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总量均衡区间及其对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放大”效应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现代市场经济运行中由于供给方调整供给量须耗费调节成本,因而传统分析中的“总量均衡中心点”两侧便分别存在着“低位临界点”与“高位临界点”,这两点界定了一个特殊的总量均衡区间。总量均衡区间的存在将对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产生一种特殊的“放大”效应,从而对宏观经济运行与调控产生诸多负面影响。对此须予以充分关注,并采取必要措施加以应对。
关键词:调节成本;总量均衡区间;通货膨胀;通货紧缩;“放大”效应
标准宏观经济分析认为,现代市场经济运行中,总供给与总需求对比的波动最终将推动社会经济总量趋向于一个均衡点,该点给出的即既定总供求背景下的均衡社会总产出或均衡国民收入。这一分析,构成了现代各国政府实施短期需求管理、通过宏观调控保持总量平衡最重要的理论基础之一。在这一分析中,有个隐含着的假定前提长期以来一直为人们所忽略,这一前提即供给方调节生产规模、改变供给量、进而推动总供给达到与总需求相均衡状态的过程本身是无成本的。然而,现实经济运行中,供给量的调整显然不可能是无成本的。如果确认并引进调节成本概念,则现实经济运行中的均衡供求总量便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点”,而将扩展成一个“区间”。总量均衡区间的存在对宏观经济运行将产生多方面的重要影响,其中,特别是对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将产生一种特殊的“放大”效应。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本文拟就此问题展开讨论。首先阐明总量均衡区间的形成机理;在此基础上就总量均衡区间对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放大”效应进行考察;最后归纳出若干有益的结论与启示。
一、调节成本与总量均衡区间的形成
阐明总量均衡区间的形成机理,须以确认调节成本的存在为前提。因此,我们从调节成本问题人手开始进行分析。
众所周知,在竞争性市场条件下,需求与供给是两个十分活跃的变量。厂商要获得满意的生产经营效益,就必须在价格信号指引下经常调整生产规模,使供给量尽量适应需求量的变动。显然,这种对生产规模从而对供给量的经常性调节,如同其他经济行为一样,不可能是无代价的,亦即调节本身是需要耗费成本的。笔者认为,这种特殊的成本可称为微观调节成本,并可一般地定义为,厂商将其供给量调整到合意水平所需的费用。微观调节成本通常由三部分构成:一是摩擦耗费。主要包括调整生产规模和产量引起的各种技术性、经济性摩擦所造成的损失。二是时间延滞。微观调节通常均需花费一段或长或短的时间才能完成。在这段时间里,厂商的生产经营效益会与目标状态下理应产生的效益存在一定差距,这种损失无疑应视为微观调节成本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三是操作费用。厂商要有效地调节自身的生产规模,需完成一系列复杂的实际操作,从而相应地需耗费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这部分费用显然是最直接意义上的微观调节成本。
以上说明的是单个厂商的微观调节成本及其构成。应当指出的是,这一分析还可进一步扩展到宏观范围之内。因为从理论上说,正如各单个厂商的供给量可以加总成社会总供给量一样,各单个厂商的微观调节成本也是可以加总成全体厂商的总的供给量调节成本――总量调节成本的。这一总量调节成本,实际上是微观领域内无数单个厂商的微观调节成本在宏观层面上的综合反映。显然,总量调节成本在构成上也必然与单个厂商的微观调节成本一致,即也主要由摩擦耗费、时间延滞和操作费用三部分所构成。
微观调节成本及其加总――总量调节成本的存在,使宏观范围内总供给与总需求均衡化的过程复杂化了。原先,在不考虑调节成本时,总供给与总需求对比的波动将引导社会总产量或国民收入达到一均衡点。为便于展开分析起见,我们将该点称为“总量均衡中心点”。但如果引进调节成本概念,问题便不再如此简单了。我们首先考虑初始社会总产量低于总量均衡中心点的情况。这时,总需求大于总供给,因而价格将上涨,于是厂商们可获得一定的额外收益,因而他们有扩大生产规模的倾向。我们将这时厂商们调整生产规模、改变供给量所能获得的额外收益称为“总量调节收益”。显然,随着生产规模渐次扩大,厂商们所能获得的总量调节收益将逐渐减少。道理很简单,因为总需求价格高于总供给价格的差额会随着实际社会总产量向总量均衡中心点逼近而逐渐减少。因此,如果我们将每变动一单位社会总产量所增加的总量调节收益定义为边际调节收益的话,那么边际调节收益是递减的。
