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苹果电脑商标的由来”等9则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954年的一天清晨,英国伟大的数学家和计算机先驱艾伦 • 图灵因无法忍受病痛的折磨,在自己家中的实验室配制了一种氰化物药剂,将其注射到一只苹果里,自己咬了一口苹果,在短短几分钟之后就死去了。图灵去世21年后,美国两名年轻的大学生在父母的车库里潜心工作,组装了世界上第一整的家用电脑,这台机器和他们随后成立的公司都被命名为“苹果”。公司的标志是一只咬了一口的苹果,这是为了纪念伟大的图灵而特意设计的,其寓意带有强烈的毁灭和创造的意味。
我国古代的沐浴
我国沐浴的历史悠久,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就有沐浴的记载:“沐”指洗脸,“浴”指擦洗全身。《周礼》中也有“王之寝中有浴室”的记载。据史书记载,公元334年,东晋石虎在邺城盖了“龙温池”,这是我国较早的大型私人浴室。西安临潼的温泉浴室“华清池”,建于唐代。宋朝时期,由于商业的繁荣,商业性的公共浴室应运而生。宋代吴曾的《能改斋漫录》中,有“公所在浴处,必挂壶于门”的记载,说明那时的公共浴室还挂有招徕顾客的标志。非但如此,当时还出现了代客擦背的专职人员,他们很受洗澡人的欢迎。坡曾在一首《如梦令》词里赞叹过他们的劳动:“寄词擦背人,昼夜劳君挥肘。”16世纪,我国的公共浴室已相当普遍。这些浴室一般以白条石为池,拱形砖顶,池下有大锅。虽池池相通,但分热、温、凉三种,以适应老少的不同需要。
“东北”名称溯源
“东北”一般指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及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呼伦贝尔、兴安盟和通辽市等地区。其实“东北”一词形成的时间并不长,不过是近代的事情。清朝初年,改沈阳为“盛京”,东北统称为“盛京省”。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划盛京省为辽宁(当时称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简称“东三省”。1921年,当时的北洋政府任命督办“东北”屯垦边防事宜,他遂将其统领的“奉军”改称为“东北军”,接着又在沈阳开办“东北大学”,办报纸,做旗帜,当上了“东北王”。于是“东北”一词就成为这一方土地的统称,被世人接受,作为地域名称相沿下来。
手风琴来源于我国民族乐器
手风琴是由欧洲传入我国的西洋乐器。实际上,它的“祖先”是我国的民族乐器 ―“笙”。很久以前,“笙”便通过“丝绸之路”传到波斯,1777年,皮尔 • 阿米尔特神父又将中国的“笙”传入欧洲。1818年,奥地利人黑克尔根据活动簧片的结构原理,发明一种叫作“physharmonica”乐器。3年后德国人弗里德里克 • 布希曼制成一种被命名为“辉光”的门琴,同年又对这种乐器进行改良、发展,加一个按钮键盘和一个子控风箱。这种琴结构简单,声音单调。在这以后,奥地利人西卫勒斯 • 达密安,集中前人发明创造的优点,对这件乐器进行再创造,增加用于伴奏的和弦键,1829年将其正式命名为“手风琴”。
“名堂”指什么?
明堂是上古时候帝王会见诸侯、接见长者的地方。汉武帝有一次巡狩泰山,看见山上有一处古时明堂遗址,他一时雄心大发,便要在这片遗址上造一座新的明堂,以显示自己的威风。可是,文武百官从来没有见过明堂是什么样儿,也就只好作罢。唐朝时,由于国势强大、经济繁荣,重建“明堂”的事又提了出来。武则天让大臣各自上书献策,谈谈明堂是什么样的。大臣刘允沦怕修造明堂劳民伤财,于国无利,就写了一篇《明堂赋》,讽喻武后,讥讽那人不知搞的什么“明堂经”。不久,这事流传开来,人们就将稀奇古怪、别出心裁的东西称作“搞什么明堂”。由于“明”和“名”的读音相同,而“名堂”又能表示“有名的明堂”,所以“明堂”慢慢地被写成了“名堂”。
不记名投票源于古希腊
在各种选举中,“不记名投票”是一种非常常用的选举方式,既可以发扬民主又可以保住个人隐私,受到国内外选民的一致认可和赞同。“不记名投票”是外来词,出自意大利语ballot,是“球”的意思。早在公元5世纪时的古希腊,就曾采用以球代替选票的方法进行投票。选民投票时,只需将手中的小球投入一个特制的箱内即可。这种方法事先约定,球分两色:白色表示同意,黑色表示反对。用球作为选票当然是不用记名的。1884年后,美国也开始使用这种投票法,但却不拘泥于小球,也有用蚕豆或玉米粒代替的。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纸张文字的应用,不记名投票的方法走向世界,并演化为在选票上写被选举人的名字而不署选举人自己名字这种形式。
邯郸出土4000多年前龙山
文化陶器
近日,在河北南部多处龙山文化遗址中,出土大量陶器等文物,其种类繁多、纹饰精美,用途涵盖当时生产、生活各方面,为研究4000多年前黄河中下游汉族先民社会提供了实物。据先秦文献记载,汉族先民大体以西起陇山、东至泰山的黄河中下游为活动地区,这一地区分布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这两个类型的新石器文化。出土的龙山文化时期陶器,有助于学者研究汉族先民文化起源与社会发展。据了解,龙山文化泛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新石器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因首次发现于山东历城龙山镇(今属章丘)而得名,距今约4350年~3950年。
“八珍”溯源
“八珍”一词,最早出现在周代《周礼 • 天官》:“珍用八物”、“八珍之齐”等。其具体内容,据注文是指《礼记》所列:“淳熬、淳母、炮豚、捣珍、渍、熬、炮羊、肝辽也。”但它们不是指原料而是食品。将八珍指为原料,最早见诸文字的,是北宋元丰年间的《坤雅》。明代俞安期所辑《唐类函》指出:“按《礼》所谓八珍者……后世则侈云龙肝、风髓、豹胎、鲤尾、鸽炙、猩唇、熊掌、酥酪蝉。”张九韶撰《群书指唾》也有同样记述,只是将豹胎易为兔胎。至于龙肝、凤髓,本属子虚乌有,但也有以白马之肝、雄雉之髓充数的。将“八珍”概指为珍贵烹饪原料,始于唐代。到了清代,“八珍”已专指烹饪原料。
“石油”的称呼源自沈括
我国很早就有使用石油的记载,但古时不叫“石油”。秦汉时候,在高奴县(今延安一带)人们发现洧水上漂浮一层黑漆似的东西,搜集起来,可以当燃料。这种未经提炼的石油,又稠又黑,犹如黑漆,所以当地人叫它“石漆”。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中说:“高奴县石脂水,水腻,浮水上,如漆,采以瞢车(作为车轴的剂)及燃灯,极明。”段成式把石油叫“石脂水”。正式把这东西称作石油,是北宋的沈括。他在《梦溪笔谈》这部笔记体著作中说:“延境内有石油,旧说高奴县出‘脂水’即此也。”当时他还弄不清石油的生成,也不懂开采,只是看到喷冒于地面的一些油苗。但他所起的“石油”名词,由于形象且通俗,一直沿用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