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一个命题的探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一个命题的探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学习等腰三角形时经常会遇到这样一个命题:“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任意一点到两腰的距离之和等于一腰上的高.”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对此命题进行探索.

一、命题的证明

已知:如图1,ABC中,AB=AC,∠BAC为锐角,P为底边BC上任意一点,点P到两腰的距离分别为r1,r2,腰上的高为h,求证: r1+r2=h.

思路分析:由题目已知可以发现:图中有三条高,有高即可联想面积,故本题可利用面积法进行证明.

证明:连接AP,则

SABP+SACP=SABC

所以12 AB·r1+

12AC·r2=

12AB·h.因为AB=AC.

所以r1+r2=h.

同理,如图2、图3,当∠BAC为直角、钝角时,命题同样成立,我们把此命题的结论称为基本结论.

二、命题的应用

例1如图4,在边长为3的正方形ABCD中,点E为对角线BD上的一点,且BE=EC,F为CE上一点,CE于M,FMBC于N,求FM+FN的长.

分析与解:由题意可知:

BCE是顶角为锐角的等腰三角形,F为底边CE上的一点,过点E作 ,垂足为G,运用基本结论可得:FM+FN=EG.

在等腰直角三角形BGE中: BE=BC=3

所以EG=32

=322,

即:

FM+FN=32

2.

例2如图5,在正方形ABCD中,边长为1,P为BC边上一点,PFAC于点F,PEBD于点E,求PE+PF的值.

分析与解:由正方形ABCD可知: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点P为底边BC上的一点,运用基本结论可得:

因为BC=1,所以OB=22 ,

即:PE+PF=22 .

例3如图6,已知,矩形ABCD中,AB=3,BC=4,P为BC边上任意一点,且PEAC,PFBD,E、F分别为垂足,则PE+PF的值为( )

(A) 125(B) 2(C) 52(D) 135

分析与解:由矩形的性质可知:

OBC是顶角为钝角的等腰三角形,点P为底边BC上的一点,过点B作

BHCA,垂足为H,运用基本结论可得:PE+PF=BH,

在RtABC中,运用面积法可得:

SABC=12

AB·BC=12AC·BH,

即: 12

×3×4=12

×5×BH,

所以BH=125.

故选(A).

三、命题的类比

类比1: 在基本结论中,如果把“等腰三角形”改成“等边三角形”,点P的位置由“在底边上任一点”放宽为“在三角形内任一点”(如图7),即:已知等边 内任意一点P到各边的距离分别为r1,r2,r3,等边ABC的高为h,试证明

r1+r2+r3=h(定值).

思路分析:类比原命题的证明思路和“高不离积”:(有高即想面积)的原则,可连接PA、PB、PC,把 分成三个部分,这三个三角形的面积之和即为

ABC的面积.

即:

12AB·r3+

12BC·r1+

12AC·r2=

12

BC·h,

因为AB=BC=AC,

所以r1+r2+r3=h.

类比2:

若正边形A1,A2,…,An内部任意一点P到各边的距离为

r1r2…rn,

则r1+r2+…+rn是否为定值,如果是,请合理猜测出这个定值.

思路分析:当正n边形为等边三角形时,

r1+r2+r3为其内切圆半径的3倍;当正n边形为正方形时,

r1+r2+r3+r4

的值为其内切圆半径的4倍;……,故猜想

r1+r2+…+rn的值为其内切圆半径的n倍.

四、命题的推广

推广1:

如图8,如果把“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任意一点”改为“等腰三角形底边延长线上的任意一点”那么点P到两腰的距离r1、r2与一腰上的高h又有何关系呢?

思路分析:同样的,我们可以考虑运用面积法进行探究,如图,连接AP,把r1、r2、h分别视为

PAB、PAC、CAB的高,则:

因为SPAB=SCAB+SPAC

因为12AB·r1=

12AB·h+

12

AC·r2.

因为 AB=AC,

所以r1=h+r2,即: h=r1-r2.

推广2:

如图9,如果把类比中“等边三角形内的任意一点”改为“等边三角形外的任意一点”那么点P到各边的距离分别为

r1,r2,r3与等边ABC一边上的高h之间有何关系呢?

思路分析:分别连接

PA、PB、PC则:

SPAB+SPABC

=SABC+SPAC=S四边形PABC.

即:12AB·r1+

12BC·r2

=12BC·h+

12AC·r3.

因为AB=BC=AC

所以 r1+r2=h+r3,

所以 h=r1+r2-r3.

从等腰三角形中一个命题的证明——应用——推广——类比可以发现: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探索的过程,通过对熟悉命题的不断深入的探究,不仅能增强我们对命题的应用意识,而且能提升我们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常此以往,对我们的学习一定会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