再看总量调节成本的情况。在厂商们调整生产规模、改变供给量的过程中,一方面,摩擦耗费与时间延滞因其与生产过程的特定联系,通常便与供给量本身的规模和水平存在大体同步变化的关系。而另一方面,操作费用显然也与供给量的规模密切相关。因为一般而言,生产规模越大,调整供给过程中的各种调控操作便将越复杂,从而使得操作费用也越高。因此总体上看,在厂商们调整生产规模、扩大供给量的过程中,总量调节成本将随生产规模的扩大而相应地增加;而且,为使分析简便起见,可以认为,总量调节成本的水平与社会总供给量的规模之间存在某种线性关系。于是,如果我们将每变动一单位社会总产量所增加的总量调节成本定义为边际调节成本的话,那么边际调节成本通常就是一个常数。
这样,在厂商们调整生产规模、扩大供给量的过程中,一方面存在递减着的边际调节收益;另一方面存在大致恒定不变的边际调节成本,因而厂商们调节生产规模、扩大供给量的行为客观上便存在一个合理界限的问题。根据边际分析的一般原理不难理解,这一界限应在边际调节收益与边际调节成本相等的临界点上。因此,该点便成为厂商们改变生产规模、调节供给量的一个重要关节点:当生产规模小于该点时,边际调节收益大于边际调节成本,意味着厂商们调节生产规模、增加供给量的行为所带来的调节收益高于其为此付出的调节成本,因而这时扩大生产规模是合理的;当生产规模超过该点后,边际调节收益小于边际调节成本,意味着这时即便实际产量可能尚未到达总量均衡中心点,但现在扩大生产规模所耗费的调节成本已高于由此所能得到的调节收益,因而这种调节已是不经济的,应当停止。我们称该点为供给量调节的“低位临界点”,它位于总量均衡中心点的左侧。显然,“低位临界点”决定了厂商们主动中止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供给量的合理上限。
以上讨论的是初始社会总产量低于总量均衡中心点的情况。在初始社会总产量高于总量均衡中心点时,问题依然如此。厂商们调整生产规模、压缩供给量的努力,一方面会减少因市场供过于求而造成的损失;另一方面同样须付出调节成本。因此,与前述分析相类似,在这一过程中,厂商们也会在压缩生产规模所减少的损失同为此所需付出的调节成本之间进行权衡,以确定一个损失最小的调节界限。于是,类似于前面的分析,我们可在总量均衡中心点的右侧相应地找到供给量调节的“高位临界点”。该点给出的是厂商们主动中止压缩生产规模、减少供给量的合理下限。
综合以上分析可知,由于调节成本的存在,在总量均衡中
心点的两侧便分别存在着“低位临界点”与“高位临界点”。在这两点之间,厂商们不会再对其生产规模进行主动调节。也就是说,从市场运行角度看,社会总产量一旦进入该区间,市场机制便不会再对其发生作用,因而这时就应视社会总供求已经达成均衡状态。所以,“低位临界点”与“高位临界点”便界定了一个特殊的区间,我们将其称为“总量均衡区间”。这样,传统分析中的均衡社会总产量或均衡国民收入,便由原先的“点”概念被修正为“区间”概念。
二、总量均衡区间对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放大”效应
总量均衡区间的存在对宏观经济运行具有多方面的重要影响。其中,由其产生的对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特殊“放大”效应,便是一个应当引起人们关注的问题。
为阐明总量均衡区间对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的“放大”效应,有必要首先指出如下规律性现象:总量均衡区间产生后,无论在总量扩张还是总量收缩过程中,实际的总供给通常总是位于总量均衡区间的“低位临界点”或“高位临界点”处。具体说,即在宏观经济运行处于总量扩张阶段时,总需求快速增长,拉动总供给相应迅速攀升,使社会经济总量向更高的总量均衡水平推进;但由于存在总量均衡区间,总供给扩张的浪潮在到达新的更高水平的“总量均衡中心点”之前,便会为“低位临界点”所阻滞,而止息于新的总量均衡区间的下限处;在宏观经济运行处于总量收缩阶段时,总需求滑落,总供给随之迅速下降,使社会经济总量向较低的总量均衡水平收缩;但同样地,由于存在总量均衡区间,总供给收缩的势头在实际减少至新的较低水平的“总量均衡中心点”之前,便会为“高位临界点”所阻遏,而停步于新的总量均衡区间的上限处。简言之,总量扩张时,实际总供给将位于总量均衡区间的下限处;总量收缩时,实际总供给将位于总量均衡区间的上限处。
明确了这一规律便不难证明,现实经济运行中,总量均衡区间的存在对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将产生一种特殊的“放大”效应。
我们先看总量扩张、存在通货膨胀时的情况。这时的总量对比态势与价格总水平变动可借助下图予以说明:
图中,横轴OY代表社会经济总量或国民收入,纵轴OP代表价格总水平,AD、As分别为总需求曲线与总供给曲线,YLYH分别为总量均衡区间的下限与上限。假定现在总需求正处于扩张过程之中,于是总需求曲线AD正在向右移动。按照传统分析,当AD右移至AD1位置时,总需求与总供给将在E1点达成均衡,此时均衡社会总产出或均衡国民收入为YE1均衡价格总水平为PE1;尔后,总需求继续扩张,AD进一步右移至AD2位置,从而在E2点与总供给达成新的均衡,新的均衡社会总产出为YE2,均衡价格总水平为PE2。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看到,总需求扩张一方面带动社会总产出由YE1增加至YE2,另一方面则拉动社会价格总水平由PE1上升至E2。这种由总需求扩张而导致的社会价格总水平上升,宏观经济学称之为“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
