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沈浩 中国寻亲第一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沈浩 中国寻亲第一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今年上半年,沈浩在内蒙古、浙江、四川、河北、辽宁、浙江的城市乡间留下了寻人的足迹。沈浩说,这一路他收获了许多的感动。自2011年初,当选“中国往事・感动2010”十大网络人物之后,沈浩的善举从他个人的行动演变为一场全国的爱心大接力。时至今日,在他的追寻下,已有930个家庭得以团圆。

开办寻人网站,推出“寻人扑克”,十年来,在互联网与现实交织的寻人旅途上,沈浩靠着一个人、一双腿、一台电脑,走遍全国24个省,踏过90多座城市,穿破50多双鞋。网民称他“中国寻人第一人”。

将“不快乐”进行到底

个头不高,不惑之年却已白发过半。从32岁到42岁,这是人生精力最充沛的十年,他却一直做着“不快乐的事业”:奔波间目睹的是骨肉分离、亲友难聚;听到的是痛哭流涕、血泪哭诉,悲愁、劳累占据着他生活的全部。而且,他的这些付出大部分是免费的。

“凡是失踪儿童的家庭,每个都有心酸的故事,寻亲者需要的是一种解脱,沉浸在悲伤里,没有办法帮助别人解决问题。”沈浩每天都会接到许多寻亲者的电话,他总是会耐心的记录下寻亲者描述的细节。他说,这样有利于寻人。

目前,沈浩的寻人网站的总访问量已高达四千万人次,招募到一万多位寻亲志愿者。随着沈浩的声名远播,寻人网站的规模越做越大,但在沈浩心里,这却是个“不快乐的事业”。

“每天面对骨肉分离、亲友难聚的悲伤和眼泪,这种心里的苦痛,比身体的劳累更折磨人。”沈浩说。然而在前行寻找的路上,沈浩依然每天面对悲伤,却有了不一样的心情。“因为我想通了:寻亲志愿者需要的是一种解脱,沉浸在悲伤里,没有办法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他说,“事是不快乐的,但心情却是平和的。因为在寻人过程中,我也收获了亲情与感动。”

当痴迷网络离家出走会网友的滁州女孩齐齐(化名)失踪一天一夜后,沈浩帮助心急如焚的家长在湖北黄石一家网吧找到了齐齐。看着父亲一把抱住女儿喜极而泣的样子,沈浩为亲情动容。

当离家23年的赵文祺通过网站找到在武汉的亲生父母、一家团圆,沈浩也被邀为团圆宴上的“座上宾”,他见证了幸福。

有网友给沈浩发来短信:“每一个丢失小孩的家庭,那种伤痛与苦楚,那些希望与期待,都煎熬着我们,是我们每个家庭心中永远的痛。多亏你们好心人志愿者,使好多家庭重燃爱之火,我们不会忘记你们。”

网站的一位志愿者告诉记者,“沈浩家里的收入很大一部分要用来网站的开支,这也让他压力很大。”然而面对精神上和经济上的双重压力,沈浩始终没有改变他的初衷。

艰辛曲折寻人路

今年42岁的沈浩原本是安徽滁州一名下岗工人。彻底改变他生活的是发生在近10年前的一件事:

2001年元月,下岗不久的沈浩来到当地的一家网站找了份维护管理的工作。这天,他无意间听说三名女孩因会见网友而离家出走,其家人遍寻无果,伤心欲绝。他知道维护网站的成本并不高,为了给寻亲者提供一个网络平台,也算是尽自己微薄之力做件善事,于是,他创办了“寻人启事网站”。

“寻人启事网站建立的初衷是想为寻亲者提供一个网络平台。我觉得维护一个网站的成本并不高,希望能尽自己力做点善事。”

网站建成后两个月,就成功找回一位失踪者――江苏一名无法承受生活和工作压力而出走的公务员。为找他,沈浩四处求助网友。一个月后,有网友在安徽一个县城发现了失踪者,并劝说他回家。

“看着失踪者与家人团聚激动哭泣的样子,我更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坚定了把这份工作做下去的决心!”寻人的成功鼓舞着沈浩,但更多的寻人过程却充满曲折与艰辛。

2005年9月,沈浩接到一封来自山东的求助信,这是一个正在读高三的男孩写的。他说自己是家中的独生子,从小就被人拐卖,一直希望能回到父母的身边。但只记得自己生活在一个有桑树、梧桐树的平原地区,冬天不很冷,夏天不很热,那里有东方红50农用拖拉机,还有一个地名叫“永龙站”。

