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听孩子的话,别怕他受伤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听孩子的话,别怕他受伤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如果学琴是孩子自己的选择,他们就不会认为父母是在逼自己,而是在内心充满感激。我们所熟知的头悬梁、锥刺股的故事,都是孩子自己发自内心的选择,所以不会有怨气。

思琳是中央音乐学院附中作曲专业的学生,她不光钢琴弹得好,还是亚洲最小的签约歌手,至今已出版了两张原创歌曲专辑。

今天的中国处在娱乐至上的时代,迈入艺术圈并取得一些成绩,让很多家长羡慕不已。李思琳出生在个音乐之家,爸爸李广平和妈妈林静都是著名音乐人。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学音乐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然而李思琳能走上艺术道路,还经历了一番波折――是思琳自己努力争取来的。

让孩子学钢琴吗

让孩子学钢琴吗?这是很多父母都曾经或正在纠结的事。不管是出于父母的良苦用心,还是出于孩子对音乐表现出的热情,现在的孩子们学弹钢琴已经不是新鲜事了。

虽然思琳的父母都是音乐人,可他们并没有强烈地愿望要让思琳和他们走样的道路。但在思琳两岁时,发生了这样件事:

有一位歌手找思琳的父母录音,唱到一个切分节奏,怎么也唱不出滞后的感觉,正在录音棚玩耍的思琳,却一下子准确地唱了出来。思琳的父母吃惊地发现孩子的音乐感觉是这么好。后来,他们发现女儿的乐感特别好,有时她自己放了个屁,会马上说:我这个屁的音高是C,然后跑到钢琴上敲出这个音来。

思琳四岁时,一天,她对妈妈说:“我想学钢琴。”妈妈想了想对她说:“学钢琴是很苦的,你能坚持吗?”思琳说:“我可以。”

在妈妈林静心里,早就琢磨过要不要孩子学钢琴的问题。她打定主意:如果女儿不主动说想学,她绝对不会要求教她钢琴。只有女儿自己有这个需要,而且主动提出,她才会去做。因为她深知艺术道路上的艰辛,如果没有强烈的内心需求是很难坚持下去的。

简单的几句对话,成了母女的约定,妈妈开始教思琳弹钢琴。但就算这样,她心里还是对孩子能坚持多久没底,她甚至在想,一旦女儿要退却,她该怎么办?

钢琴边的愤怒

林静心里明白,孩子主动提出学钢琴,开始都是因为新鲜,但时间久了就能体会到练琴的辛苦与枯燥,很多孩子中途放弃都是这个原因。

对林静来说,她自己教女儿学琴,是母亲又是老师,这两种身份很难协调。很多朋友劝她说,还是把孩子送到别人那里去学琴吧,父母是舍不得下狠心管教孩子的。对于这点,林静也有同样的感受,有时看着孩子一遍遍地练琴那么辛苦,她真的是很心疼,但又不能让她放弃。

思琳就一直跟着妈妈学琴。到了二三年级,她就可以跟着演员们到处去演出了。抛头露面多了,思琳变得有些浮躁,开始不安心练琴。妈妈发现了思琳的自满情绪,对她说,在舞台上表演,换来的是一时的灿烂,但弹奏钢琴需要扎扎实实的童子功,她要求思琳留在家里安心练琴。

由于对练琴的事情有了不同的认识,思琳与妈妈的冲突越来越多,钢琴边经常充满着愤怒。有次,妈妈发现,思琳的手指总是错误地翘起来,就遍遍提醒她,可思琳就是不改。妈妈气急了,拿起一个撑气球的棒子打思琳的手,把拇指打肿了。妈妈下手这么狠,思琳很伤心,呜呜地哭了起来。有时候到了练琴时间,思琳总是磨磨蹭蹭,就是不到钢琴边来,妈妈很生气,就故意拿话刺激思琳:“你不是很了不起吗?你不是说你天下第一嘛?我觉得你还差得很远呢!”

