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恩替卡韦联合血浆置换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近期疗效观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恩替卡韦联合血浆置换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近期疗效观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目的:观察恩替卡韦联合血浆置换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疗效。方法:将46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2例,并给予内科综合及血浆置换治疗;治疗组24例,在此基础上加用恩替卡韦,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TB(总胆红素)、PTA(凝血酶原活动度)、ALB(白蛋白)及HBV-DNA变化。结果:治疗组在改善肝功、PTA及提高治疗有效率、HBV-DNA阴转率方面较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恩替卡韦在血浆置换等的治疗基础上有可能进一步提高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 重型肝炎 恩替卡韦 血浆置换

重型肝炎是临床最严重的肝病类型之一。病人肝脏在短期内发生大块或亚大块坏死,黄疸迅速加深,并出现出血、肝性脑病、感染昏迷和肾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其病情凶险,预后极差,病死率达50%~70%。我国重型肝炎以慢性重型肝炎(CSHB)为主,约占85%,且以HBV感染者居多。

资料与方法

病例选择:46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均为2007年1月~2009年12月在我院住院患者;符合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诊断标准[1];HBV血清学标志物阳性,HBV-DNA定量>1×103>/sup>copies/ml,近6个月内未应用过抗病毒或免疫调节剂治疗。甲、丙、丁和戊型肝炎病毒标志均为阴性。将4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4例(其中病情处于早中期者20例,晚期4例),男21例,女3例;年龄19~65岁。对照组22例(早中期者18例,晚期4例),男20例,女2例;年龄20~66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分布具有可比性(P>0.05)。

治疗方法:对照组予内科基础治疗,同时行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血浆置换每周1~2次,每次置换同型血2500~3000ml。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恩替卡韦0.5mg,每日1次口服。或患者昏迷时予鼻饲。

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sup>检验。

结 果

两组治疗12周时存活情况(生存率)比较治疗组24例,生存20例(早中期19例,晚期1例),生存率83.3%。对照组22例,生存14例(早中期13例,晚期1例),生存率63.64%。治疗组总生存率较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在重型肝炎的晚期,治疗效果不理想,治疗组与对照组晚期病人有效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BVDNA变化比较,见表1。

两组治疗前后ALB、TBil、PTA变化变化比较,见表2。

讨 论

重型肝炎是高病死率的严重疾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我国是乙型肝炎的高发国。据文献报道,我国重型肝炎以乙型肝炎居首位,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病死率中,HBV DNA高表达者占61.26%,HBeAg阳性占36.89%,HBeAg阴性占35.6%。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发病机制复杂,主要是由于持续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HBV持续反复复制而诱发机体对BV免疫性损伤所引起的肝细胞大块或亚大块坏死,病情复杂,易并发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感染及消化道出血;抑制病毒或清除病毒的药物能够减轻肝脏的炎症,有助于肝功能恢复。

恩替卡韦为鸟嘌呤核苷类似物,具有快速而强效的抑制病毒复制的作用,且具有高耐药基因屏障的特性。血浆置换是一种非生物型人工肝支持系统,目前国内广泛用于治疗重型肝炎。通过血浆置换可以清除病人血液中过多的毒性代谢产物,达到净化血液,同时补充血浆蛋白、凝血因子、调理素等生物活性物质,以及替代肝脏的部分生物合成功能。临床观察资料显示恩替卡韦与血浆置换联合治疗明显提高了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的有效率83.3%,与对照组总有效率(63.64%)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资料显示治疗组治疗4周后病毒复制得到控制,对于早中期患者,治疗4、12周病毒清除率、肝功能及PTA指标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提示抗病毒治疗在控制慢性重型肝炎病情中的重要作用。但对于晚期慢性重型肝炎而言治疗组与对照组有效率比较无明显差异,提示晚期患者清除病毒并不能提高患者生存率,对照组部分病例出现病毒载量下降以及5例出现病毒清除,对血浆置换能否降低HBV-DNA载量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证实。本研究结果显示恩替卡韦与血浆置换联合应用于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可加快肝功能好转及HBV-DNA下降,缩短病程,提高生存率,特别是早期应用抗病毒治疗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研究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分会,肝病分会.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肝脏,2000,5(4):257.

表1 两组患者治疗2周、4周、12周时HBV-DNA变化(X±S,log10拷贝/ml)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ΔP<0.05。

表2 两组治疗前后ALB 、TBil 、PTA变化(X±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sup>P<0.05,**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Δ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