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数学课堂上的“引导”策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数学课堂上的“引导”策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数学课堂 引导 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8A-0018-01

新课程改革,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本文试从数学课堂教学如何引导学生去发现、探究作一些探讨,以引起广大教师的关注。

一、在解决问题遇阻时,要给予形象性的引导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发现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遇阻而不能前行。面对学生的卡壳,很多教师怕破坏了教学的流程,有时会绕问题而“走”,避而不谈;有时径直公布解题结果,越疽代疱……以至于学生始终走不出“学知识”这个怪圈。新课程的改革,所倡导的不是“避而不谈”,也不是“越疽代疱”,而是在尊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下,及时予以恰当的帮助、形象的引导。具体地说,在学生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而不能前行时,教师可以从学生实际出发,或引导、或启发,让学生逐步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数学的思想。

例如,关于“数量关系”知识的教学。数量关系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点,又是教学难点。因为对于擅长形象思维的小学生来说,他们很难在头脑中建立繁杂的数量关系。如:超市中有三种商品,A商品的价格比B商品贵6元,C商品的价格是A商品的两倍,比B商品贵22元。请问它们的价格各是多少钱?这是一个典型的数量关系应用题,从题目的描述上看,A、B、C三个商品间的关系错综复杂。更为重要的是,A、B、C三者中,没有一个是具体值。对于一群只擅长形象思维的学生来说,是无从下手的。此时怎么办呢?如果硬生生公布答案,学生下次面对此问题时,仍然会束手无策;如果避而不谈,学生就会“永久”地形成一个结。此时就可以从学生擅长的形象思维入手,引导学生画线段图,通过线段图来解决问题。如:

线段图一经画出,问题便迎刃而解了。从图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22-6=16,可以算出A商品的价格是16元;A商品的价格得出后,B和C商品的价格也就随之而解:16-6=10;16×2=32。

二、在讨论偏离时,要进行数学性的引导

由于学生的知识结构、生活经验等众多因素的限制,他们在思考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这是很正常的事。但是我们部分老师在学生出现偏差时,不能及时地指出其错误,使学生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例如《跳绳》一课的教学。这一课的教学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会“8”和“9”的加减法。在上课时,一位老师根据文本中的插图说:“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图上有多少小朋友在做跳绳(摇绳)的活动呀?”大部分学生争先恐后地说:“老师,是2个摇绳的小朋友+6个跳绳的小朋友=8个小朋友。”就在此时,一个学生举起了小手说:“老师,还可以这样列式:1+7=8。”这位教师故作惊讶地问:“你为什么要列1+7呢?”他说:“1个戴帽子的小朋友+7个没有戴帽子的小朋友,一共是8个小朋友。”这位教师可能是出于保护孩子的积极性的原因,就说了这样一句话:“你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好孩子,棒极了!”没想到,话音刚落,就有许多小朋友纷纷举手:“老师,还可以这样列式计算:3+5=8,3个有小辫子的+5个没有小辫子的=8个。”“4+4=8,4个男生+4个女生=8个。”……每个学生都试图找出与众不同的列式。诚然,学生的积极性得到有效的保证,但是这样的列式显然是与数学的逻辑相抵触的。在我们开启孩子们潜能的时候,在我们引导孩子们积极主动地寻找不同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时候,一定要遵循问题的实质和数学的逻辑,不要让“结果”模糊了我们的双眼。因此在师生交流、讨论的过程中,教师不要怕错误的出现,相反要利用学生的错误帮助学生去思辨、论证。

三、在探究深入时,要进行拓展性的引导

根据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的理论,只要我们教师合理地利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学生不断探究过程中,在把握住问题关键的基础上,予以拓展性的引导,定会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例如《三角形内角和》一课的教学。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我在教学时分两大步骤进行:一是组织学生通过量一量、算一算,撕一撕、拼一拼,折一折等操作来得出结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然后组织交流、论证强化这一结论,使每个学生都能以自己的方式验证三角形内角和是180°;二是在学生们都能确定任何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后,提出:“任何四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呢?”“五边形、六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呢?”这样拓展性的引导,把课堂内容延伸到课外,更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在不断地探索、发现、创新中成长。

总之,“引导”是教师的一门必修课。我们应不断探寻数学学科特点与学生年龄特征之间的联系,不断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逐步提高“引导”水平。

(责编 罗永模)