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科学施救:挽救更多生命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科学施救:挽救更多生命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抗震救灾中一件最为令人遗憾的事,是许多被困者在经过救援人员千辛万苦和艰苦卓绝的努力救出废墟后,却又迅速死亡。

5月16日,北川26岁的男青年陈坚支撑70小时,获救后30分钟却去世;5月15日北川副县长杨泽森获救十分钟后死亡;5月15日北川10岁女生范泉滟废墟中坚持57小时被救出10分钟后去世;聚源镇中学救出时生还30多名学生,但只存活2人。

笔者认为,今后在实施救灾活动时,一定要重视上述教训,并在救灾预案中明确一些内容,例如灾区救援者中应当配备合理数量的医护人员,主要救灾人员如消防员和军人等在平时需要进行急救和医护常识的培训,救灾物质,如药品、器械应当配备足量和方便发放和运送等。

失血性休克

地震中,当一个人全身或局部被重压后并持续性地受到压迫,受到挤压部分的肌肉组织缺血、缺氧、肌肉损伤,受挤压部分的组织器官内的血容量减少。而其他未受挤压部分,如心脏、肺、肝脏等的血容量则相对上升,并引起这些组织器官的超负荷运行。

然而,当人被救出来后,压力骤然解除,血液会迅速重新分布到以前受挤压的组织和器官中。

此时,再加上组织间隙出血、渗出水分,全身的血量会迅速减少。当然,如果没有外伤或组织间隙出血、渗出液不多,全身血量总体不会改变多少。但由于血液动态性地重新分布而造成低血容量。血容量突然降低的结果便是休克,包括机体脱水、血压急剧下降、心脏骤停。

挤压综合征和心理因素

身体损伤包括,受压部位可出现压痕、变硬、皮下出血、水泡、肿胀、红斑等,呈暗褐色,甚至皮肤脱落。由于肢体长时间受压,致使大量组织细胞被破坏,最终可能造成低血压、血液尿液指标异常、中毒、少尿或无尿。

当人被埋在废墟后,身体和肢体被挤压超过24小时后,就会出现肌肉坏死。而肌肉和组织坏死会释放大量的钾离子、肌红蛋白、肌酸、肌酐和组织分解的其他酸性产物。这些物质大量进入血液对人是有害的。

伤员压在废墟中,这些物质不会释放出来。但一经救出,身上和四肢的重压解除,这些物质可以大量释放到血液中,很可能迅速引起心、。肾衰竭而死亡。

首先要关注的毒素是钾离子。

肌肉中有大量钾离子,它对肌肉收缩功能发挥着重要作用,平时并不会对人构成威胁,但坏死肌肉中的钾离子一旦大量进入血液,会让心脏出现不规律跳动,甚至引起心脏停搏,造成猝死。

另一方面,肌红蛋白也是一种重要的毒素。

平日里,它能与肌肉中的氧结合,由此最大程度地提高肌肉的工作效率。但如果肌红蛋白释放到血液中,就会渗入肾脏,并积聚起来,阻塞肾小管,并最终损害。肾脏,有时这种损害是永久性的。即使营救成功,也可能造成被救者的急性肾功能衰竭,并有可能形成尿毒症,造成死亡。根据土耳其医生收集的数据,即便治疗过程非常顺利,因挤压综合征导致肾脏受损的人当中,还是有15%到20%的死亡率。

怎样科学施救

首先,在移开重物之前对伤员输液、输血(血液代用品也可)。剂量为1000~2000毫升,既可以是生理盐水,也可以是5%碳酸氢钠液体滴注。如果在解压前没有条件,在解压后迅速补充也可以。同时,在解压时要缓慢一些,在解压的同时救援人员用绷带等在其肢体和腹部等缠绕适当加压,过一段时间再缓慢解压,让伤员身体能慢慢适应。

专业医护人员要到现场,随时了解病人情况,测量病人脉搏和呼吸,以便随时急救。尽量保持伤员不动或少动,伤肢用凉水降温或暴露在凉爽的空气中。

对于伤员,按摩与热敷是要禁止的,以免加重组织缺氧。伤肢不应抬高,以免降低局部血压,影响血液循环。伤肢有开放伤口和活动出血者应止血。在骨折处作临时固定。

同时,如果伤员能进食,应对伤员迅速补液,可饮用碱性饮料,每8克碳酸氢钠溶于1000~2000毫升水中,再加适量糖及食盐。这既可利尿,又可碱化尿液,避免肌红蛋白在肾小管中沉积。

另外,如果有条件,应当对伤肢进行处理。其一要早期切开减轻张力,使筋膜间隔区内组织压下降,防止或减轻挤压综合征的发生。即使肌肉已坏死,切开伤肢引流减压也可以防止有害物质进入血流,减轻机体中毒症状。

同时清除失去活力的组织,减少发生感染的机会。当然,早期切开伤肢要有一定条件。例如,受到明显挤压,有1个以上筋膜间隔区受累,局部张力高,明显肿胀,有水泡及相应的运动感觉障碍者。

另外,对于救出后的受到挤压的伤员,也要进行血液透析。通过透析,受损的肾脏往往能够复原。患者通常需要接受至少两周的透析治疗。

(摘自6月4日《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