但总量均衡区间出现后,问题便复杂化了。根据存在总量均衡区间条件下社会经济总量扩张时实际总供给将位于总量均衡区间下限处的一般规律,重新审视上述总量扩张过程便会发现,当总需求右移至AD1位置、总需求曲线与总供给曲线相交于E1点时,实际总供给其实并不会如传统分析所认定的那样将达到E1点所对应的总产出水平E1,而是将只达到此时总量均衡区间的下限所对应的总产出水平,即YE1;相应地,在社会总产出为YL1时,社会价格总水平也将不会是E1所对应的PE1而将是YL1所对应的价格总水平PL1;十分明显的是,PL1高于PE1当总需求曲线进一步右移至AD2位置时,类似于刚才的情况。虽然这时总需求曲线与总供给曲线相交于E2点,但由于存在总量均衡区间,实际总供给也不会如传统分析所认定的那样将达到E2点所对应的总产出水平YE2,而是将只达到现在总量均衡区间的下限所对应的总产出水平,即YL2;相应地,此时的社会价格总水平也不会是E2点所对应的PE2,而将是YL2所对应的价格总水平PL2;同样明显的是,PL2高于PE2。
概括以上分析可见,在总需求扩张、价格总水平渐次攀升的过程中,总量均衡区间的存在使得实际社会总价格将总是高于既有总供求对比所本应确定的水平。也就是说,总量均衡区间的存在,将在原有通货膨胀的基础上进一步拉升社会价格总水平,从而对通货膨胀最终起到了一种特殊的“放大”作用。
再看总量收缩、存在通货紧缩时的情况。与前述分析相类似,我们不难推知一种相反的情形,即当宏观经济运行处于萧条阶段、总需求滑落带动社会经济总量收缩从而出现通货紧缩时,总量均衡区间的存在将使得实际总供给位于随总需求曲线左移着的总量均衡区间的上限处,从而使得实际社会总价格将总是低于既有总供求对比所本应确定的水平。换言之。总量均衡区间的存在将在原有通货紧缩的基础上进一步压低社会价格总水平,从而最终对通货紧缩同样起到一种特殊的“放大”作用。
应当指出的是,上述总量均衡区间对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的“放大”作用,是一种源自总量均衡区间本身特性的效应,同总供求的实际对比并没有直接的关系。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中经总量均衡区间“放大”的部分,在生成机制上与一般的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完全不同。这种“放大”效应的强弱,主要取决于总量均衡区间本身的大小,而不取决于当时总供求间的实际对比态势。从上图不难看出,一般而言,总量均衡区间越大。它对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的“放大”作用便越大;反之。其“放大”作用就越小。因此,从宏观调控角度说,对于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中因总量均衡区间而“放大”的部分,便无法借助通常主要作用于总量变动的宏观调控政策措施而加以消除。要减小总量均衡区间对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的“放大”效应,必须从压缩总量均衡区间的大小人手,而这主要应通过微观层面上改善市场环境、健全企业经营机制、提高管理水平等等来降低调节成本才能奏效。本文限于篇幅,对此不再展
开分析。
上述总量均衡区间对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放大”效应,在实际经济生活中将导致诸多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
第一,将加剧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的危害。众所周知。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对实际经济运行会产生多方面的不利影响。通货膨胀通过其特有的“再分配效应”会扰乱以致破坏正常的社会利益格局,通过扭曲价格信号将降低经济效率,长期内将影响和抑制经济增长;此外,恶性通货膨胀还将引发社会动荡与危机等等。而通货紧缩则将侵蚀企业效益、影响生产正常运行与发展,加剧失业、增大社会就业压力,抑制居民收入增长、制约实际生活水平的提高,诱发市场混乱、扰乱正常竞争秩序,加剧金融领域矛盾、增加货币政策操作难度等等。值得注意的是,实践证明,无论通货膨胀还是通货紧缩,其负面效应的大小通常均与其剧烈程度密切相关。因此,总量均衡区间的存在既然放大了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也就必然将放大其负面影响,从而加剧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现实危害。
第二,将强化通货膨胀、通货紧缩预期。总量均衡区间“放大”通货膨胀、通货紧缩后,整个社会无疑将感受到比实际情况更为严重的通货膨胀、通货紧缩压力,而这必然会强烈影响到人们对宏观经济运行趋势的判断,从而将强化整个社会对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的预期;而预期本身作为影响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程度的一个重要因素,其强化又会反过来进一步加剧现实的通货膨胀、通货紧缩,对之起到推波助澜、火上浇油的作用,从而便使得其负面影响更为严重。
