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第二”为何比“第一”重要?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第二”为何比“第一”重要?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第二居所开启第二人生

第一居所养身,第二居所养心。生活家们试图证明,“第二居所”概念在中国的展开,应该是一个全民的话题。

杭州的莫干山上住着一个老外,书架上摆放的东西反映了他人生的变化:最初摆放的是书,因为他办的杂志被合伙人抢走了,所以来到莫干山买下了第二居所,开展第二人生,打算在山上写书一显然他的书不被看好,他的书架上开始放满威士忌的瓶子;直到最后,他才发现正确的方法――他在莫干山开了小酒馆,专门招呼上海来的外国人。现在,他已经把莫干山的很多房子变成“第二居所”,然后再把它租给其他老外。他的生活变成了优质生活,书架上又变成了书。

这是洪晃在《新周刊》首届生活家论坛――“第二居所与第二人生”上讲述的莫干山故事。第二居所可以改变老外的身心、生活态度、自我认识,甚至职业,直接开启了他的“第二人生”。这对中国人同样适合:莫干山上拥有第二居所显然不只是老外的特权,洪晃也在那建了一个房子。

2007年,在大城市被高速城市化所带来的问题困扰时,“第二居所”这个概念展示了全新居住观与人生观――对把生活作为终身职业来对待的生活家们来说,“第二”甚至比“第一”还重要。第二居所、第二人生中的“第二”,切中的是F40们的兴奋点,代表的是这群人的选择权。

第二居所如何开启第二人生?

2006年,中国人均GDP达到2042美元――依据西方社会发展的规律,当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人们便开始第二次置业,人均8000美元以上,便会有两套以上的住宅。在这个意义上说,中国人离第二次置业,距离甚远――《时尚家居》的主编殷智贤在一篇文章中帮中产们算了一笔账:当今中国家庭年收入10万元以上的人家,通常会将收入的70%用于消费和投资。每月在扣除其余生活费用后,能够用于房地产方面的消费在1500元左右冲国人如何用这1500元发现自己的第二居所,乃至第二人生?

这可能取决与你的第二人生是为了更好地生活、隐居、赚取财富、拥有第二职业或是实现梦想――有人说,休息产生的第二居所是别墅,职业产生的第二居所是工作室,时间产生的第二居所是酒店式公寓,兴趣产生的第二居所是小户型、交际产生的第二居所是商务公寓。事实上,“第二居所”可以是一个延伸更广的概念――住交会策展人单大伟认为,“第二居所不一定代表第二套房。第一居所适合工作用的。但第二居所一定是修身养性的地方。”

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实现第二人生城区无从实现他居住梦想的人,唯有去郊区实现居住梦想,从城里向城外发展;担忧着自己会脱离城市生活的人,则选择从城外向城市发展。而第三种“第二居所”趋势亦在中产人群中兴起,为享受而置办的“第二居所”。

到物价低的地方买一个50到60平方米的小单元,用作个人休闲和朋友聚会的地方,在旅游胜地购买一套分时度假酒店公寓,不去的时候可以出租――数据透露了这种生活的秘密,海南省建设厅报出的2006年全省商品房销售面积为266.1万平方米,其中有65%为外地人购买。

“消费者有一个很清晰的概念,根据自我需求的了解,第二居所到底拿来生活用,还是拿来度假休闲用。我觉得真正的第二居所,它是非主流的一种生活方式。”在单大伟的概念中,第二居所的严格意义,应该是休闲,应该是在精神层面,让人放松下来居住的环境,属于让人身心放松的产品。“就是说,它不是不可或缺的,它是正常的补充,是让人体验一种生活有变化的产品。我觉得这应该发生在旅游城市,发生在能让人远离城市喧嚣的地段。”

北大教授张颐武曾发表过一个“第二次居住革命给我们带来了第二居所”的观点。他的观点是,第一次居住革命是居者有其屋的革命;第二次居住革命是给中国人另外一套住宅、另外一种生活的革命。“一个人应该有两个居所,中国经济创造一大批新的阶层,随着股票升到4500点,他们用钱会越来越宽裕,这是选择第二居所最好的一个机会,大家进来找到一个空间,作为你心灵的需要一一在你单调的人生之外。”

生活家们的第二居所选择

第二居所最适合的人应该是“生活家”虽然每个人对生活家的定义都不同:美术史家、著名艺术策展人吕澎认为生活家会永远“保持对可能性的追求”;环境艺术家米丘则认为玩舒服了、玩开心就是生活家,生活品质专栏作家欧阳应霁则说:“生活需要好奇心、诚实、幽默感。我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还有热情或者说有真正最想说的话。往往我们发现生活里是充满着不愿意应对的沉重,所以我会用这三个地方去应对。”

