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黄土丘陵、河川地区水土保持治理的新思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黄土丘陵、河川地区水土保持治理的新思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乌兰察布地区的地理特点决定了该地区水土保持的特点。水土保持应该与当地的地理特点、人文特点和未来发展相结合,以更好地推进当地水土保持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乌兰察布地区属黄土丘陵地区,其河川地带较少,但也存在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需要加强治理。

[关键词] 黄土丘陵 河川地区 水土保持 治理思考

[中图分类号] S15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6-0212-01

一、乌兰察布地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现状

乌兰察布地区属黄土丘陵地带,间有少量的河川河滩平原。就该地区的兴和县来看,其中黄土丘陵面积一千二百六十八点四平方公里,分布在南部;河川河滩平原三百四十八平方公里,其水系可划分为永定河水系和内蒙古察汗淖尔内陆河两大水系,分布在中部和南部,共六大河系,总流域面积三千四百八十平方公里。这些河流受“多”字型地质构造影响,地表水流多为间歇性河流,水量季节性变化大,冬春水量少,夏季水量多而集中,河水裹着大量泥沙,附之东流,水土流失严重。该地区农业用地多,到2003年,全县实有耕地十二万公顷,实播面积六点四万公顷,人均耕地不足五亩,其中水浇地二千二百一十七公顷,人均一点六亩,与全县总面积相比,土地利用率极低,水浇地与实有耕地比例结构不尽合理。在全县总面积三十四点八万公顷的土地中,旱薄地占百分之二十一点七,风蚀沙化面积占百分之三十四点。加之土地的不合理垦殖,自然植被不断破坏,生态失去平衡,水土流失严重,水土保持治理难度大。脆弱的生态环境给当地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影响。

从2000年起,兴和县把生态建设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工程来抓,布置了永定河上游小流域治理工程,完成水土保持治理面积一点八六万公顷。2002年,政府成立了水土保持领导小组,建立符合本地实情的水土保持管理机制,形成了特有的治理模式。2003年对水土保持工作进行科学规划,科学施工,走以小流域为单元综合治理的技术路线,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筹兼顾的治理原则,当年完成水土保持面积六千九百八十公顷,提高了水保生态建设的综合效益。但是,以兴和县为代表的乌兰察布地区的水土保持工作并不能就此结束,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乌兰察布地区本来土层较薄,水土流失使土层变得更薄,土地石化和砂砾化较为严重,有的已经失去农业利用的价值,致使耕地面积大为减少。水土流失也使植被减少,地面覆盖率降低,土壤拦蓄地表径流能力也大为减少,流失后坡地土壤持水力小,该地区又是十年九旱之地,一旦遇干旱则农业产量大幅下降,甚至绝收,人畜饮水也出现困难。而河川河滩地却又是一种情形。由于大量泥沙下泄淤积河道,降低了天然河道的泄洪能力,加剧了洪涝灾害。大量的泥沙淤积使河床抬高形成“地上悬河”,如流经兴和县的鸳鸯河,增加了防洪的难度,同时给河道两侧的农田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也加大了河川河滩地的沙化现象。

二、乌兰察布地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思路

乌兰察布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大部分地区丘陵起伏,植被稀疏,山地丘陵面积占总面积的百分之七十以上。如兴和县总面积为三千五百一十八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为二千八百八十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百分之八十二点八。由于严重的水土流失,使自然条件日趋恶化,使境内地表水、地下水、降水正常循环受到影响,局部坡耕地布满沟壑,水土流失给山丘区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困难,也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面对如此的现实,水土保持治理工作就应该确立全面规划,综合开发,沟坡兼治,集中治理,积极发展,稳步前进的方针,在广泛开展水土资源现状调查评估的基础上,以《全国生态建设规划》为指导,进行科学有效的规划,如水保建设规划、生态修复规划、黄土丘陵地区、河川河滩等不同类型区的水土保持治理规划。同时,要加强具体措施性研究工作,加强领导的基础上,建立层层责任制;探索科学治理方式,把坚持集中治理、连续治理、综合治理有机结合起来,做到治理一片,巩固一片,受益一片。建立水土保持治理样板工程,拓宽水土保持治理新思路。如兴和县团结乡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示范园,其在鸳鸯河两岸河滩地区水土保持的治理工程就为全县水土保持治理提供了典型和样板。很好地促进了全县水土保持治理工作。

三、 乌兰察布地区水土保持治理的新措施

水土保持治理工程应该从可持续发展战略出发,走水土保持治理科技进步与制度创新的路子,实施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的策略。

1.加强水土保持治理的技术实验性研究

从黄土丘陵地区和河川河滩的水土保持治理来看,可持续发展是重要的目标,为此要加大实验性治理模式的培养与总结,为全面推广治理提供可靠的保障。如在丘陵地带,进行封山育林、封山种草、控制水土流失的试验。以水土保持基点站为依托,通过建土谷坊、挖鱼鳞坑、建蓄水池、水簸箕、修防洪渠等措施,探索水土保持治理的模式,力争治理一片,成功一片,受益一片,推广一片,逐年扩大治理面积,以最终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

2.加快机制创新和技术人员的择优录用

管理机制创新是做好水土保持治理工作的关键。在坚持谁治理谁受益的原则基础上,建立政府主导、多元化筹资、企业化治理、市场化运营的水土流失治理设施建设和运营机制,提高各项资金使用效率,推动其市场化进程,提高治理的效益输出,以更有效地开展水土保持工作,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治理要求提供制度保证。对水保技术人员要实行考评上岗制,择优录用,定期培训;技术人员要承包项目,承包质量,承包有效使用年限,以保障治理工作的实际效果。

参考文献

[1]老布胜.道尔吉,孙常在,陈佐忠,黄德华,内蒙古乌兰察布荒漠草原生物量动态与降水量的关系[J],干旱区地理,1990年01期.

[2]张娜,梁一民;黄土丘陵区两类天然草地群落地上部数量特征及其与土壤水分关系的比较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1999年03期;1999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