沈浩通过网络查询了很多资料,一直无法找到这样一个地名,只有湖北省京山县有一个“永隆镇”。于是,他往京山县“京铭网”的论坛里发了帖子,希望能够得到当地网友的帮助。当地网友非常热情,提供了很多有关永隆镇的情况。10月下旬他又专门来到京山县,在当地公安、媒体以及热心网友的帮助下,虽然没能如愿帮助那位山东男孩找到他的家,却意外在那里寻访到了四个失子家庭。

11月23日,武汉晚报用了一个整版报道了沈浩帮人千里寻亲的感人故事。一位武汉的网友用特快专递专门把这份报纸寄给他,这让他非常感动。更让他眼前一亮的是,当天报上刊登了河南省荥阳警方的扑克牌通缉令。而当时沈浩从事网络寻人服务已经五年了,他越来越发现网络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尤其是偏远的农村、深山区,那里根本就没有网络信号,所以他一直在寻找除网络之外的信息载体。而这篇关于扑克牌通缉令的报道,让他萌生了制作寻子扑克的想法。

“寻人扑克”引发的信任危机

2006年,沈浩首创“寻人扑克”,把扑克牌作为寻人信息的载体。沈浩说,这个念头也是受了点“美军印制扑克牌追捕萨达姆”启发。

他说,扑克牌造价低,易于携带和传播,在火车站、市中心等人流密集的地方发放这种扑克牌,无疑可以扩大走失孩子的搜寻范围,协助公安部门找到更多线索。有了这个想法后,沈浩和“联合寻人网”的站长德村取得了联系,共同探讨扑克牌寻人的可行性和操作性,经过三四个月的深思熟虑,决定实施扑克牌寻人计划。

如果订做扑克的话,最低的印量是1万副。报价各有不同。最低的报价每副0.59元,最高的报价是每副4元。也就是说,沈浩最少也要印1万副。“我与德村对费用进行了反复的计算。因为我们两人不曾考虑过要从扑克上获得收益,因此在计算费用的时候,也没有列‘利润’一项。在我们的讨论中,如果我们能收集到52家失踪儿童的资料,就可以与扑克厂家联系印制的事宜。”

沈浩告诉记者,他最后决定按2.2元/副的价位计算费用。沈浩算了一笔账,扑克万副起印,每副成本2.2元,光印刷成本就是2.2万,还要加上运费,以及到全国各地散发的费用,3万就能做这事。平摊到52个家庭,一个家庭600元差不多了。可就是这600元,让沈浩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这些寻亲家庭,都经历过太多骗局。不少失子家庭对他提出了质疑。

沈浩因此心情极为低落。他走了5个省份,十多个城市,去了江西、湖南、贵州、云南、广东五省,接触了上百个失子家庭,结果到处碰壁,无功而返。38天的旅程,花了5500元,只得到了6位家长的委托书和3600元,远远不抵他的差旅费。他又想寻求一些企业的援助。在广州的一次扑克展销会上,一个参展的老总对他说:“我们印一张扑克牌,赚不了几毫钱。哪会做这档的亏本生意?”

经费凑不齐,不能获得信任,沈浩动了放弃寻人扑克计划的念头,准备把钱全额退还给签委托书并已付费的家长。“有些网友,甚至认为我在向失子家庭行骗。质疑我的人品,他们单纯地认为,做公益事就不该收费。”

媒体对沈浩的报道让事情出现了转机。一些家长看到报道后,打来电话,对他表示信任,希望加入。他接受了26个家庭的委托,募集了1万多元钱。宁波三A集团老总看到报道后,表示愿意免费帮忙印扑克。沈浩说,他接到三A集团的电话有种想哭的感觉。

就这样,2006年8月份,第一副寻人扑克牌就这样问世了。紧接着,沈浩和同伴二人前往广东、河南、石家庄、济南等地发放扑克牌,引起了很大轰动。最初散发扑克的人只有沈浩自己,慢慢地,他和失踪儿童重点流入地、流出地的志愿者协会建立常年联系,让志愿者帮忙散发。

再难也要做,坚持将“不快乐的事业”进行到底。“事情没有做完,想放弃不太好。”“当天下无骨肉分离的那一天,我的网站就可以关闭了。”这不仅是沈浩的期待,也是我们所有人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