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董俊:繁盛背后 问题突显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董俊:繁盛背后 问题突显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的市场需求状况和以前相比并没有太大变化,那为什么在会感觉电视剧的制作很集中呢,就是因为这几大阵营购买力强,省级台的蓬勃发展使市级台被压缩,各卫视动不动就是独家首播,受他们追捧戏当然大家都会跟风去拍,直接导致产量过剩,滥剧过多。”

电视台主导制作A

影视圈:作为制片人您认为当下的电视剧产业进入了怎样的局面?其中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董俊:在电视剧的发展状况就像春秋战国时期,各个制作公司在各自为政,各出其能地做戏。而几大卫视就像诸侯国一样,各有风格,好的剧目总要去挤破头进这些卫视,挤进去以后才可能实高收视,才能有回报。各卫视的话语权也越来越重,因此就占据了主动性。作为制作公司,做每部戏前都要考虑是给哪个平台生产的。

我这里有2011年上半年统计数据,上半年播出了320部戏,生活情感和革命军事剧仍然是受电视台青睐的题材。实际上在的市场需求状况和以前相比并没有太大变化,那为什么在会感觉电视剧的制作很集中呢,就是因为这几大阵营购买力强,省级台的蓬勃发展使市级台被压缩,各卫视动不动就是独家首播,受他们追捧戏当然大家都会跟风去拍,直接导致产量过剩,滥剧过多。

之所以出这样的局面,最大问题来自于电视台的播出机制。财大气粗的电视台在指导生产,电视台要什么样的戏大家就生产什么样的,既好卖又降低了风险。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制作单位没法静下心来琢磨自己要做什么样的戏,大家普遍比较浮躁。

第二,各地方卫视竞争激烈,我们在的电视剧生产就像是在吃快餐,快拍,快播形成了恶性循环。反观韩国、日本的电视台,虽然数量有限,但通过洗牌形成了行业垄断。为什么我们喜欢看韩剧,因为每一部戏都是精雕细琢而来的。我记得2002年时,我还在电视台做购买,那时《冬日恋歌》的制作成本已经达到200万人民币一集,它的服、化、道、摄、录、美,甚至包括演员,每个环节都极其精益求精,制作出来的剧当然是精品。

此外,在的电视台挣钱以后并没有把所有收入都投入到这个行业中来,实际上电视剧的最终盈利就是在电视台,像各大卫视每晚黄金档两集电视剧的广告收入是非常可观的。电视台一年的广告收入的70-80%都来自于电视剧,而黄金档电视剧的收入又占到电视剧广告收入的50-60%。举个例子,当初《和空姐一起的日子》在央视卖了1000多万,而播出时央视的获得的广告收入达到8000多万,这也是我后来从网上看到的数据,整整是我的七八倍。而韩国和日本电视台则是把收入都投入到新剧的创作中,电视台定制,电视台收购,形成一个很好的良性循环,每个环节都进行专业化的分工,出来的就是好作品。这也是他们戏在海外市场取得佳绩的主要原因。

影视圈:您认为导致剧集“产量过剩”这一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董俊:当然是热钱涌入的太多太快。其实我们这个行业里一直不缺热钱,但以前并没有造成这样大批量生产的象。如今的情况与不少公司争相上市不无关系,公司要上市就意味着要做金流,要做量,做利润,努力争取上市。而上市后又要对得起股民,要做业绩,就好比骑上了这匹上市的“快马”之后就再也下不来了,要永远要跑下去。上市潮无形中给这个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也生产出了大量播不出来的剧,造成资源的浪费。

上市潮加速产业竞争

影视圈:资本的大量涌入您认为利弊是怎样的?

董俊:所有的事都有利弊两面,有利的方面在于促进了这个行业的蓬勃发展,让一部分人先富了起来,过上了很好的生活。但弊端也同样明显,就是以利字当头,追求短平快的制作过程。演员的身价过度膨胀,制作成本增多,就会使电视台的播出成本上涨,不能形成良性循环,在电视台之所以纷纷开展自制剧、定制剧,也是为了降低播出成本。电视台的风向引导着这个行业的发展。而在电视台在权衡成本,也是在将这个行业引导向良的发展。

影视圈:这种状下直接导致的问题是什么?

董俊:人才的缺乏是最突显的问题。这个行业可怕在于它是零门槛,各种资金都可以进入到这个行业中来,而且这些投资者认为所有问题都可以用钱来解决,面对金钱的诱惑,总会有把持不住的。再加上演员青黄不接,因为部分优秀的演员涌向了大屏幕。而电视台为了收视考虑也要求导演与演员的知名度,就造成了明显的两极分化趋势,抢手的演员剧本接到手软,而新人则无人问津,需要大力推荐。人才稀缺就用钱去抢,演员的身价也就跟着水涨船高了。我们这样的国有企业也明显感受到了冲击,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电视台签约演员的原因,签约演员就等于掌握了优秀资源,就占据主动。

影视圈:今年慈文影视、华录百纳等公司都即将上市,您认为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对电视剧行业的发展将起怎样的作用?