温柔的母亲到了钢琴边就成了咆哮的母狮,这让思琳更加难以接受,林静也意识到自己的情绪化管理给孩子带来的影响,但她不知道该怎么办。有次,她看一本书上写到,钢琴家郎朗小时候练琴时,一直是父亲在陪伴。郎朗的父亲看到朗朗厌倦了不想弹琴时,就推开窗户,对郎朗说:你有两个选择,或者继续弹,或者从这里跳下去。林静心里非常难受。她想:或许没有父亲苦苦相逼,也就没有了今天的郎朗。可她更能体会到,孩子听到这样的话,该是多么伤心啊,她决不会因为练琴这样对待女儿。

所以每次争吵后,林静会遵守当天道歉的原则。她会对女儿说:“妈妈那样说话,你恨不恨妈妈?你会不会想,妈妈骂我了,就是不爱我了,我要不要从窗口上跳下去?”思琳的回答让妈妈松了口气,她说:“每次妈妈发火,我就想一件事:快点骂完吧,骂完事情就过去了。”

思琳能这样宽容母亲的急躁情绪,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她清楚地知道,练琴是自己的需要。她明白自己没有很好的控制自我的能力,她需要。父母帮助她控制自己。所以对于母亲的脾气,她理解为母亲为了达成她的梦想的良苦用心。

专家说:这是一个良性的互动关系。就这一家人来说,孩子想要实现理想,父母尽可能地帮助她,孩子也理解父母在用心地帮助她,所以家里尽管也有冒出火药味的时候,但作用力都是健康向上的。比起其他很多家长,孩子是被逼着练琴的,这样意愿不统一的情形下,就会出现负面作用力的累积,引起家庭教育不畅,关系不良。

听孩子的话

在我们大多数家庭里,通常都是孩子听大人的话,孩子听从大人的意志。但在李思琳家,在孩子未来道路的选择上,父母高度认同孩子,顺从孩子的意志,他们做到了,在孩子的事情上,听孩子的话。

思琳为自己选择了音乐之路,就没打算回头。12岁那年,李思琳又有了新想法:她想到中央音乐学院去读书。小小年纪就要离开家乡去北京,这可是件大事。林静心疼孩子,马上想出了个办法,想让女儿打消这个念头。

林静找出歌唱家刘索拉的早年作品《你别无选择》让思琳看,书里讲的是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学生的生活。她希望书里描写的枯燥生活能吓住思琳,让她打消去北京的念头。

那时,思琳才上五年级,出乎林静意料的是,她看完书告诉妈妈:“我喜欢这种和音乐联系的特别紧密的生活,跟别人的生活都不一样,我就要这种生活。”

女儿的这句话改变了这个家庭的生活轨迹。

思琳如愿地考取了中央音乐学院附中。从此,她开始了北漂一样辛苦的生活,寒冷的冬日里,她顶风冒雪赶到老师家去上课;赶不上地铁,就要坐公交车倒来倒去,有时候?点钟出门,晚上9点多才能回来。尽管日子过得有些凄凉,但思琳仍然很努力地坚持求学,慢慢地,她有了很多机会,也经常录制些节目。

女儿注定要在北京扎根了,林静夫妇开始商量着,要不要随女儿去北京。

林静主张去,她认为那样可以照顾女儿。可李广平还是有些顾虑,李广平是广州有名的音乐制作人,曾经给山鹰彝族组合出了几张专辑。去北京意味着为了女儿的前途和理想,他要放弃现有的优越、舒适的生活,在一个新的环境里重新开始。

但很快,李广平想通了。他认识到,女儿发展的大方向是对的,他应该无条件支持。孩子不能和家庭长期分离,把女儿一个人丢在北京太不负责任。他决定把家搬到北京,这样,思琳就不用住校,又能吃上热乎乎的饭菜,没有了后顾之忧,更有利于孩子学业的发展。

专家说:做这样的决定,对于父母来说,是很困难的,特别是对事业有成的李思琳父母,这种行为也体现出他们对孩子理想的高度认同和愿意陪伴孩子、帮助孩子成长的爱心。现在很多家长培养孩子,是为了未来从孩子那儿得到面子和地位,但思琳的父母是希望能给孩子心灵上的支撑和最有效的帮助,为了这一点,他们心甘情愿地舍弃了家乡和事业。

林静对我说:她小时候读书也很棒,但在她最需要帮助的时候,父母没有给她力量和支撑。等她长大成人之后才发觉,如果当初有一个成年人来帮助她,告诉她些经验、引导她,她会比现在优秀得多。所以当自己发现思琳很努力地前行,不遗余力地追求最优秀的东西时,她特别希望自己能帮助思琳成就梦想。最后,林静说:“我理解的爱自己的孩子,就是在她最需要的时候,守候在她的身边,无条件地支持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