第二居所可以是一种个人热爱的状态――旅行家蔡天新觉得第二居所是“在旅行中”,“有句话叫家是出发的地方,家也是旅行的目的地吧”。

第二居所可以是一种个人向往的生活――洪晃希望找一个人比较少的地方,僻静、安静,没有太多人、没有五星级宾馆、自然环境更好一点、比城市里更静一点的地方,专门写东西,“弄个第二居所,也就弄到第二人生”。

第二居所可以是一个全新的城市 叶永青则想象他的第二居所可能是香港“香港对一个中国人来说,是最舒服的地方,因为它有综合性,它是最综合的。这是反差的东西,有穷人也有富人,你可以走路舒服,也有现代化。香港把最美好的社区、美好的东西,都给穷人享受到了。”

生活家为第二居所提供了想象力,第二居所很可能直接开启他们的第二人生。2007年,中国的生活家们,对“第二居所”的选择已经出现了新趋势在地理维度上,这一选择已经明显超出了“同城”概念而始在北海、海南、昆明等居住地外城市购买住宅;在文化维度上,“第二人生”等网络游戏和相关网站启发中国人的新盈利模式,虚拟土地和虚拟土地的管理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在生活方式的维度上,博鳌论坛上被讨论的“海地产”等刷新传统生活方式的地产概念,成为了发掘中国市场潜力的一种新方式。

“第二”比“第一”重要的理由

早在2000年,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提出“第二套住宅已经出现”的时候,立刻招来一片口诛笔伐――许多中国人连拥有第一套住宅的能力都还没有,谈何“第二居所”?

短短几年间,“第二居所”的生活观念却为越来越多城市中产所接受。耶鲁大学金融学教授罗伯特希特说,对度假宅邸的渴望就像对美酒的向往,只有在具备了相当的经济实力后才会渐渐萌生:欧洲人购买度假时居住的阿尔卑斯山滑雪小屋、地中海的海景公寓、土耳其和克罗地亚的度假别墅;澳大利亚人在阳光海岸和降灵岛购买滨海房产;日本轻井泽、河口湖和箱根等地的度假住宅市场一派繁荣……中国房地产协会会长杨慎曾经说,中国目前约有6.6%的人拥有第二居所,但实际的比例可能会达到15%――健康自然的居住观、“5+2”的城市生活模式、收入差距和

“五一、十一、春节一年114天的长假制度,显然促进了这种选择”。

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人群会产生对改变生活环境的“第二居所”的向往,当人生发展到一定阶段,个人会产生对改变生活轨迹的“第二人生”的向往。张颐武认为“第二居所能给年轻人动力――要实现你的梦想,实现就有机会找到第二居所,你就不会被现实的生活困住”;单大伟则略带激动:“第二居所并不是有钱人的专利。我们普通老百姓,普通大众也可以享受第二居所。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和追求,不要把第二居所想得很奢华,或者很昂贵。第二居所,就是能让人有特别放松玩好的感觉的地方。”

人人都可以是拥有第二居的生活家。在论坛上,叶永青叙述了另一个外国人的故事,他认识的一个朋友,是法国的艺术家。艺术家爱上了一个昆明人,回来告诉叶永青,他要到大理去生活――实际上他是非常穷的艺术家。

“过一段时间,他又来告诉我,有一个房东同意他在后院修一个房子。他一共有5千块钱,要修自己的房子,两口子就去买了砖头、水泥、两双皮手套,没有任何工具,用水泥去垒自己的房子。白天他用手抹墙,晚上就睡在睡袋里看天上的星星。这整个过程,是他自己的一个追求,是他在寻找自己的生活。虽然最终的结果也许是悲惨的,他被房东赶出去了。但我觉得应该有这样的地方,有这样的可能性,让人们对另外一种生活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有可以诞生的地方。”

第二居所:昆明的创意样本

黄俊杰 匡尔娜

音乐人黑楠自称是受家教的影响的、坚定的“昆明派”――“我是北京人,父亲是一个学者,从小就在我耳朵边念叨在北京很热。那时候,他在科学院大院里,咬牙切齿地说,这种该死的天气,我们就应该去昆明。”

从小就把父亲当偶像的黑楠,受到影响,后来真的去了昆明,果然发现:“一下飞机整个筋骨都可以松下来了。在这个意义上说,我从来就没有怀疑过这个地方,会是一个最好的选择”――这和单大伟不谋而合,单大伟说如果要选择第二居所,第一个选昆明,第二个选成都;第三个选杭州。在生活家眼中,昆明将是中国人理想的第二居所的重要候选,而昆明亦顺应此种居住潮流的变化,出现了第二居所的创意居住样本。