第三,将增加反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的难度。实际经济运行中,既有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对比决定了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的真实程度,但总量均衡区间对之进行了“放大”,这就增加了准确估计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真实压力进而予以有效应对的难度。因为,在现实经济运行中人们直接感受和观测到的,只能是经总量均衡区间放大后的通货膨胀、通货紧缩,从认识角度说,在现象层面上要区分清楚其中多大程度的通货膨胀、通货紧缩体现了其真实水平,多大程度的通货膨胀、通货紧缩则系总量均衡区间“放大”的结果,是相当困难的。因而,这就对科学地判断形势,从而采取正确的反通货膨胀、通货紧缩措施,恰当把握宏观调控力度以尽快消除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的危害,设置了新的障碍。
三、结论与启示
根据以上分析,可归纳出几点有益的结论与启示。
1 总量均衡区间是现实宏观经济运行中一个不容忽视的客观存在,应给予必要的关注。由于厂商调节供给量须耗费调节成本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存在的普遍现象,因而由此导致宏观层面上形成一个特殊的总量均衡区间便具有了外在于人们主观意志的客观必然性。所以从根本上说,总量均衡区间并非纯粹理论演绎的结果,而是现实经济运行中一种鲜活的客观存在。既然确认总量均衡区间的存在是对传统理论的一种超越,是理性认识对客观现实的又一次逼近,那么,对总量均衡区间问题就有必要备加关注,对其基本性质及多方面的影响就应当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从而使我们在更为准确地认识和把握现代市场经济运行的真实性状方面扎扎实实地向前推进一步。
2 总量均衡区间对通货膨胀、通货紧缩具有特殊的“放大”作用,因而对宏观经济运行与调控将产生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总量均衡区间的特性决定了总量扩张或收缩过程中实际总供给将规律性地位于总量均衡区间的下限或上限处,于是将使得实际价格总水平在总量扩张、出现通货膨胀时必然高于既有总供求对比所决定的真实水平,在总量收缩、产生通货紧缩时又必然低于既有总供求对比所决定的真实水平。总量均衡区间对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的这种“放大”作用与“增压”效应,将加剧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的现实危害,强化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的社会预期,增加反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的难度,从而对宏观经济运行与调控产生诸多不利影响。对此,我们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3 应充分考虑总量均衡区间对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放大”效应,在宏观调控中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应对。一方面,在评估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的真实程度时,应在深入细致研究现实总供求对比基本态势以及参照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注意在实际观测到的通货膨胀、通货紧缩水平上适度扣减掉因总量均衡区间的存在而附加于其上的“放大”部分,以使对通货膨胀、通货紧缩压力的估计尽可能接近其真实水平。另一方面,在反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的宏观调控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总量均衡区间对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的“放大”作用,而对调控操作力度作适当调整。由于实际观测到的通货膨胀、通货紧缩中包含有因总量均衡区间的存在而“放大”的部分,而这部分通货膨胀、通货紧缩压力因其发生机制与一般通货膨胀、通货紧缩完全不同,不可能、也无必要通过常规的总量调控政策措施予以化解,所以实际宏观调控就应当据此而适度放松其操作力度。把握这样的原则,无疑对有效避免因表象误导而可能出现宏观调控操作力度过猛、进而导致宏观经济运行遭受过强冲击,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