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颈动脉系TIA患者颅外段颈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临床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颈动脉系TIA患者颅外段颈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临床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TIA)是神经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我们通过对颈动脉tia患者行颈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旨在探讨颈动脉系TIA的发病机制、分析颅外段颈动脉内-中膜和斑块的变化。

1 资料和方法

资料 颈动脉系TIA患者72例,其中男性34例,女性38例。年龄40~78岁,平均(54.64±7.86)岁。所有患者的诊断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的诊断标准。对照组30例,均系健康查体者,其中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龄42~67岁,平均(52.55±7.54)岁。TIA组和对照组年龄、性别构成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1.2 颈动脉超声检查 采用日本AlokA公司生产的SSD-400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7.5 MHz。受检者取仰卧位,颈部放松,头部偏向检查侧的对侧,先从颈根部开始探查,依次检查颈总动脉(CCA)、颈动脉分叉部、颈内动脉(ICA)。

1.2.1 颈总动脉(CCA)内-中膜厚度(IMT)的测量 横纵向观察颈总动脉,颈总动脉(CCA)后壁纵向透声显像表现为有相对低回声分隔的两条平行亮线,即“双线型”,内线为内膜与管腔的分界线,外线为中外膜分界线,其间距离即为IMT。在双侧颈动脉分叉部的近端1~2 cm测量内-中膜的厚度,每一侧均测量4次,取其均数为颈总动脉(CCA)的IMT。

1.2.2 颈动脉斑块的记录 观察斑块的形态、分布、大小和性质,半定量估计斑块的范围及严重程度:0级为无斑块;1级为单侧斑块≤2 mm;2级为单侧斑块>2 mm或双侧均有斑块但其中至少一侧斑块≤2 mm;3级为双侧斑块均>2 mm。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记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q检验,率的比较用χ2 检验;颈动脉斑块分级和IMT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s相关分析。(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TIA患者颈动脉斑块发生率、IMT和对照组的比较 见表1。

2.2 TIA患者颈动脉斑块分级程度和IMT的关系 见表2。

经Spearmans相关分析颈动脉斑块大小和颈总动脉IMT有着密切的相关性,相关系数(r=0.674, P

3 讨论

颈动脉硬化,特别是颅外段颈动脉的粥样硬化病变容易导致脑供血障碍,引起TIA或卒中样发作,已经受到临床医生的重视。

研究表明,IMT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表现和重要参数,对缺血性脑卒中、心肌缺血事件的发生有着重要的预警作用。从表1可以看出TIA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厚度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从表2可以看出随着IMT的升高,斑块的严重程度也增加,表明IMT和颈动脉粥样斑块确实存在着相关性。

本研究还发现颈动脉硬化斑块好发于颈动脉分叉部(占52.4%),其次为颈内动脉(24.2%),与多数研究报道相同,分析可能除了与局部血管解剖结构变化、血流状态由层流形成湍流以外,还与局部剪切力的变化有关。

早期人们估计局部高剪切力(>400 dyne/cm2)才会造成内皮细胞的损害,后来发现正常动脉壁的最大剪切力都在100 dyne/cm2以下,又提出了低剪切力学说。正常生理水平的动脉壁面剪切力(15~70 dyne/cm2)能够减少内皮细胞的翻转,增加内皮细胞的致密度,而在低壁面剪切力(0~4 dyne/cm2)时内皮细胞翻转率高,内皮细胞之间的缝隙加大,利于脂蛋白等物质溢出;同时低剪切力能够通过激活生物合成酶增加内皮细胞的吸附作用,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因此,有学者指出内皮细胞血管活性物质和基因表达对局部剪切力反应的不同是血流动力学因素在动脉硬化形成中的机制。目前多认为低剪切力和血脂质滞留时间是动脉疾病最危险的血流动力学因素。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