董俊:上述提到的两家公司都是从事这个领域很多年的,一直兢兢业业制作了众多经典剧集的公司,是我很佩服的、很有实力的公司。它们的上市是水到渠成的,他们拥有这样的实力,上市之后也必定能对这个行业起到引领、带动的作用。

这个行业近两年掀起了上市潮,但有些公司的上市就显得比较急功近利。上市前可怕,上市后同样可怕。如果上市后能够利用电视剧的影响去引领其它产业的发展,那我认为是蛮好的,因为可以带动旅游等相关产业链的形成,让每个环节都可以产生利润。但如果有了钱之后,还只靠卖剧,在这个行业内打滚,没有完善各个链条地衔接地话,那只能加具对这个行业的冲击。拥有了大量资本后,有助于产业链的形成、完善,才是有益于这个行业的。

影视圈:有媒体曝出50%的电视剧公司赔本,30%的持平。只有20%的盈利,这一数据是否准确?这个行业到底赚不赚钱,为什么大家纷纷涌入?

董俊:我了解得情况与这个差不多,单个项目的盈利我相信,整体公司的盈利却是少数。虽然影视公司的总量仍呈增长之势,但实际也有众多制作公司在不停地倒闭,只不过有出局的就必然有新加入的。我在这个圈子十年了,从买电视剧开始到在,就那二三十号人一直在,其他人都在不停地换。

这个行业之所以能吸引各方资本涌入,是名利场的吸引力。像一些风投机构、金融、能源企业都拥有雄厚资本,但是毕竟缺乏名气,希望借助影视扬名,而这个行业又沾文化的边,听起来好听又赚钱,所以很具诱惑力,因而吸引了无数人士“竞折腰”。

开发渠道促发展

影视圈:制作人的身份很特殊,既要谋求资金,又要肩负盈利。在竞争加剧。制作人的压力是否更大?虽然这个圈子不缺钱,但是否也会被钱所左右?

董俊:的确压力非常大。从拿到故事大钢的时候我就开始琢磨这个戏适合哪个平台播,然后跟各个电视台的兄弟姐妹们沟通,拍上一个月后把片花发给他们看,听取他们的建议。但是在演员的选择问题上,除非是

对方已经决定购买,我会按照要求选择他们属意的。否则我不太征求电视台的意见,会根据演员实际情况以及与角色的契合度来决定。因为我是购片人出身,过往的经历为我从事制片人提供不少经验,那时研究了很多收视率,知道观众爱看什么,为我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从事制作之后就会很有针对性地去做项目。

从我个人的情况来说,我还是比较幸运的,还几乎没有被资本左右过。我只受命做过一部戏,其它的剧都是因为喜欢才做的。因为我们深广传媒本身既是播出平台,又是投资方,所以在这点上还比较幸福。

影视圈:面对竞争如此强烈的市场,像SMG也消息说日后会以自制独播剧为主,那么深广传媒在电视剧制作领域会有哪些举措?自身的优势有哪些?

董俊:独播剧是拥有强大实力的公司才可以做的。我希望这个市场进行优胜劣汰地调整,最终留下的都是顶尖的资源。

我们的收益状况还是不错的,由于既是平台,又是制作单位,这算是我们的一个优势,还有深圳卫视强力支持我们。去年我们一直在与央视合作,今年开始不仅要与央视合作,也要积极与地面台合作。深广传媒一年要制作约五六部戏,大部分是与其它公司联合制作的,这样是一个共担风险的方式。而且大家一起抓项目,可以资源共享,哪个项目成熟了,就可以先做哪个。

影视圈:在行业发展的过程中,哪些问题还有待于完善?

董俊:我们国家的电视剧播出过于依赖于电视台了,渠道非常单一,不利于电视剧的创新、发展,这是将来需要改善的。像欧美国家,他们的电视剧播出渠道大约有十级,如全国性商业电视网,地方电视台,公共频道,有线电视网等很多种。渠道多了,电视剧不会过度依赖单一的平台,从生产到制作也就有了很多选择的余地。以往我们说发展电视事业就是开频道,其实不对,而应是开渠道,频道与渠道的概念不能混淆。

其实网络作为新媒体电视就是另一个很好的渠道。只不过在的网络与电视台绑得太紧,相信很快就会脱离。记得当年《和空姐一起的日子》卖给土豆时,卖出了当时网站的高价,因为这部剧改编自网络小说,有很好地网民基础。而且我当时就认为网络是另一个媒体平台,在证明我当时的认识是正确的。如今有些电视剧单部的网络收购价已经超过了电视台的收购价,我认为这是好事,如果咱们能发展得像美国一样,让新媒体电视服务形成气候,那么电视剧就可以分流,选择多了就能争取主动,因需定制,创新也会增多,这是促进这个行业良好发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