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火神与阏伯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商丘古城是国务院公布的全国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阏伯台位于商丘市睢阳区古城西南1.5公里处火星台村,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观星台。2000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它又作为宋国故城遗址的一部分被公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关键词:商丘;阏伯;火神;天文
河南商丘的阏伯台,作为祭祀遗址,2000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它又作为宋国故城遗址的一部分被公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而商丘的“火神祭祀”,作为一种当地独特的民俗文化,2007年“火神祭祀”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商丘位于河南省最东部,地理位置优越,地处豫、鲁、苏、皖四省结合部,商丘自古就有“豫东门户”之称。独特的区位,便利的交通,使商丘成为东西南北人流和物流的纽带、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和区域性商贸中心。据史载,商始祖契被封于商,后来迁徙,后人便称商族人居住过的废墟之地为商丘。商丘始封宋国,建都宋城(今商丘县城);隋、唐称宋州;后唐改为归德郡;北宋为应天府,真宗大中祥符七年升为陪都,称南京;金朝在此置归德府,元、明、清继续延用。1986年,商丘古城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
在古代典籍中,阏伯是高辛氏(帝誉)的儿子,被封在商,为商之始祖。据《左传·昭公元年》记载:“昔高辛氏有二子,伯曰阏伯,季曰实沈,居于旷林,不相能也,日寻干戈,以相征讨。后帝不臧,迁阏伯于商丘,主辰,商人是因,故辰为商星”。迁实沈为大夏,主参。唐人是因,以服事夏商。[1]。意思是说从前帝喾有两个儿子,大的叫阏伯,小的叫实沈,但兄弟俩血气方刚、互不相让、互相攻打。于是,帝喾让阏伯到商丘去主管东方与太阳同升同落的晶莹、明亮的大火星,用火星来定时节,商人把它沿袭下来,所以火星即商星。派弟弟实沈到大夏去管理西方的参星,用参星来定时节。唐国人把它沿袭下来,以服侍奉夏朝和商朝。从此,兄弟俩各尽职责,死后成为商、参两神,仍旧掌管商星和参星。商星居于东方卯位(上午五点到七点),参星居于西方酉位(下午五点到七点),一出一没,永不相见。对此唐代大诗人杜甫,还借用了这个典故,在《赠卫八处士》写出了“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的诗句。《左传·襄公九年》又载:“陶唐氏之火正阏伯居丘,祀大火,而火纪时焉。相土因之,故商主大火。”[2]阏伯担任帝尧的火正,“火正”职责是什么?《汉书·五行志》载:“古之火正,谓火官也,掌祭火星,行火政。”又载:“帝誉则有祝融,尧时有阏伯,民赖其德,死则以为火神,配祭火星。”[3]看来阏伯之所以为火神,是因为他做“火正”时,一是观祭火星,二是行火政。还有一说,传说五帝之一的帝喾封他的儿子契于商丘负责管理火种,一是管理火种,以便人们可以随时取到火。阏伯(因此后人又称他为火神)。二是祭祀火星并观察火星的运行,以便及时地告知人们防灾避祸并适时地播种收割。久而久之,观察火星与太岁之间的关系、位置的火正就被称为“阏伯”。契死后,人们就在他生前观察火星的高地上葬之,后人称之为阏伯台或火星台或火神台。阏伯的后裔发展为商氏族,故阏伯所居之处被后人称之为“商丘”(即阏伯居住过的废墟)。
阏伯台位于商丘市睢阳区归德府城西南隅、宋国故城南城墙西段北侧1.5公里处火星台村,为史前时期的观星台遗址。清康熙四十四年《商丘县志·杂著》中侯有造《阏伯祠记略》里说:“阏伯台高八十尺,周二百步。”现阏伯台周长近300米,直径56米,台高11.5米,台顶建有祭祀帝喾之子阏伯的祠。文献记载,该阏伯祠早建于五代,后毁于金朝战火,宋以前在现阏伯台前面,元代大德年间(1297—1307年)由提举范廷璧迁建于此。自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知府王有为重修,后又经数次维修,台上仍保存大殿、东西配房、拜厅、大禅门、东西禅门、拜厅、禅门、钟楼、鼓楼,台前有山门、戏楼等建筑,至今基本保存完好,是中国少有的元代风格建筑和古代高台式建筑。阏伯台建筑群小巧玲珑,古朴典雅,精美别致,其殿宇飞檐走兽、丹墙金壁,具有很高的历史和学术价值。
整个阏伯全依据八卦建造,明天干(十间),暗地支(十二间),坐北朝南,建筑群外圆内方形如古铜钱,象征着天圆地方、阴阳合气、招财进宝。东、西禅门,配房,钟、鼓楼都不对称(东配房较西配房靠前,钟楼较鼓楼座后)。因西方为金,东方为木,金克木,有伤人之兆,故错开而逢凶化吉。火神台前面的禅门,二楼、戏楼这三楹古建筑与台上建筑形成了上下一条线、五门相照的古建筑群。火神台两侧为阏伯祠寺院,旗干高竖,碑碣林立。过厅,经台正南登42级台阶,至台顶,台阶有个特点,最底层最薄越往上越厚,寓意为步步高升。临南沿建过厅,面阔三间,为单檐硬山式建筑。顶覆绿色琉璃瓦,上置龙纹花脊,中饰宝珠脊刹,两端置一对正吻。前檐下有两根前檐柱和廊。明间门额上有横匾,上提“阏伯台”三个大字。大殿,面阔三间,单檐硬山式建筑,绿色琉璃瓦覆顶,上装饰脊兽,古朴典雅。钟楼里有一个吊着的漆金大钟,鼓楼里摆着一面牛皮大鼓,游客可以撞钟及敲鼓以保平安。东西禅门各有一处处台阶可以至台下,在人多时可以起到疏散游客的作用。台顶环绕建筑群,筑女儿墙一周,主台上下,遍植苍松翠柏,景色宜人。
1994年5月,当地政府邀请国内数十位文物考古及天文历法方面的专家学者,召开了“中国商丘火星台学术研讨会”,认定阏伯台为中国目前发现时代最早的天文台遗址。阏伯台和阏伯祠,集天文、建筑及宗教信息于一体,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信息。
参考文献:
[1]左丘明.春秋左传:第四十一卷[M].四库全书精品文存:第二卷[M].北京:团结出版社.
[2]杨伯峻编著:《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3]班固;《汉书》卷二十七《五行志》,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4]河南省商丘县志编纂委员会[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
作者简介:刘芳(1974-),女,河南商丘人,商丘博物馆馆员,陈列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