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促进心理健康的体育教学模式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促进心理健康的体育教学模式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通过分析体育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阐述了体育锻炼对改善心理问题所起的作用,提出了学校体育对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理论框架和操作模式,旨在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学模式提供有益的参考,同时也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心理健康; 体育锻炼 ;教学模式

前言

心理素质教育是21世纪人才培养的系统工程之一,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曾多次通过各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体育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其强身健体的功能已为人们普遍认识和接受,但体育对人的心理健康和人的社会化过程的作用还未被人们普遍理解和认同,更缺少一套行之有效的操作模式。

纵观当前的学校体育,许多教师都还没有很好地利用体育这一特点,其原因是在观念上仅仅把体育作为锻炼身体,增进身体健康的一种手段,还没有充分认识到体育对人的心理健康有很重大影响,因而没有把它作为一种改善心理环境,增强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而且不同地区经济文化制约和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使目前学校体育还未脱离应试教育的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指导下,设计并实施的一定的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工作程序的概括与提炼,是相对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其作用是设计课程、安排教学材料、指导课堂教学等。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何种教学模式就可能有何种教学结果,这是因为结构决定功能,功能必然导致一定的效果。在实际的教学环境中,由于人们的教育思想和观念的不同、对教学的理解和认识不同,因此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方法的具体应用就会出现差异,就会有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1]。体育教学中也有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诸如将系统学习模式、程序学习模式、范例学习模式和发现学习模式应用于体育教学过程而形成的各种教学模式。当前,在国内体育教学领域中有影响的教学模式有运动技能传授模式,身体锻炼模式、运动技能传授为主,身体锻炼为辅的模式,快乐体育教学模式,主动体育教学模式等。一种教学模式的出现都有一定的教学理论作指导,有着独特的教学活动结构,并依靠其实现相应的课程教学目标。所以,教学模式的选择与应用一定要考虑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即考虑各种教学模式的使用范围和条件要求。本文通过对各种体育教学模式的分析探讨,试图建立能够改善心理健康的体育教学模式。

1.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和改善作用

1.1体育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体育的本质功能是直接作用于人的生理结构及其功能,但由于心理是生理的功能形态,所以体育对身体产生影响时也必然会产生相应的心理发展和变化;另一方面,心理对生理具有能动性并产生调控作用[2]。因此,体育不仅体现在身体方面,同时也要体现在心理方面,这才真正符合人的体育特征。

体育有其独特的活动内容和形式,给予活动者“学会了”的愉快,“增长了”的喜悦,“成功了”的兴奋,“提高了”的欣慰,“获胜了”的欢心,给予参与者“具体的”力量,“自身的”价值,“锻炼的”舒心,“竞争的”开心,“观赏的”动心,等等。这些满足感能消除人的紧张情绪,磨练人的性格,锻炼人的意志,促进人的智力,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力,激发人的进取心,激励人奋发图强和追求健康积极的生活目标。日益增多的研究结果说明,体育活动是维持或增进心理健康,排除心理疾病的一个重要方法,根据美国心理学家Ryan的调查,体育活动是治疗焦虑症的有效手段之一,目前,体育活动作为一种心理治疗和心理康复的手段在国外已经盛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体育这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已日益成为亿万人积极参加的一项社会实践活动,成为满足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求的一个重要内容,伴随着人的一生,使人的身体更加强壮与健美。

1.2通过体育锻炼可以改善心理健康

伯格1993年研究认为,有规律地从事中等强度(最大心率的60~70%)活动的锻炼者,每次活动20~60分钟,有利于情绪的改善[3]。有些研究人员发现,用力运动可以减少情绪上的负担,甚至能减轻因精神压力的偶发事件而造成的心理负担,通过运动行为的替代作用,可以减轻或消除情绪障碍。

