鳞状分化灶, 呈栅栏状排列就是周边部的基底样细胞核。坏死较为常见,表现形式如:单个细胞坏死或较大癌巢中央的粉刺状坏死,与普通鳞癌成分以混合或相互分离的形式共同存在,在BSCC也是常见的,但这还是应以BSCC成分为主,普通鳞癌成分为辅[2]。当然也可伴有表面黏膜的鳞状上皮原位癌, BSCC与表面上皮原位癌直接相移行,在一些病例中也是可见的,支持BSCC的理由可能是来源于表面上皮的观点。有些小的假腺腔与腺样囊性癌相似在癌巢内有时候也是可见的, 透明嗜伊红或黏液样间质。

在肿瘤是常伴有的。对BSCC进行免疫组化检测不少学者也试验过,他们是采用多种抗体,目的是为了试图寻找出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根据,然而结果表明出不同的论点,因此此事缺乏特异性。为了更完整些,有相关学者也曾提出认为CK14、CK19能检测食管BSCC的基底样细胞成分,同时也提出此类抗体具有表型特异型和鉴别诊断的价值,但还是事半功倍,还是有不同的研究结果[3]。因此诊断此病仍主要依靠典型的组织学形态。

BSCC凭借其特殊的组织形态诊断一般是困难不大的,但还需注意与以下肿瘤区别: 无鳞状分化灶,不伴有表面上皮的异型增生或原位癌,也缺乏BSCC中常见的坏死,核分裂象少就是腺样囊性癌的一个不同点, 其次,SMA、S-100蛋白呈阳性;细胞癌小。因此,就缺少了BSCC中的两种成分, BSCC的癌组织不呈小叶状生长、不呈粉刺样坏死,无基膜样物,免疫组化可见两种以上神经内分泌标记(CgA、Syn、NSE、Leu-7);低分化鳞癌和腺鳞癌都是缺乏BSCC特征性的病变,而腺鳞癌可见到清晰、明确的管状腺癌成分。对于提高诊断水平、指导临床治疗以及判断预后肿瘤,在严格鉴别上是具有重大意义 。

参考文献

[1]黄晓赤,罗克枢,赵剑萍.食管鳞癌特殊亚型的临床病理和免疫表型分析[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2001, 17: 188-90.

[2]邵令方,高宗人,卫功铨,等.食管癌和贲门癌的外科治疗[J].中华外科杂志, 2001, 39: 44-6.

[3]Wain SL, KlerR, VollmerRT,etal. Basaloid-squamous carcinoma of the tongue, hypopharynx, and larynx: report of 10 cases[J]. Hum Patho,l 1986, 17: 1158-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