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露天矿高陡边坡沿工作面走向围岩力学特征及上覆岩层运动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露天矿高陡边坡沿工作面走向围岩力学特征及上覆岩层运动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由于受煤炭资源和开采成本限制,国内有许多露天矿在进入深部开采以后,由露天开采转为露天与地下联合开采。在此过程中,露天与地下联合开采过程对边坡的扰动相互叠加,使边坡岩体受到两次扰动。本文以抚顺西露天矿为工程背景,对沿工作面走向的综放面进行了模拟研究,沿工作面走向建立综放开采过程的离散元数值模型,得到上覆岩层的位移场特征和应力场特征和破断特征,以及传递上层覆岩荷载和自重的“拱形”的大结构体和小结构体。

关键词 露天转地下;扰动岩体;数值模拟;覆岩

中图分类号TD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95-0175-02

1概况

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很多露天开采的矿山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问题,即随着露天开采的延伸,剥离费用不断增加,所形成的高陡边坡将给矿山带来严重威胁,造成露天开采成本不断增加,多座露天矿相继开始转入地下开采阶段,如:凤凰山铜矿,铜官山铁矿等[1]。

抚顺西露天矿是多年风化的岩质边坡,岩体由岩块和一系列的不连续面组成的,这些不连续面包括:断面、节理裂隙和软弱夹层等,而岩体的强度取决于岩体强度、不连续面的分布形态和力学特征。在大多数情况下,不连续面的变形能力是岩块的几个数量级。因此,在研究时忽略岩块的变形,把岩块视为刚体,去研究受不同力学性质的不连续面控制的岩体运动规律,在本次研究中主要用到离散单元法,应用软件为UDEC2D3.10。

西露天矿北帮的地质构造特征主要有褶曲构造、断层构造和节理构造,构成北帮的始新世地层都具有相似的节理破坏类型,其层理和两组较发育的节理通常都呈直立[2]。

2沿工作面走向开挖的动态过程模拟

2.1 模拟方案

由图2可知:当工作面沿开采方向推进100时,上覆煤层下沉位移发生明显增加,由推进到90时1.61的下沉量增加到3.40,煤层发生破断。当推进至140时,位移下沉量由130处的5.07增加到7.24,上覆煤层发生周期破断。工作面继续推进到180,岩层发生第二次周期破断,位移下沉量较前两次稍小,达到0.5。

由图3可知,初次破断、第一次周期破断和第二次周期破断仍然分别发生在工作面推进至100、140、180处。值得注意的是,位移下沉量较-220标高监测线上的位移下沉量有所减小。当工作面沿开采方向推进100时,上覆煤层位移下沉量发生明显增加,由推进到90m下沉1.13增加到下沉2.30,煤层发生初次破断。当推进至140时,位移下沉量由130处的2.95增加到4.41,上覆煤层发生第一次周期破断。工作面继续推进到180,岩层发生第二次周期破断,位移下沉量较前两次稍小,最大达到0.9。最大竖向位移下沉量由11减小到5.98。这也说明:油母页岩强度大,有效控制了开采扰动引起竖向位移的向上传递。

从图4可知,当工作面沿开采方向推进100时,上覆煤层位移下沉量发生明显增加,由推进到90下沉0.88增加到下沉1.81,煤层发生初次破断。当推进至140时,位移下沉量由130处的2.49增加到3.29,上覆煤层发生第一次周期破断。工作面继续推进到180,岩层发生第二次周期破断,位移下沉量较前两次稍小,最大达到0.75。回填材料与油母页岩和煤层同步协调变形。油母页岩顶面的最大下沉量减小为4.5。

2)上层覆岩的变形特征

模型从开切眼(W1000处)开始推进,推进步距为10。当工作面推进到70时,采空区顶板弯曲下沉较为明显,采空区直接顶在重力应力场及其上覆岩层的作用下,产生向下的移动缓沉带和弯曲、断裂直至垮落,但老顶未发生破断。当工作面推进到100时,岩层局部破坏与冒落,顶板的弯曲下沉更为明显。老顶以梁或悬臂梁弯曲的形式沿层理面法线方向运动,产生断裂、离层。裂隙带由于岩层运动引起采场周围岩体内的应力重新分布,成层状弯曲岩层的下沉,使垮落破碎的岩块逐渐被压实。当工作面推进至140和180时,破断连续发生,并伴随冒落。当开采范围足够大时,成层状弯曲岩层将传至地表,在地表形成引起地表沉陷变形盆地。

2.2.2上层覆岩的应力场特征

从工作面开切眼开始,采场围岩的最大主应力分布随着开采的推进发生不同的变化。当工作面推进30时,扰动影响的范围不大,此时除局部应力重分布以外,对上覆岩层影响不大。当工作面推进70时,顶板围岩发生破坏,形成围岩松动区,此时的围岩应力显示出层状拱形结构,拱高大约为33,上覆岩层的荷载通过拱形结构传递到采空区两帮。当工作面推进100时,由于顶板发生了破断,说明直接顶已经发生冒落并在较小范围内形成拱形“小结构”。但此时在上层覆岩弯曲带中仍然存在一个拱形“大结构”传递上覆岩层荷载,从而形成围岩的自平衡结构。此时拱形大结构的拱高大约为65。工作面继续推进至140,随着跨度的增加,拱内岩体的自重增加,单个拱形结构体无法承担上覆岩层荷载和自重,产生应力重分布形成了两个拱形小结构。影响上层覆岩范围分别达到60和22。拱内岩体应力降低,并在重力作用下垮落形成垫层。当工作面推进到180时,左侧的拱形结构体内垮落比较完全,影响到上层覆岩55m范围,右侧拱形结构体应力处于重新调整中,并有逐步增加的趋势。

3 结论

通过对沿工作面走向的综放面及围岩的离散元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由不同监测线位移下沉曲线可知:当工作面推进到100、140、180时,下沉量发生明显增加,说明上覆岩层在工作面推进过程中产生了破断;

2)上层覆岩的移动是非线形的,距顶板的距离越近,下沉量越大,其余监测点也出现整体下沉的现象。且各条监测点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离层;

3)随着工作面的不断推进,覆岩运动范围逐渐扩大。采场上方的裂隙拱由小到大逐渐向上方岩层扩展,并呈现周期性跳跃发展;

4)从工作面开切眼开始,采场围岩的最大主应力分布随着开采的推进发生不同的变化。并形成“拱形”的大结构和小结构以传递上层覆岩荷载和自重。拱内岩体在重力作用下垮落形成垫层。

参考文献

[1]徐长佑.露天转地下开采[M].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89,3.

[2]抚顺矿务局西露天矿北帮边坡稳定性研究[M].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抚顺分院,1990,12.

[3]UDEC2D(3.10).User’s Manual Itasca Consulting Group Ind.Minnesota USA,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