体育锻炼应选集体项目为主,如篮球、排球、足球、集体接力、拔河等等,这些项目的特点是参与人多,团队协作与配合能力强,参与这些运动不仅能在体质和技能上使孤僻、怪异心理者得到提高,在心理上也能得到满足,充分享受与他人接触,交流所获得的乐趣,也使锻炼者慢慢改变原来孤僻、怪异的性格,并逐渐变得开朗、活泼,乐于同他人接触、相处。经常参加武术、拳击、单双杆、跳马以及篮球、足球、溜冰等项目的体育锻炼能有效地克服胆怯、紧张、怕冒风险、怕遭挫折等各种怯懦心理。时常参加棋类、桥牌、太极拳、气功、慢跑、垂钓、郊游等相对持久、相对静止、需要耐心的锻炼项目,能有效地帮助锻炼者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使兴奋与抑制更趋于平衡,从而提高自我控制能力,进而达到抑制浮躁的目的,久而久之,就能够改善急噪,容易冲动的性格。还有一些相对简单、容易完成的项目,如广播体操、健美、跳绳、羽毛球、乒乓球、台球等,这些项目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容易学习和掌握,且没有太大的危险性,只要方法得当,并坚持长期锻炼,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这对于那些缺乏自信心的人而言非常合适,一旦通过锻炼取得了成绩并得到大家的承认,就能进一步激发他们的自信心。

2.关于心理健康教学模式的理论建构

心理健康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目标指导下,依据教学对象的心理特点,从不同年龄的学生兴趣出发,采用多种教学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以发展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意志品质为主导的体育教学活动的策略[4]。

目前,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越来越严重,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引起各方面的普遍关注,如何科学有效地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为不可回避的问题。体育运动作为一种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它不仅可以增强体质,促进身体健康,还可以有效地塑造人的行为方式,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而且,学校体育课程也是所有课程中开课时间最长、跨学科最多的课程,理所当然的要肩负起增进学生身心健康的重任。长期以来,学校体育教学中大多采用的是运动技能传授模式、身体锻炼教学模式。这些教学模式的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它们对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作用是有限的,因为这些模式依据和体现的教学指导思想不是以学生心理调适能力、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为重要的课程目标。客观地讲,服务于基本教学任务的模式对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培养心理素质并非没有一点作用,但期望心理健康水平及心理素质得到明显提高与增强,显然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做法。

我国学校体育教学要实现其多元化发展的战略目标,首先必须冲破旧的传统教学模式,创新构建出不同价值取向的利于心理健康的体育教学模式,通过对几种体育教学模式的分析,发现成功体育教学模式、快乐体育教学模式、情景体育教学模式、合作学习体育教学模式等等,都比较适合应用于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的水平的教学模式。

2.1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学校体育的心理健康效应正逐渐为人们所重视,因此如何在学校体育中正确合理地诱发并利用这些效应已日益为人们所关注。研究表明[5],能取得较好心理效应的体育活动应具备下列条件:一是令人喜欢,愉快和有趣的活动;二是有氧运动或有节奏的腹式运动;三是回避人际竞争的运动;四是可自定步调的运动;五是中等负荷强度的运动;六是每次活动时间至少20~30分钟。但要认真在学校体育中体现出心理健康的效应还应注意下列原则和方法:

2.1.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教学

体育理论课一直是学校体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体育理论的方式讲授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让学生了解真正的健康是身心两健,生理健康是心理健康的物质基础,心理健康能使生理健康产生更大的价值,两者不可偏废。同时,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掌握心理健康保健的方法,使学生能及时而适当地调整自己的心态,并鼓励学生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在运动中寻求快乐,陶冶情操。

2.1.2因材施教,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体育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运动技术水平及身体素质状况,做到心中有数,并因人而异,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如对于体育能力差的学生应以鼓励表扬为主,并适当地降低教学难度,增加其成功的机会,对他们微小的进步都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正确对待自身的不足,从而消除自卑心理。

2.1.3多样性与多选择性相结合;凸现学生主体性的教学

多样性是指体育教师所能展现给学生的不仅是丰富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富于变化的教学方法,而多样性是需要通过多选择性来显示其存在的价值。这也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础条件。因此,在学校体育中应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施以不同的运动项目,让学生做出自由选择,使每个学生的特长都能得以发挥,在各自擅长的项目中找到乐趣,展示才能。这种方式的教学就是把机会和权利交给学生,择其所好,行其所能,展其所长。现行的“俱乐部制”正是以这一理论构建而成的学校体育形式。

2.1.4调整学校体育教学的竞争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能较好地适应竞争时就会产生愉悦的心情并树立起自信和自尊,反之就会产生自卑,从而影响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但是学生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能力差异,因此在学校体育中要注意调整活动形式来满足不同运动能力的学生心理需要,使忧郁,焦虑的学生也能体会到运动竞争中成功的快乐和喜悦。如:在百米赛跑中不妨根据运动能力的差异选择不同的起跑线,让运动能力较差的学生也有品尝“胜利”的机会