“体验之都”的第二体验

“今日的云南是1950年代的美国加州――阳光,风情,情绪饱满,万众投奔,俨然如伊甸园,代表了一个国家的桃源梦”。这是本刊2003年对云南的描述。昆百大集团云南百大房地产公司总经理陈益民是云南人,在北京、天津、上海等六七个城市生活过。他说:“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我们的‘第二居’是任何城市都可以冲国之美,美在各城市有自己的个性和特点,但在我的体验上来说,云南可作为第二居所的地方非常多。”

在云南,生活家们对“体验之都”昆明表达了关注――作为中国及亚洲的后花园,昆明是生活家第二居所的热门候选地在京沪穗为代表的“前客厅”谈竞争,在昆明这个“后花园”更适合谈生活。昆明正越来越贵2003年8月,昆明当时号称云南第一的大盘“湖畔之梦”开盘,3000多元的均价带来的是质疑声,4年时间过去,昆明香槟小镇近万元每平方米的售价已经被人接受。

“我非常喜欢昆明作为体验之都的概念,人生最值得追求的就是差异。自己的感受是差异有多大,人生梦想就有多高。”《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社长李栓科说,“我们住在北京很好,住在深圳也很好,为什么要跑到别的地方去住?我想追求的就是差异,寻找我个人的差异,丰富我的人生和我的生活,使我每天都不会疲惫,每天都有豪情,每天都会找到快乐。”

北京揽胜广告总经理杨海华认为昆明能够提供这种体验,是由昆明的地理位置给予的,甚至不需要后天的包装:“一定不是后天给的,而是先天的。在其他地方的别墅,不得不找一个概念来提出,那是由于它们没有‘先天’可以依赖,必须靠后天来孵化,甚至用量化的符号来完成对你的吸引和体验的召唤――给你英国、意大利的,最后要是刚果、非洲,就像洪晃讲的,北京四环以外都是八国联军取得的地盘。”

一个城市的地理区域,决定它是否被“选择。”在地产策划人李春平看来,昆明的优势除了纬度,还有海拔高度。“昆明处在这样的地带,我们觉得它是好的城市。关于第二人生、第二居所,我用一个模型来描述,叫‘跳蛙式’的人生。我觉得‘跳蛙式’的场所就是第二居所。”李春平指出,昆明本身也存在“跳蛙式”的发展方式,通过对生活方式的追求,越过一线城市曾经犯过的现代化错误,让一线城市反过来羡慕二线城市。

房地产的创意样本

2007年初,昆明提出“现代新昆明战略”,整个城市的空间将实现真正的“跳蛙式”发展――跳过如样板间般的全球化都市,直接和原生态的地方特色结合。在未来,昆明交通动线的延伸和产业布局将获得重组,在主城区之外的一些台地上将崛起新的卫星城、小城镇和新市镇。

这种规划下诞生了新的居住创意――在昆明的野鸭湖地区,这个森林覆盖率高达70%的地区,建起了现代的别墅群。从昆明市中心到“以纬度决定生活”为号召的野鸭湖,车窗外的场景会经历城市到森林的置换,很多人会被这样一个场景撼动在一个被山野环抱住的低洼地,中央填充着农田与简单的小屋,山上却是密密匝匝的别墅,如同一道现代化的花边。

“有个比较形象的比喻,这里的房子应该从土里刚刚长出来的,出了小芽,长出了小花。第二居所,应该让人充分感觉到自由与想象。这种自由,不是简单的自由,而是精神上、文化层面上的自由。”这是北京主题工作室创作总监王永刚的描述。

对来自北京上海、平时其实很忙碌的生活家,昆明用原生态去召唤他们,实在是一种诱惑:“昆明的郊区比其他城市的郊区更好,因为这里原始而自然――所以我们要在北纬25度的房子住下来。”张颐武说,“我们总是把地理空间想得很小,北京人到郊外开车要一小时,这其实和到昆明去,付出的成本很可能是差不多的。像昆明的野鸭湖,不一定只卖给昆明人,只成为昆明人的第二居所,它可以变成全国各地的第二居所。”

这便是属于昆明的第二居所创意。杨海华说,“没有可持续发展(的房地产),大多都是没爹没妈的东西。GDP很高的大城市,没有昆明的纬度,没有昆明的气侯。昆明的房子根本不需要任何看得见的符号,它是土地妈妈和气候爸爸共同生下来的孩子,你需要刻画它们吗?不,它们不需要穿金戴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