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日趋激烈,心理健康问题逐渐为社会各界所关注,而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也成为教育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学校体育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也应积极探索心理健康教育,从更新观念和扩展认识入手,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合理优化教学方法,从而更有效地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2.2教学模式的目标

教学目标是学校体育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贯彻体育教育方针的体现,检查和评价教学质量的依据,是体育教学的灵魂。教学模式以学生生理的、心理的、文化的、社会的等多元化目标为出发点,充分发挥集体性教学模式和个性化教学模式相互优势,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2.3 教学模式的条件

由于教学模式的条件强调学生自我探索和自我发现,需要学生利用自己的体育基础去发展自己的能力和素养。因此对学生学习的自学性、积极性、体育基础、创造能力,以及教师的启发,教学的方法手段,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师的教学水平等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需要学生和教师同时付出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4教学模式的特点

教学模式以小组为主要组织形式,将全班学生划分为6-8个学习水平、身体素质、性别等不同的小组,然后设计一系列教学程序和学习过程模式,在整个教学操作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相互作用以小组为中介,有助于淡化教学模式,主张教学从学生心理需要出发,按好、中、差自愿结合,适当调整,提倡“乐”学[5]。注重情感等非智力因素对学习效果的影响,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比如说:把素质好的学生列入一组中,这样就会发挥他们各自的优势,取长补短、相互学习,更好地提高自身的素质;把素质好的与差的分在一组,起到促、帮、带的作用,利用素质好的带动、帮助差的学生积极投入到身体锻炼中去。这样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锻炼身体的学习氛围,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加强了同学之间的密切关系,为素质差的同学更好地赶上并超过素质好的同学提供了一个可行的学习途径。

教学模式通过组织合作性人际交往来促进所有学生在认识、情感和社会性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将学生的个体差异作为一种积极的教育资源加以利用,组织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让每个学生带着自己的认识倾向、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参与到积极的学习中,在讨论各自的见解和观点中彼此启发,相互鼓励,从而促使其形成新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不断取得学习上的进步。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学生情绪,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产生运动欲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能适应学生个体差异,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2.5教学模式的评价

教学模式,强调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和学生间的相互评价相结合,强调对教学过程中的阶段性目标评价,对学生的完整技术动作的形成性评价,教学过程总结性评价等。通过及时准确的教学反馈信息,使教师知晓教学中的问题,重点与难点,为教师及时调整教学进度提供科学依据;使学生能随时注意正误,了解动作技术操作中的薄弱环节,获得矫正学习处方,提高学习兴趣,获得最佳教学效果。

结论

积极挖掘体育教材中的思想因素,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体育教学活动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这也是当今素质教育的内容之一,而体育教学主要是通过身体练习向学生传授“三基”的,在练习当中可以通过变换练习方式或场地器材等外界环境来改善学生适应能力,同时还应引导学生合理对待自己的需要,防止情绪波动过大,使学生学会在各种挫折面前选择正确方式去适应环境的需要。

充分发挥体育活动的专业优势,增强交往力度,用“重在参与”来引导学生形成良好合作关系,培养合作精神,促进人际关系发展。体育运动不仅是个人的行为,也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人们通过运动锻炼,不仅能够增强体质,而且在各种锻炼中促进社会交往,增进友谊。注重快乐体育,提高心理品位。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教师积极加以引导,创造好的课堂气氛,使学生的兴趣活动与身心健康得到和谐的统一,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的兴趣和个性特点得到充分的展示。使学生在其中领略运动锻炼的价值,品味成功的乐趣,促进自信心的提高。

以上是我运用心理方面的知识与体育教学模式的基本理论对题目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希望以此打开人们探讨体育理论的新视角,以便对促进心理健康的体育教学模式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盛客庆. 当代五种教学论模式与体育教学. 学校体育,1989(02):24-25 .

[2]佟立纯. 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1999.11(3):48-52.

[3]朱国生. 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 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1999.11(4):49-51.

[4] 王华倬,王良辉. 浅析当前我国体育教学实践中的几种体育教学模式. 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1999.11(2)18-21 .

[5]方建新. 当代中国体育教学模式发展研究. 体育教学.1996(01):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